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机车》连载二
10、中外合作:从合作伙伴到竞争对手
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任务十分繁重,煤炭运输主要依靠铁路,占当时铁路总运量的40%以上。而能否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煤炭运输这个环节。当时华东和东北等工业集中地区严重缺煤,山西、宁夏、内蒙古等地的煤却运不出来,铁路部门运输能力有限,铁路运输的需求与生产布局的矛盾日益突出。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大机车一方面加强全面质量管理,使企业适应从单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的转变,另一方面,开始了中外合作之路。
走出去天高地阔
生命里最重要的事情是要有个远大的目标,并借助才能与毅力来完成它。
——歌德
1697年,一批俄国青年来到当时的海上强国荷兰学习造船技术,学徒中就有赫赫有名的沙皇彼得一世。此后他还到其他国家学习,据说在英国学习建筑学时,他还曾经与牛顿讨论科学方面的问题。
1871年,日本派出近百人前往欧美各国,开始历时2年的学习,而此次学习的费用占成立不久的明治政府当年财政的2%。
1872年至1875年,在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大员的主持下,清政府设立了一个长达15年的派遣留学生计划,先后派遣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其中有50多人后来进入哈佛、耶鲁、哥伦比亚、麻省理工等著名学府深造。正是这些最早走出国门的学子,带来了思想、法制、军事、政治、科学技术等诸多方面的先进理念。这批深受欧风美雨熏陶的学子学成归来后,成为中国矿业、铁路业、电报业的先驱。他们中出现了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最早的校长,出现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外交官,出现了中华民国的第一任总理等等,他们在中国历史上写就了光辉的篇章。
历史证明,强者崛起总是从学习开始的。
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大机车人开始走出国门,开始了与世界机车先进技术接轨的步伐。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大机车先后派出工程设计人员300多人到美国、英国、联邦德国、日本、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考察深造和技术交流,学习世界上先进的机车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
走出去天高地阔!
1980年,在清政府派出庞大的留学团队100多年后,在中国北方城市大连,大机车首次派出7名工程技术人员到联邦德国学习考察和进行技术与预验收培训,距大机车1958年10月派出最后一名工程技术人员到苏联学习考察内燃机车设计、制造和科研新成果,时隔整整22年。1982年大机车又相继派出10名工程技术人员到泰国、英国和奥地利等国学习考察。大机车开始把目光投向了世界。
1982年,根据当时铁道部的意见,大机车决定与国外进行技术合作,改进柴油机和机车,启动“东风C型”机车和“东风D型”机车的研制工作。经过考察和比较,英国里卡多公司对柴油机性能的研究和开发历史悠久,且开发能力和设计水平在同行业中占有优势,对先进技术的开发交流也比较开放开明,与里卡多公司合作对改进大机车柴油机技术、培养中国机车设计人才都非常有利。
英国,世界机车最早的发源地,这里开出的第一列火车,曾经影响了世界。英国不仅在世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有着许多魅力无穷的风景名胜。位于伦敦市中心的大英博物馆、伦敦塔、泰晤士河等处总是游人如织。而对于那些爱好旅行的人,泰晤士河沿线的温莎城堡、格林尼治天文台、温布顿等众多小镇,也充满了无尽的美景。周边著名的大学城——牛津、剑桥,以及罗马时代就已经建成的温泉——巴斯,同样吸引着众多的人前往。而这些令人神往的地方,在英国学习了很长时间的大机车设计师王惠玉和他的伙伴们,却从没有真正地到访过。在改革开放后开始走出国门的大机车机车设计师,牵动他们内心的不是那些迷人的景色,而是暗藏心底的强大的中国机车梦。
国门打开不久,王惠玉就成为幸运儿,作为大机车较早走出国门的工程设计人员来到了英国,开始了大机车改革开放后与国外最早的合作。
