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韩少功创作40年研讨会举行

来源:文艺报 | 行超  2017年04月10日07:31

“文学是无限延时的加时赛”

韩少功创作40年研讨会举行

4月1日,作家韩少功正式签约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成为第十位驻校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加,中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主任莫言,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光巨,以及30多位作家评论家参加韩少功入校仪式。

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以来,1953年出生的韩少功已在文学园地坚持耕作了40年,作为楚人后裔的他身体力行地践行着“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文学精神。他的小说《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马桥词典》等,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深刻的追溯、拷问、反思,在学界和读者中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吉狄马加认为,韩少功是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重要的作家之一。他一直处在写作前沿,在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散文、随笔等不同领域都有建树。多年来,面对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不同历史阶段,韩少功的写作始终显示出他是一个思想型的作家。他的作品中对现实的关注、对历史的回望,体现了一位作家、思想家的敏锐。在小说艺术形式上的探索方面,韩少功也对中国当代文学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作为多年老友,莫言以一首打油诗赠予韩少功:“楚人肚量大,湖南好汉多。古有屈大夫,今有韩大爹。敢做弄潮儿,不唱流行歌。文学根何在,龙舟下汨罗。”

在当天举行的“求索之路永无止歇——韩少功创作40年研讨会”上,丁帆、陈晓明、陈众议、贺绍俊、格非、张燕玲、李国平、欧阳江河、西川、吴俊、张志忠等就韩少功的创作特点展开了讨论。研讨会由张清华主持。“思想性”与“探索性”是当天会上提及频率最高的两个词语,也是大家对韩少功写作的一种概括。作为先锋文学的代表人物,格非认为,韩少功的写作真正担当得起“先锋”的称号,他的创作一直是在变动当中,一直在各类文体之间跨越,不断探讨文学表达的边界。他还提到,韩少功不断试图超越个人自身的处境,试图超越自己的身份、性别、阶级等各种局限性,使自己的写作进入更广大的存在之中。丁帆认为,韩少功的作品具有巨大的思想穿透力,他站在大的历史背景下,把自己的思想融入作品当中。陈众议从《马桥词典》出发,深入阐释了韩少功“超凡的艺术敏感和深邃的思想”。他认为,如今我们重读《马桥词典》就会发现,它已然成为一个具有强大人类学意义的文化标本。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在多元化的表象下越来越同质化,因此,20年前的《马桥词典》愈发显示出作家的前瞻性和洞察力。

会议最后,韩少功由个人的写作出发,对文学及其在当下的处境表达了看法。他说,文学现在的处境似乎不是太好,整个社会对文学有一种不信任或者是忽视的态度,这是文学遇到的一个危机。但是好在文学有超越时代的能力,有时候我们跟古人面临的好像是同样的问题,有时候我们好像和域外的人、远在万里之外的人,面对同一场考试、同一张试卷。关于文学的评价也不是一次性的,好像是无限延时的加时赛,无限延时的评价和再评价的过程,永远没有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