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擎举天舟入九霄

来源:解放军报 | 王建章  2017年04月26日08:47

4月20日19时41分,威武的“长征七号”火箭搭载着“天舟一号”顺利升空,发射任务圆满成功,我国即将开启空间站时代……

我总忍不住回想“长七”“长五”首飞的时刻。参观人群激动地鼓掌欢呼,而文昌航天人却默默流泪。对于艰苦创业八载才建成发射场的他们,对于历经艰险曲折才获成功的他们,对于不计名利甘于奉献的他们,其眼泪的含义,绝非三言两语能道明。

事非经过不知难。不经历难以想象的苦难,就无法理解难以言状的辉煌。文昌航天人不言苦难,也不贪恋辉煌。成功过后,他们收拾行装,踏上下一段征程。我的同事们,平日里无话不说,此刻面对采访却变得讷言——所有的付出不过是应尽的使命罢了,有什么好说的?诚然使命重如生命,也不见谁成天拿自己的生命说事。

话虽如此,但每一次发射,背后必定是万千的努力与付出,感人的故事不胜枚举。

在航天器总装测试厂房,地一连岗位人员在防尘布上发现了一滴并不起眼的油渍。这引发了大家的思考,油渍哪来的?

连长张再经迅速召集人员分析,经仔细比对后确认,油渍应是吊车吊绳上的润滑油滴落而致。有人犯嘀咕,不就一滴油嘛,又滴在防尘布上,丝毫不影响任务,干吗兴师动众?张再经却不放过。一滴油绝非小事,万一滴在航天器上,就是影响任务的大事!如何保证吊绳不滴油?唯一的办法就是擦,用布将吊绳上多余的润滑油擦干净。

说起来简单,要擦净谈何容易。吊车距地面近30米,相当于9层楼那么高。别说干活,只站上去就腿软。难度在于坐在逼仄的横梁支架上,一次只能擦拭不足半米的吊绳。须吊车操作手半米半米地升起吊绳,人员一寸寸地擦。吊车起起停停,进展十分缓慢。要把两条两百多米的吊绳擦完,预计要5天时间。

可任务不等人,为了不影响进度,只能往前赶。张再经带领人员不分昼夜地干,擦拭工作一天24小时不间断。连续奋战3个昼夜,终于把吊绳擦拭完。张再经尽管熬红了双眼,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

供气系统负责人陈吉伟比张再经还忙,他连续18天没睡过完整觉。在检查火箭垂直总装测试厂房的气源洁净度时,供气管路末端的白绸布呈现淡黄色,说明管路里有黄色多余物。多余物是什么?哪里产生的?这是迫切要弄清的问题。

陈吉伟组织岗位人员反复吹除管路,再用白绸布测试,白绸布还是变黄。供气系统建成后还未出过类似问题,对于年轻的陈吉伟来说,压力太大了。

压力大必胜信心更要大!镇静下来的陈吉伟深入分析,认为多余物只能来自管路、气瓶和空气压缩机组。从颜色看,很像润滑油。化验室连夜对管路测试油含量,结果未见异常,排除管路油气的可能。会不会是管路锈蚀发霉了?岗位人员用内窥镜一寸寸地检查,未见异常。只好把管路拆开来看了。陈吉伟带人对管路分段拆检,用白绸布擦拭管路内壁,并无变色发生。看来,问题不在管路上。紧接着检查气瓶。岗位人员在气瓶出口用白绸布测试,白绸布再次变黄。该是气瓶里的气体油含量超标了吧?可化验结果又一次令人失望了,油含量未超标。会不会是气瓶内壁积累了黄色物质?岗位人员对气瓶开盖检查,用白绸布蘸酒精擦拭内壁,未见黄色物质。排查又扑了个空。

气瓶里的气体由空气压缩机组提供,既然气体不洁净,就可能是空气压缩机组的问题。陈吉伟让三台空气压缩机依次运行,并在末端用白绸布测试。结果发现,一号空气压缩机使白绸布变黄,其它并无异常。故障初步定位在一号空气压缩机。陈吉伟很自然想到可能是机组润滑油的问题。化验室对机组进行化验,并在干燥器出气口检测气体油含量。结果油含量满足指标要求,排除了是润滑油的可能。排查再次陷入僵局。

测试厂房夜夜灯火通明,岗位人员夜以继日排查,依然找不到故障所在。陈吉伟的压力更大了。如果不是油,就应该是粉尘。哪里可能产生粉尘呢?陈吉伟苦苦思索。突然,他脑子里灵光一现,大声说道:“干燥器分子筛!”

