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西部》打通东方与西方的文学视野

来源:文学报 | 郑周明  2017年01月09日09:44

2016年与2017年,是许多文学名刊创刊60周年的纪念节点,《西部》杂志也在其中。这本被誉为“新疆文学第一刊”的杂志,其实一直有着改版变化:6年前,是它全新改版的开始,杂志提出了“寻找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学表达”的办刊宗旨,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边疆文学“去边缘化”为己任,立足新疆、面向西部,立足西部、面向全国。经过6年多的努力,《西部》的办刊质量在全国同行和读者中获得普遍认可。

在2016年10月庆祝创刊60周年活动之后,一项更大的改版动作浮出水面:从2017年第1期起,《西部》从月刊改为双月刊。总编沈苇向记者介绍:“目前国内许多文学大刊为双月刊,如北上广的《十月》《收获》《花城》等,省级文学期刊中办得比较好的《天涯》《作家》《锺山》等也是双月刊。《西部》改为双月刊后,每期增加56个页码。这样一来,容量大了,以前无法发表的长篇小说和长篇散文等也可以纳入进来,从篇幅和内容上,厚重感可明显增加。此外,‘杂志书籍化’是目前国内办刊的一个趋势,改为双月刊并增加厚度,也使《西部》书籍化,便于收藏和保存。”同时沈苇也坦言,在同行纷纷提高稿酬标准时,《西部》杂志也面临这个压力,改为双月刊后,对稿酬合理分配也有益处。

通观近年《西部》杂志的栏目设置,不难发现,杂志在立足西部,面向全国,乃至打通东西方文学视野方面做了不少努力,每期六个栏目都有新颖的切入角度和选题呈现,举办的一些文学活动如“西部作家写作营”、“新诗百年天山论剑”、“新疆新生代作家榜评选”等也为杂志打响了品牌,特别是“西部文学奖”,作为《西部》的期刊奖和新疆设立的首个全国性文学奖,历经几届运作,已成为有全国知名度的品牌文学奖项。

据沈苇介绍,每期的“西部头题”都是杂志花费了较大心血的话题,如2017年第1期是“新诗百年天山论剑实录”,新诗百年是2016年文学界一个重要话题,《西部》杂志于8月举办“新诗百年天山论剑”活动,邀请吉狄马加、谢冕、唐晓渡、徐敬亚、王小妮、耿占春、谢有顺、臧棣等四十多位诗评家、诗人和作家参加。而 “论剑”形式则是,十八位诗评家和诗人以一对一的方式进行九个回合的对谈和交流,他们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写作体验、教育和艺术实践等方面回顾和探讨了新诗百年所取得的成就及当代意义。这场论坛的精华内容便成了2017年第1期的头题。在沈苇看来,把新诗百年的纪念活动放在新疆天山,本身有着许多丰富的含义,“因为天山不是一个国家的山,它是一座国际山,绵延两千五百多公里,从新疆到中亚,一直到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在中亚突厥语中,天山被叫做‘阿拉山’,意思是‘上帝之山’。天山也是新疆地理和人文的分界线,是自然与人文的一种大融合。天山天池的地理和人文高度与新诗的百年成就十分匹配,也是我们对百年新诗的致敬与期许。”

文学与地理,中国与世界,这是沈苇想得最多的话题,不仅是新诗百年这类活动,《西部》每一期最后一个栏目“周边译作”的选题,便是杂志探索多年的成果。这个栏目看似小小的,放在最后,但对于文学交流而言,却是首要之重,因为文学的交流起始于译介。《西部》杂志的译介特色在于两点,一是从新疆出发往西,沿着“丝绸之路”,译介沿途国家地区的文学作品代表,二是大部分作品是首译,换言之,《西部》杂志近年在做的是一项非常吃力而小众的译介工程,它让许多从未进入国内读者视野的小语种国家的文学作品,有了中文文本。比如2016年《西部》杂志译介了塔吉克斯坦诗人埃莫姆·阿里、土耳其诗人达拉尼贾、乌克兰诗人德米特里·克莱明、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波斯诗人内扎米·甘贾维等人的代表诗作,为东西方文学交流打开了更深更广的空间。当一些诗人得知自己的作品有机会被中国读者看到时,也非常高兴。沈苇说,杂志曾翻译过波兰诗人扎加耶夫斯基的诗作,一次译者去波兰见到诗人本人,带去了《西部》杂志,扎加耶夫斯基大为兴奋,与杂志的合影也被放在了后来的某期杂志封底上。而经由这个栏目,更多诗人会逐渐走入中国读者的视野。

当初在设置这个栏目时,沈苇提出新疆是“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域,是东西方文化交汇的中心,文学从这里开始,关注周边,成为联结双方文学视野的一个纽带,这也与随后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无意中形成了呼应。他表示,希望今后该栏目能兼顾到“海上丝绸之路”的沿线国家地区文学,例如缅甸、斐济等,这既践行了《西部》的办刊宗旨,关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学表达,为其“去边缘化”,也如60周年专号里写的,《西部》的目标是“追求更高品质,更远大的文学梦想”。本报记者 郑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