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扬子江评论》:聚十年之力,成评论名刊

来源:文学报 | 郑周明  2017年01月09日09:50

十年前,《扬子江评论》创刊,在那个文学刊物发行已经进入低潮的时期,创办一本新的文学评论刊物,是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底气的。就在上个月,杂志举办了创刊十周年的活动,在谈到为何杂志能够成长至今的原因时,主编丁帆总结说:“文学的动荡、思想的多元,以及价值观的撕裂,都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同时也为刊物的定位带来了思想的空间,促使独立个性的生成。惟有此,杂志才能在新世纪的文学评论界有小小的建树。”

的确,为了在当代文学评论期刊的复杂局面中形成自身的独特性,《扬子江评论》注重对当前作家作品、文艺思潮和文艺现象的跟踪性、批评性研究,在编辑方针上兼容并包,提倡言之有物、关注真问题的文风,力求既富有学术性又生动活泼,既有创新意识又不失人文立场,既强调历史意识更倡导强烈的现实性。

丁帆对记者介绍说:“面对当时文学理论学术刊物呆板僵化、缺乏现场感、忽视批判性的总体面貌,我们没有亦步亦趋,而是锐意进取、独辟蹊径。”杂志先后设立“焦点话题”、“文学史新思维”、“文学地理”、“名编视野”、“名刊观察”等与时俱进、新意迭出、充满现实针对性的栏目,集中讨论和研究了诸如“阶层与文学”、“可持续写作”、“文学传媒”、“文学制度”、“反思90年代”等有现实性、学术创新性的“真问题”,汇集了中国当代文学、文化研究界的优秀学者、批评家的真知灼见,很快引起了学界和文坛的强烈关注和一致好评。

在杂志团队和学人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创刊不到两年时间,《扬子江评论》即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2013年,鉴于刊物多年来持续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态势,《扬子江评论》正式入选CSSCI来源期刊,成为江苏省也是华东地区唯一一本入选C刊的当代文学评论类期刊。这促使杂志的稿源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说到稿源问题,丁帆也坦言,任何一个刊物都不敢保证不发一篇差稿,问题是面对差稿是否敢说“不”,办刊十年,杂志遇到过许多次这样的问题,但在自己和同仁的重视和深思下,杂志获得了越来越多国内一流学人的支持,正如河南大学耿占春教授说,“《扬子江评论》始终处于当代文学研究和社会思想领域的现场和前沿,将诸多领域的研究者聚集在它周围”,杂志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使得它不断获得学人的高质量文字。

而针对国内外不断变化的文学评论生态环境,《扬子江诗刊》也在调整和改进栏目,2016年,杂志先后增设了“文学史新视野”、“文学制度研究”和“大家读大家”等更有包容性、当下性和文学活力的栏目,同时丁帆也介绍说,杂志还增加了海外编委,加大了网络资源平台的建设和新媒体推广。近几年,青年批评风起云涌、蓬勃发展,虽然短时期内给文学批评领域带来了新面孔、新气象和新的话语方式,但也郁积了一些问题,丁帆表示,为了有效地介入并改变青年批评生态、推动青年批评的良性发展,杂志将于今年设定专门的青年批评家栏目,通过刊载典范性的批评文本或推出那些有深厚学养且敢于“直言”的批评新锐,为当下青年文学批评寻找更有活力和创造性的方向。

在上述新栏目中,“大家读大家”是一个值得引起关注的栏目,该栏目选择的作者都是当代一流的作家,在文本细读方面有着独到的视角和卓越的语言表达能力,他们的感受力更生动、更鲜活,通过他们的解析,读者不仅更加深入和全面地理解很多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同时从当代文学观念史的层面上了解当代作家的写作资源和文学精神、文学美学构筑的依据。据了解,该栏目已经推出了苏童、毕飞宇、鲁敏等人的作品,随后还将陆续推出叶兆言、范小青、王家新、洛夫等更多的相关文章。即将面世的今年第1期便会推出“20世纪文学写作12讲”,通过对20世纪文学大家如卡夫卡、海明威、奥康纳、鲁迅等人的经典文本的“细读”,给当代文学阅读和文学创作开辟新的空间。对于这个栏目,丁帆认为:“作家谈作品与评论家谈作品的思维方式完全不一样,前者是感性的,后者是理性的。前者除生动有趣外,更多的是能够从自己的创作切身体会中来判断作品中情节、人物,乃至细节的走向和设计的优劣高下,这种评论既有感性控制下的合理推断,同时又充满着诗意表达的诱惑性,能够吸引更多的眼球。这个栏目的目的就是要约请当代中国前沿的一流作家从名作当中寻觅到另一种解读作品的方式和思维,以打开我们阅读世界的另一扇窗户。”由此,我们也便能理解,为何一家创办十年的文学评论刊物,能够凭着自己对文学理念的坚持和深化,立足于文学评论刊物之林,继而为学术思想发出更大的声音。

本报记者 郑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