大家急忙拆开干燥器,取出分子筛,发现分子筛部分粉化,表面附着粉末状物质。陈吉伟用白绸布擦拭,绸布立时变黄。

如此看来,当是分子筛粉化产生粉尘,微粒随高压气流进入管路,导致了白绸布变黄。陈吉伟又将淡黄色物质及分子筛、润滑油送去化验。结果表明:淡黄色物质成分与分子筛一致,未检出润滑油成分。故障终于定位。岗位人员更换了分子筛,并对管路、气瓶擦拭清洗,用氮气反复置换吹除。最后用白绸布检验,再未出现变黄现象。系统恢复正常。陈吉伟终于可以睡个好觉了。

很多官兵远离任务一线,他们不被关注,却同样辛苦付出。韩喜清是污水处理系统负责人。单听污水二字,就可想见他工作环境的艰苦。他经常站在没膝深的臭水里维修设备,弄得一脸泥一身汗。每次发射都要清理导流槽底部淤泥,淤泥又臭又脏,须靠人用编织袋背到地面。导流槽深二十多米,通向地面的只有一溜约肩宽的上百级台阶。韩喜清带人扛着淤泥往上爬,恶臭的脏水顺脊背而下,把衣服裤子浸湿。干完活总免不了洗两次澡,仍觉得身上有味儿。

就是这样的岗位,韩喜清不悲不怨,干得风生水起。2013年他调到文昌航天发射场时,污水处理站才刚刚动工建设。韩喜清白天戴草帽顶烈日徒步到工地跟踪学习,晚上加班加点研究图纸、设备原理等。他看着污水处理站从无到有,再加上刻苦钻研,很快成为行家里手。在系统运行期间,他结合所学,发现了进水量不稳定、格栅安装位置不合理等问题,他提出的意见建议,多被上级采纳。有人觉得干污水处理“受累不讨好”,韩喜清不这样想。他说:“污水具有致癌致畸的毒性,会污染土地、水源甚至空气,文昌航天发射场要做到生态环保,污水处理是很重要的一环。”

有了对工作的认同,干出成绩自是水到渠成。气象技师唐安志是进驻文昌航天发射场最早的人之一。2009年发射场还是一片原始热带村落时,作为气象观测员的他就到了海南。从此,他把根扎在脚下的热土,将目光盯在头顶的天空。这一盯就是9年。

扎根热土,仰望云天,成为他工作生活的主要姿态。因为来得早,唐安志见证了发射场从无到有的全过程。他经历了气象台破土动工、气象设备安装调试,他带领人员编写试验文书、规章制度,还登台授课、培养骨干,使气象观测能力逐渐形成并不断提高,圆满完成了长征七号、长征五号火箭合练及首飞气象保障任务。

在气象台,唐安志的资格比台长都老。可老资格不是熬岁月熬出来的,而是实干干出来的。那一夜,发射场遭遇50年不遇的强雷暴天气。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突然,供电中断,值班室一团漆黑。唐安志知道,必须在半小时内启动发电机供电,否则设备上的气象数据将全部丢失。而到达发电机的位置,途中必须穿过一片椰林。20分钟过去了,天气仍不见好转。为保住数据,唐安志不顾安危,一头冲进雨里。刚跑进椰林,闪电如剑一般劈下来,一个闷雷在头顶炸响。第二天,唐安志望着几棵被雷电劈死的椰子树倒抽凉气——那正是他昨夜经过的地方。

见叶落而知秋,窥一斑而见豹。似这样忠于职守的人,在发射场比比皆是。他们齐心合力,擎举天舟入九霄。正因万紫千红的吐艳,才有了春天的绚烂多姿;正因千江百川的同向,才有了大海的辽阔壮观;正因万众一心的奋斗拼搏,才汇聚起科技兴军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