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沃野寻芳》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16年11月10日08:00

《沃野寻芳——中央工艺美院在河北李村》

作者:周喜俊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07月

定价:45.00元

ISBN:9787554527276

内容推荐:

本书记录了1970年5月至1973年8月,中央工艺美院吴冠中、袁运甫等200多名师生按照上级指示,整体下放到驻扎在河北省鹿泉的27军1594部队农场接受劳动锻炼的一段历史。他们虽然被动地走进农村,却主动地融入到生活和人民之中,在没有任何功利目的情况下,创作出了一批国际国内公认的艺术精品,同时把艺术的种子撒播在了河北大地。

该书首次披露了吴冠中、吴劳、张仃、黄永玉、袁运甫、黄国强、常沙娜、何镇强等一批艺术大家在河北生活和创作的故事,代表了李村人民的情感和愿望,代表了文学家和艺术家对养育他们土地的眷恋,也呈现了文学家心灵中的仁爱与理想,同时也反映了文学家、艺术家和人民之间的美好感情。全书以鲜活的事例诠释了“生活是艺术创作唯一源泉”的真理。

作者简介:

周喜俊,河北省文联副主席,石家庄市文联主席、作协主席,一级编剧。系全国优秀青年文艺家、河北省管优秀专家、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从事文艺创作30余年,在省以上媒体发表各类文艺作品750余万字。出版《辣椒嫂》《周喜俊剧作选》等专著8部,八卷本400万字《周喜俊文集》公开出版。28部作品获省级和全国奖项。其中,任编剧的电视剧《当家的女人》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飞天奖、金鹰奖等全国大奖。

评论:

人格 思想 境界——读周喜俊《沃野寻芳》有感

陈亚军

本书叙述的是一群画家在特定时期、特定地点生活和创作的故事,呈现了他们在李村的生活经历和对艺术的坚守追索。用一句时尚的话说,这是一部典型的扎根人民,深入生活的作品。时隔这么久,寻访那些老艺术家或者到李村能够打捞到有写作价值的素材,工作量都很大,能感觉到作者采访很下工夫。

我们说,好的作品,终极效果能让人审美并有思想意义的存在,其次是探寻写作方法上的独特表现。这部作品表现了其本身的魅力、价值,文本的开阔是契合读者期待的,所以说,是一部好的精神产品。在语言细腻、情感饱满、细节支撑等基本面都有出色的表现。

什么才是具有民族原创性的文艺精品?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概括很到位:“精品之‘精’,在于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这就规范了文艺精品的内质。

本书作者的思想倾向和创作动机很明了,这里,我们更应看重作品对境界的提升作用。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这部作品的动人之处全在于一个“真”字,并由此试图给读者提升境界之处用力的提示。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这个认识。

一、提升人格境界——从题材选择切入

作品的成功,选题很关键。虽然经常有人提不能唯题材论,我现在编《中国作家》纪实版,突出地感觉到,对纪实文学而言,题材依然很重要。本书题材有优势,对一些知名画家的故事披露,容易产生可读性。比如:写吴冠中在法国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他在卢浮宫参观,管理人员看他流连忘返,竟然搭话蔑视,他下意识地反击;坐车所付的零钱,乘务员找给后一个顾客,那人竟不要,因为那是中国人的……在这里,作者通过一个又一个实例,突出表现画家的人格魅力,赞美他们独立的人格精神,使读者能够体验艺术家的心境、胸怀和性情。

选材要严,开掘要深,这是纪实作品产生文学性的关键所在,作家通过采访占有了大量素材,如传主本人、与传主接触过的人、传主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传主的艺术创作等。采访到画家在李村的日常生活、所思所盼,从李村的土地中,汲取灵感、挖掘素材、提炼主题,这些都在作品中有所表现,使作家要表现的人物、艺术的人物立得住,有思有想,有专业精神。

文学既反映人们的精神世界,又引领人们的精神生活。作者在作品中的所有拓展都是针对人的问题展开的,或者叫作对时代人性的揭示和弘扬。人们常说,文学即人学,画格即人格。凝结着个体生命精神的艺术品在人类精神价值体系中占有位置,它有不可或缺性和不可替代性,所以,可以说这是一部很具社会功效的作品。

二、 提升思想境界——通过饱满形象和强化主旨来实现

这部作品是有思想力度的,是可以作为一个话题的作品。而从思想的角度,文学的基本功能是,你要对世人有所指教,提供意义,提供道德训诫。思想的穿透力,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揭示作品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一个是引发读者的理性思考。没有思想就没有文学

思想寓于形象。思想无形,思想的因子分解在形象之中,由形象而呈现。法国哲学家萨特说:“思想就是人的尊严。”在那样的生活环境下,画家们保存了自己的尊严,通过对生活和创作的认真态度,阐释了这个尊严的具体内涵。

