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十月》关注现实,兼容并蓄

来源:文学报 | 陈东捷(《十月》主编)  2017年01月09日09:42

时间行进到今天,我们的写作和阅读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写作变得越来越容易,新媒体、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消除了发表的壁垒,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写作者。微博、微信、贴吧、影视、游戏中,文学的元素已经遍及我们的日常生活的众多方面。但这些元素更多是以轻阅读或碎片化的形式存在。面对日益丰富复杂且多变的世界,面对海量的真假难辨的信息和观点,对世界和自我相对完整的认知和判断都成为较以往更大的难题。所以对不以娱乐和商业为主要宗旨的严肃文学写作来讲,写作应该是变得更艰难了。

就根本意义而言,《十月》的定位不会改变。关注现实的取向、沉稳大器的风格和兼容并蓄的态度一直是《十月》所追求和坚持的。2017年第1期,《十月》为读者提供了多篇高质量的作品。譬如马原的中篇小说《谷神屋的贝玛》,青年作家李浩、张忌等的小说,“小说新干线”栏目推出了“90后”作者蒋在的两篇小说。李敬泽去年广受好评的“会饮记”专栏本期刊出的是《大树》,“思想者说”栏目登载的是俄罗斯文学专家刘文飞先生的思想随笔《盛夏俄国:2016》,看点颇多。

《十月》一直强调文学作品的现实感、包容性,追求作品在叙述和表达方面的高质量和独特性,杂志社编辑同仁对本期杂志的内容和质量还是很自信的。

本期作品中最受关注的应该还是马原的中篇小说。我们还都记得马原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那一系列中篇小说在文坛引起的巨大反响。除了马原本人的天赋和阅读,他当时的成功肯定与他的西藏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以独特的叙述方式游走于神界和人间,形成了巨大的阅读张力。就马原的作品而言,我个人还是偏爱天马行空的部分。2015年我们一起去往俄罗斯的路上,我作为他的忠实读者,向他表达了我对他作品的理解。去年第3期,《十月》刊登了他的中篇小说《姑娘寨的帕亚马》,连同本期这部中篇,我感觉是马原在叙事意义上在向早期作品回归。只是叙述的地域和文化背景不再是藏区,而是他近年来居住的西双版纳。新的经验提供了新的写作资源,我们对马原基于这种资源的新作品充满惊喜,也充满期待。

重视发掘年轻作者也是我们的传统。“小说新干线”栏目1999年设立以来,到今年正好18年,先后推出了近百位年轻作家,已成为《十月》的品牌栏目,我们仍将坚持下去。2016年推出的新栏目“思想者说”推出了韩少功、西川、黄灯等知名作家和文坛新锐的思想随笔,已备受关注。

除了练好内功,为读者提供尽可能多的优秀作品外,2017年我们在中外文学交流方面会有一些举动,如继续办好布拉格、加德满都等作家居住地项目。2016年,马原、韩少功、余华先后入驻“十月作家居住地·布拉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下半年,我们与有近百年历史的俄罗斯《十月》杂志的合作将有新的举措,将由两家《十月》杂志组织两国有实力的作家创作新作品,经过中俄互译,在对方杂志发表,使两国读者同步了解对方作家的最新创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