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大家》:接续传统,开创新风

来源:文学报 | 周明全(《大家》杂志主编)   2017年01月12日22:49

陈思和先生兼任《上海文学》主编时,谈到对办刊追求时说:也许在局外人看来,一份杂志就是一个资源,可以用来交换、化缘、献媚、办公司,螺丝壳里做道场。但对我来说,它只是一块文学的阵地,我如果去接编,那就按照我的理想尽可能地给以它时代的亮色,去探试纯文学在今天究竟能够走多远。我从不讳言我是个理想主义者,我从跟随巴金先生、贾植芳先生学步开始,就有自己明确的努力目标和做人标准,我知道我的理想未必能够实现,但是我的努力是要探试一下理想主义在今天可能达到的程度。

夜读先生此言,内心电击一般。思和先生之言,亦是我此刻之所思。我亦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先生曾与我言,只有教书授业、出版和学术研究三位一体,才是一个中国学人、知识分子的理想岗位。近几年,我也一直在践行着先生的叮嘱。

2010年年底,我从报社转入出版社后,延续着先生编辑“火凤凰文库”之念,与先生共同策划、主编了“80后批评家文丛”、“70后批评家文丛”,就是想通过自己切实的工作,在文化式微的年代里承传、接续、播散精神能量。在编辑图书之外,也尝试着撰写评论文章,倡导自己一些浅薄之见。2016年年底就任《大家》,这亦是先生所言的理想岗位之体现,我自会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件事。

先生说过,编辑工作不是简单地把好稿子发上去,一份杂志在知识分子手里它就是一个传播理想的阵地,这就是当年陈独秀编《新青年》、沈雁冰编《小说月报》、郭沫若郁达夫编《创造》、鲁迅周作人编《语丝》、巴金主编文化生活出版社的“文学丛刊”和胡风编《七月》《希望》的精神所系,也是“五四”新文学最可贵的传统。

至2017年元月,正好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百年之际,这似乎在冥冥之中暗示《大家》应接续传统,开出创作之新风尚。这是《大家》之理想。同时,一个有人文情怀、有理想的办刊人,只有将自己的理想与传统中优秀的因子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自己融汇到新的传统中去,才能避免自己编辑的刊物成为追逐时尚的媚俗之物。

传统不是固守一个理念不变,而是每代都有新变,然而这种新变和传统又有着血肉联系。2017年,《大家》将会有新的变化。但和文学的传统,和当初创刊的理念确是一脉的。

封面将恢复当年创刊之思路,但在封面作家的选取上,将从原先关注诺奖获得者转而关注中国作家。他们是这个时代写作的标杆,我们要铭记他们对汉语写作的贡献。当然,我们也希望年轻一代写作者,能踏着他们的足迹前行,并最终超越他们,成为更新的时代的标杆——这是《大家》的期望,也是《大家》的追求。

在具体栏目设置上。主打栏目是“新青年”,力推年轻一代作家,每期刊登一位“70后”“80后”“90后”作家的作品,同时,邀请同代批评家进行点评和推介。这并非是在张扬代际,更不是一些人所谓的“这帮年轻人在拉帮结派”之举。这样做,一来可以见出批评家的眼光和审美取向;二来这也是陈思和先生所倡导的要做同代人的批评家的响应。三来这样集中地呈现、展示“70后”“80后”“90后”作家和批评家,也利于形成一个话语场,有利于优秀的年轻人脱颖而出。第一期推出了“70后”新锐小说家谢络绎,两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得主、“80后”作家林培源,以及近年被文坛普遍看好的“90后”作家李唐的小说,同时邀请了“70后”批评家马兵、“80后”批评家王晴飞、“90后”批评家唐诗人对同代作家进行阐释。或许现在的他们还不成熟,但是,文学的希望在他们身上。只有年轻一代写作者真正成熟起来,我们的文学才会有新变,我们的文学才有希望。唯愿此举,在若干年后,能成为这个时代作家和批评家共同携手成长的一份见证,演绎出更多的文坛佳话。

《大家》将介入当下的文学创作,开设“大家论坛”、“文学现场”栏目,直接介入和策划有建设性且大家关注的话题,做这个时代文学发展的“在场者”和“见证者”。

“大家论坛”栏目,围绕当下文学热点设定话题,邀请国内一线专家学者参与讨论,我们的目的并非想达成什么共识或者引领一种风尚,而是让各种观点呈现,权当是提供一种介入当下文学人点的一个思路。百年来,中国新文学在现代化的步履中吸纳新潮、转化传统、走向世界,真正自立于世界文学之林。当然,这一百年的演进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期,我们邀请了李新宇、刘恪、刘大先三位文学研究者,对新文学运动百年来的得失进行深入探讨。我们相信,在新文学运动发生百年之际谈论它的得失,能厘清当下文学创作的变异和侯症,对当下、今后的文学发展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文学现场”将呈现各类文学会议的原貌,让热心的读者了解当下的文学动向。第一期刊发了2016年11月13日,由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山大学当代文学研究中心主办的“重识文学批评及作家论的意义”学术研讨会部分批评家、作家的精彩发言。

作为大型纯文学期刊,散文和诗歌我们也将保留,但是,在具体的稿件选取上,我们会策划一些专题性的文章。比如,“诗江湖”本期推出“批评家的诗”,选取了在批评界享有盛名的老中青三代批评家——张清华、敬文东、张新颖、霍俊明、杨庆祥、吴投文、张桃洲、刘波、茱萸和李壮十位批评家的诗作,旨在呈现“诗人批评家”这一特殊作业地带诗歌文本的独特景观,以飨读者。他们“诗人”和“批评家”身份的融合使得诗歌和评论的两个地带相互打开、彼此激活、互相借重。

当然,我们不会受栏目的束缚,我们将广开言路,听取各位方家的意见建议,争取能更加贴近这个时代的写作、贴近我们的读者。同时,也将在栏目设置和稿件选取上,做到包容并蓄,百花齐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