实现从生活到艺术的升华,一方面,作者从生活的角度讲述画家的故事,体现画家实在的,且是通过细节生动描述,给读者一个难忘的画家群像; 另一方面,作者依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理性认知,有意地高举理想的镜头,将本身平实的事实放大出来,试图说明或寻找其精神意旨所在。文学作品的思想境界反映的是创作者的思想境界。其主题是“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的“由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作品反映的是被作家思想化、情感化、艺术化了的生活。剧作家曹禺也说过类似的话:一个作家应该是一个思想家才好。一个写作的人,对人,对人类,对社会,对世界,对种种大问题,要有一个看法。 我想,作家提纯了生活,才能高于、强烈于、典型于、理想于生活,才可以带来普遍性的思考。所以,作者对所表现的画家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这部作品方显出它更丰富的意蕴。

本文有很多出色的细节。这里主要的是以准确和丰富的语言,以冷静和敏锐的观察力,记述事件,雕琢细节。纪实文学无论怎么概念,长篇纪实终究还是缺不了需要通过叙述故事,来产生文学性,完成文学使命。每个社会、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字表述,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文学是心灵的影像。耐人寻味的细节可以说是长篇作品中的文眼。本文例如:写吴冠中,有人诬陷他打死小鸭子,依据是,小鸭子头部发青;梵高说给弟弟的话:“你是麦子,你的位置是在麦田里,而不是在巴黎的大街上”等精妙的细节很多。

三、提升审美境界——表现在对艺术规律的探索中

审美活动是人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文学艺术一旦失去审美价值,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童庆炳先生1984年独自编写的《文学概论》,以“审美特征论”取代了“形象特征论”。美是一切艺术的要素,是文学的特质之一。文学审美是人心灵的自由活动,价值、倾向、真实、典型、个性、修辞等都属于文学创作中宝贵的审美品质。

审美是一种情感评价。作者用情感描述特殊时代的画家生活,给人们传递了丰富的美好的感觉。我认为,文本对审美的把握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个是作者写出了画家人格的美,人物之间感情的美好;另一个是画家以审美的方式把瞬间变成艺术永恒的美。李村的村容村貌是与时俱进的,画家们的作品却凝固升华了那个时代的李村。在作品中,作者谈到许多美术作品诞生的背景和创作经过,写出这些画家关注社会现实、关怀百姓生存发展、关心人类精神成长,最后通过艺术审美这个独特方式把握和释解世界,从而使这部作品将人文关怀和审美升华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完成了真善美的统一。

作家根据各自不同条件,有的写作是从生活走向思想,有的写作是从思想走向文学。显然,本文作者通过自己的文字,从这两个方面有出色或互为的表现。一部成功作品的存在,就是建立一个世界。可以说,这部纪实文学是一个说明书,它对那些画家的人格境界、精神世界是一个全面的呈示。

作者:《中国作家》杂志主编助理、纪实版主任、诗人

艺术诗意的栖息在大地上

——评《沃野寻芳——中央工艺美院在河北李村》

郑恩兵

从乡村走出的周喜俊,始终把目光聚焦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村大地,以无疆大爱关注着这片土地的发展变迁,以及与这块土地有着关系的一切人与事,如同希腊神话中地神该亚之子亚泰,须臾不离大地,她深知,只有大地才能给予艺术的灵魂、生命和源泉,作品才能富有诗意的存在和绽放。犹如冥冥注定,一个偶然的机缘,她结识了与她一样的一群大地之子,大地同样给予他们自身以及创作灿烂的诗意、高贵的灵魂和无限的生命,这个群体,就是以吴冠中为首的中央工艺美院师生,他们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从京城学府的“象牙塔”中走出,踏上河北省李村的土地,生活创作三年,这里的土地成就了他们艺术的生命、人格的魅力,也成为他们永远无法释怀的永恒记忆。周喜俊新作《沃野寻芳——中央工艺美院在河北李村》,高度凝练的把这个群体与脚下的这片土地以及生活在土地之上人们之间的感人至深、休戚相关的故事,朴素而不失诗意、简洁而不失深刻、自然而不失庄重地展现于读者眼前,字里行间迎面扑来的是久违的真情和满满的感动,尽管讲述的岁月已匆匆逝去四十余载,但经过的人,路过的事,恍如昨天。作品洋洋洒洒二十四万余字,读后却给人余香不绝、意味不尽之感,总觉得还有好多故事和人物值得期待,作品给予读者的这种欲罢还休的阅读期待,正是一部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优秀作品的最为可靠的明证。

的确,这是一部值得读者期待的优秀而重要的作品,说其优秀关键缘于在自然朴实的言语背后,裸露着真真切切、直击心灵的人性至真、至善、至美,说其重要根本缘于无意间弥补了一段残缺而重要的艺术史,并在繁琐的生活叙事中真诚地揭示了艺术与大地、艺术与生活在大地上人们之间的关系,让人们在阅读的愉悦中不仅能够感知艺术的真谛,更重要的是做人的真谛,为此,此书不仅具有艺术史意义,更具有思想史和心灵史的价值。

