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世界文学》从容、缓慢、悄然中新变

来源:文学报 | 何晶  2017年01月09日09:52

缓慢、从容,《世界文学》主编高兴如此形容杂志悄然的一种变化,繁忙节奏里的时代,这似乎是已属往昔的状态,但对于《世界文学》来说,仍然是一种“必需和要紧”。

相较于其他刊物,《世界文学》更像一本书,三十二开,有好看的木刻画和插图。曾经的许多年里,《世界文学》主要译介外国文学,它是中国作家和读者了解世界文学的窗口,高兴认为,这个使命已经完成了,目前,各大杂志、出版社都会在第一时间将国外有影响力的作品介绍进来。“我们最近几年的努力,是考虑如何将窗口转化为一个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中外文学、作家、读者相互对话、呼应。”

为了使《世界文学》真正成为一个平台,这两年里《世界文学》译事、评论等栏目正在加强中国声音的出场,“评论栏目里原来只有外国评论,现在也加入了中国作家、评论家的评论”。高兴相信,“如果说原来我们对外国文学一味吸收的话,现在我们已经有了评说的能力,对世界文坛上的大事、热点、现象,我们应当发出自己的声音,有我们的立场和姿态。”

在一段时期里,外国文学给中国作家们提供了养分,但到了当下,中国很多写作者放到世界文学的格局中来看,并不逊色,他们也应该有自己的立足之地。“《世界文学》希望在这里做点事,世界文学本来就包括了中国文学,在这个意义上,更应该将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融合起来,在《世界文学》上听到中国文学的声音。”高兴说,这也更符合整个时代的需要,但他强调,这并不是因为时代改变了自己,而是“介绍纯粹、优秀的文学,发出纯粹的优秀的文学声音,是我们的初衷,世界性、经典性、权威性,这个宗旨没有改变”。

为了打造这个平台,2017年的《世界文学》将新增“对话”栏目,不定期地将有思想火花的生动现场呈现给读者。在这个栏目里,高兴希望有现场感、精彩性,刊发国内外作家、评论家有思想重量的对话。他甚至有个设想,做一些同题的作品小辑,同一个题目中外作家来一场擂台似的对话、较量。

建立中外文学对话、呼应、批评的机制,《世界文学》2017年第2期将进行这种尝试。这期上将推出鲍勃·迪伦与诺贝尔文学奖的专题,在高兴看来,诺贝尔文学奖授予鲍勃·迪伦,是一次对文学边界的拓宽,因而他邀请诗人、音乐家、文化学者、评论家、教授,甚至小说家来进行评论,既有国际的反映,也有中国作家、评论者的声音。“这不是一个单向度的专题,而是多声部、多向度,从这个专题里可以看出《世界文学》不再仅仅是一个窗口。”

当然,《世界文学》总体上还是以译介外国优秀作品为主,对话、批评的机制在这个前提下成立。高兴关注的是,《世界文学》如何体现文学中的民族和平等,“任何国家都有优秀的作品,就看你能不能挖掘到它,世界文学应该是文学的共和国,体现文学的世界性。”为此,他大量发掘弱小国家、弱小民族的文学,包括东欧、拉美的文学,近年来还挖掘了越南、泰国、缅甸甚至蒙古国的文学,“要真正体现《世界文学》的世界性、经典性、文学性”。

正在发稿中的2017年第1期,《世界文学》做的是非洲文学专题。“一般的杂志很难做这个专题,可能只有我们能整合一些力量做出来。”高兴介绍,这个专题准备了好几年,主要是“黑非洲”文学,选取了被称为“非洲布克奖”的“凯恩非洲文学奖”四五位得主的作品,呈现非洲众多文学面貌中的一种,“他们具有代表性,这些作品可能会对中国作家和读者有一点启示”。

六十余年,文学的情怀不变,孤独但不寂寞的文学之路仍在继续。《世界文学》将在历史和传统里继续着自己的文学影响。

本报记者 何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