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天涯》:向现实与历史深处挺进

来源:文学报 | 林森(《天涯》杂志编辑部主任)   2017年01月12日23:09

《天涯》一向是一个卓尔不群的存在,无论是其从1996年韩少功主持改版后所遵循的“文史哲不分家”的大文学理念,还是从1997年就很“先锋”地使用牛皮纸为封面,都使得它在国内一众文学杂志中面目清晰、一眼可辨。多年来,《天涯》所秉承的“道义感、人民性、创造力”办刊理念,一直在编辑部内传承、延续、发展,《天涯》人努力把每一期杂志都当成创刊号来办。

以敏感话题引爆2017

2017年,《天涯》设定了将近三年的“天涯·现场”,将继续刊发那些有现实力度的作品,展现一个真实而复杂的现实中国。“天涯·现场”这一非固定栏目的设定,源自这几年以来,《天涯》编辑部感到:国内思想文化领域曾展开轰轰烈烈的“主义”之争,作为深具人文关怀的杂志,《天涯》也参与其间。其实,在各种“主义”已经成为常识的今天,争论各方的分歧,往往不在于立场的偏正与智力的高低,而在于对复杂现实的判断与估量。因此,深入走进历史的现场,耐心细致地观察与跟踪各种现象的缘起,完整地把握其非线性的因果效应,洞明这一时代的世道人心,就成为了知识人当下不辞的使命。

这一栏目设定以来,发表的多篇文章都曾引起广泛关注。2017年第1期《天涯》的头条,刊发了作家陈启文的调查文本《对转基因的一次小心求证》一文,在一个谈“转”色变的年代,《天涯》不惧敏感话题所带来的争议,为了让更多人能深入了解转基因,这一重磅的调查文本的推出显得很有必要。在这篇文章里,陈启文对袁隆平及其弟子李继明等人的采访,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对转基因进行了全面、深入而又详实的求证。《天涯》希望这一话题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希望更多方面的声音加入进来,在辩驳的过程中,让事情越来越清晰。

思想力度与文字之美

“作家立场”栏目一向是《天涯》杂志的“主心骨”,2017年第1期,学者孙歌的《临界的意义》一文,以日本“3·11”大地震和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之后,日本应对核污染的态度切入,以冲绳这个对临界状态最敏感的开放性场域为主题,讨论临界的意义。一边是不断积聚着危机要素的日常,另一边则是危机爆发时的灾难。在临界线上生活,意味着在常态中保持紧张,在习惯中确认陌生。这为我们思考自身的处境提供了有效的媒介。鞠惠冰的文章以最近美国大选的结果切入,讨论了媒介与政治的关系。孙郁则带我们领略了聂绀弩先生作品对鲁迅精神的继承。玄武左手理论、右手实践,与时俱进写起微文。蒋蓝重捡故纸,发掘邓通的奋斗史,结尾却仍然指向现实,发人深思。这个栏目所呈现出来的思想性,是《天涯》向来所倡导的。

“小说”栏目推出青年作家双雪涛的中篇《飞行家》,这一厚重的作品,讲述两家、三代人的命运起伏,生活重压数十年,仍旧没能压垮一个“飞行梦”,结尾处的“飞升”,让整个小说从沉重的叙述中升盈而起,境界为之一变,阔大而悲悯,是近来难得的有分量的中篇。晓苏、房伟、东君、草白等中青年作家的新作,也都具有独特的力量和审美。“散文”栏目,鲍尔吉·原野的《松树的气息》朴素而唯美,读之让人沉醉。傅菲、王剑冰、丁燕、安歌、黄惟群等作者的散文亦各具风采。“艺术”栏目,李兆忠对著名画家张仃和吴冠中在1975年的一次对话展开分析,以此展开论述两位大家所代表的不同艺术主张的碰撞。杨卫则以自己亲历的宋庄艺术区的兴衰历程为主线,剖析了其背后的复杂背景。

新年新变化

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这一期的《天涯》,少了固定栏目“研究与批评”,这是《天涯》2017年的一个新转变,在加大对现实的关注的同时,力戒那种学院化理论空转的研究文字,把这一栏目改为非固定,非重要的研究问题不发。

同时,从2017年第2期开始,《天涯》将新增非固定栏目“记忆重现”,深入挖掘、展现个人记忆深处的历史回声,让个人的命运与历史的纠缠,以一种具有细节温度的方式呈现,让我们在回望历史记忆的同时,发现当下,对未来进行更有指向性的展望。

2017年的《天涯》,仍将以独特的面貌出现,不放弃对现实和历史的深挖,不放弃对思想力度的求索,以理性、审慎、讲道理的态度,继续引领文学、思想界的新风向。除了纸本杂志的持续发力,《天涯》微信公众号,也和国内其他文学期刊的公众号区别颇大,不是以创作谈和纸本文章推介为主,而是依托纸本,独立运营,走得更远,发表那些深具思想性又有时效性的文章,希望展现一个有着蓬勃生命力的社会现场。目前关注《天涯》公众号的粉丝有三万多,一直以一种稳健的脚步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