这是一部足以洗涤人灵魂的心灵史。整部作品所叙述的人物,虽然命运多舛、生世沉浮,但没有显露丝毫的悲情与哀怨,有的仅仅是对国家、民族、艺术以及大地和大地上生活的人们的真挚热爱,他们的所言所行透射着阳光似的温暖和感动,洋溢着激荡肺腑的人性光辉,即使是忧悒和眼泪,也是因为深爱着脚下这片土地。从他们身上让我们读懂了中华民族之所以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形象感受了传承千年的古老信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深刻内蕴和道德力量,懂得了在物质和金钱之外生命更需要追求的东西,这对于被物质主义和商业主义雾霾笼罩下的人们,无疑具有震人发聩的价值和意义。

这是一部具有艺术史意义的书。中央工艺美院全体师生集体被下放到农村接受历时三年的军管再教育,对于一所国家级著名的美术专业院校,应该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件,但在中央工艺美院院史上,只有寥寥不足百字的记载。历史的记述往往是没有温度,简化而冷酷的,仅仅几十个字则把有血有肉的200多名师生三年间经历的喜怒哀乐一闪而过。然而,正是在这三年时间里,中央工艺美院涌现了以吴冠中为代表的一批著名画家,他们以大地催生的生命激情创作了无数艺术珍品,这是在中国艺术史上极为罕见的现象,一段值得大书特书的历史,但是,险些被湮灭于历史风尘中,尘封四十余年之后,此书终于弥补了缺憾,对于中国艺术史,特别是中央工艺美院实为一件幸事。

这部书的重要之处,还在于告诉了人们艺术应该表现什么以及怎样表现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实为深刻的道理。这里,没有琐碎的说教,深奥的理论,而是以真实感人的事例,鲜活地告知人们艺术与生活、艺术与人民、艺术与土地、艺术与苦难等关系,让人通晓“生活才是创作的唯一源泉,艺术家只有对人民产生深厚感情,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只有把根深深扎在祖国的土地上,才能创作出经得起人民检验的精品力作。”正如吴冠中先生在《我负丹青》中对在李村生活创作所感,“我珍视自己在粪筐里的画在黑板上的作品,那种气质、气氛,是巴黎市中大师们所没有的,它只能诞生于中国人民的喜怒哀乐中。”

作品给人印象深刻的是对细节的不遗余力的刻画,这是作品成功的又一个重要理由。擅长于戏剧和小说创作的周喜俊,对细节的把控游刃有余,此书虽属于纪实文学,但处处彰显着细节的力量,人性的暖意和感动在无数看似平凡的细微处像地下喷泉涌动着,一次次冲击着读者的阅读神经,让人在眼眶湿润中,感受着人性赠与的甜蜜。身心处于绝望的吴冠中,被物质严重匮乏的房东一次次送来的小米粥、野菜馅饺子散发出的缕缕温情,重新点燃了活下去的勇气和创作的激情;吴劳率先带头,拿出自己仅有的一点钱为村民挖井;余秉楠悄无声息地自制锯子为房东修理小车,制作饭桌、饭凳;在国外多年,生活富裕的常沙娜为房东挑水、扫院子、洗衣服、孵小鸡,以及四十年后,房东儿子谢文书仰起脖子满眼泪花地让作者给北京的常沙娜带句还想再叫一声姑姑的话语;黄永玉像走亲戚一样随意地到徐永利家,坐在土炕上喝酒谈天,这些书中无处不在的细节,具有强烈的画面质感和无限冲击力,像一个个影像凝固于读者记忆深处,令人久久难以忘怀,正是诸如此类的众多细节,铸就了作品感人至深的道德力量和自然的人性之美,也赋予了作品浓郁的文学情趣和无限的美学意味。

作品天马行空、无意雕琢的表现形式独具匠心。全篇采用类似电影蒙太奇手法,时空交错、转移,乡村与城市、现实与历史,国家与个人、生活与创作,通过一个个电影慢镜头似的场景,依照内在逻辑线索,自然而有条不紊地徐徐展开,人物的思想、精神、生活、创作由此交代的清晰明了,人物性格也跃然纸上,这种多条线索齐头并进,相互交叉的写法,突破了北京和李村的局限,把空间延展至与人物相关的其他空间,打破了上世纪70年至73年的时间拘囿,把时间延伸近一个世纪,读者了解到的内容由此丰腴而绵长,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厚度和可读性。

作品强烈地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作者是怀揣激情完成作品的,这种激情如同以吴冠中为代表的中央工艺美院师生在李村生活创作时所具有的激情,这是这部作品之所以成功的最为关键之处,而这种激情共鸣的产生,是缘于写者与被写者,同样热爱着这块土地和土地上生活的人们。这是一种跨越时代、超越时空的心灵与心灵的碰撞、灵魂与灵魂的对话、生命与生命的交融,正是由于大地母亲促成了这次美妙的缘会,也使四十年前的艺术与四十年后的艺术,都被赋予了高贵的灵魂和鲜活的生命,连同艺术的创作者能够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之上。

作者:河北省社科院语言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