王惠玉告诉我,机车的设计和制造水平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工业和科技水平,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正是因为心里装着沉甸甸的责任,王惠玉和他的伙伴们到了英国后,没有去看英国那些闻名于世的美景,没有流连于那些享誉世界的艺术中心,而是争分夺秒地开始了在英国繁重的学习生涯。
1984年,大机车与英国里卡多公司合作开发240型柴油机。位于英格兰南207
部萨塞克斯郡海边的英国里卡多公司,离伦敦仅80公里,1915年创办,是一家全球一流的专业内燃机研究机构,又是一个独立经营的股份有限公司,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20世纪80年代里卡多公司就拥有各类试验室,如噪声、废气排放、气道、油料等试验室70多个,多缸发动机台架50台,单缸发动机台架20台,计算机室1个,有相当雄厚的科研试验能力。里卡多公司主要的经营业务为代客设计、改进、试制和试验各种内燃机,对客户的发动机做设计评定,提出有关发动机性能、结构、采用材料及配套等方面的问题和改进措施,对咨询单位提出的有关设计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解答,同时出售其子公司所生产的教育仪器和试验仪器以及试验机。也许创办人哈里•里卡多爵士没有想到,他于1915年创办的这间私人试验室,有一天会与来自遥远东方的中国大连的机车厂合作。
1983年,大机车还与里卡多公司签订了16240ZB型柴油机设计合同,计划合作目标定在C型机上。通过一段时间的合作,尤其是对大机车的柴油机进行过试验以后,英方认为大机车设计的柴油机基础很好,潜力很大。而大机车派出的工程技术人员,通过在英国的学习与合作,已经掌握了里卡多公司改进设计的程序和方法,感到C型机的功能目标完全可以由我们自己完成。
大机车工程设计人员决心跨越C型机阶段,直接提出了D型机的合作目标,即装车功率4000马力、油耗150克/(马力•小时)、厂修期100万公里。而里卡多公司专家认为,这个目标是在向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柴油机挑战,必须通过双方的极大努力才能实现。
1984年,大机车与英国里卡多公司签订了对柴油机进行设计、改进、试制和试验的合同。从此,大机车展开了开发具有当时世界先进水平柴油机的工作。
谈到国外企业的先进理念,同时期到美国学习考察的设计师邸新元很有感触。他说,在80年代研究一个产品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当时大机车与美国合作,买了美国400台“ND5型”机车,合同约定双方合作设计新车。从1985年第一次到美国,与美国电机电器公司合作,他就感觉到中国机车与美国相比
差距很大。而现在,大机车从实力和技术上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在机车研发技术上已可以和任何一个国家相比,在世界上也是排在前列的。中国机车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机车已经开始平等竞争,这是走改革开放之路的成果。
里卡多公司重视人才的培养,公司尽量为年轻设计师提供不同的工作岗位,便于考察和发挥每个人的才能,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公司要求每个人在完成一项任务、进行一段工作后,根据试验内容写出学术性的论文,并在自设的印刷所印刷,对外赠送或者作为资料出售,选出较好的论文推荐给国内外的各种协会、学会和年会以及在学术刊物上发表。
虽然在英国只有短短的3个月,但是这三个月的时间,给了王惠玉和他的伙伴们刻骨铭心的感受,那就是强烈的危机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他们心中始终怀着让中国机车走向现代化的雄心和信念。在英国公司的几个月,中国机车设计师们不仅学到了最新的技术,也开阔了眼界,学到了先进的理念,尤其是里卡多公司对建立资料档案的重视,给他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里卡多公司对每一项设计,自设计任务确定之日起,就开始建立档案,内容包括任务来源、研究人员构成、计划进度、研制经费、相关会议记录、设计研制方案、各种计算和试验数据及报告、技术总结、学术论文等等,供公司工作人员随时查阅,他们将这些保留下来的资料视为公司的宝贵财富,谢绝外人查阅。
不断升级的“东风系”
1981年9月22日,在法国著名工业城市里昂的布罗托火车站开出了一辆时速260公里的火车,这列火车被称为当时世界上跑得最快的火车。这条由里昂开往巴黎的电气化高速铁路是1974年开始建造的,其中一个动车组在这条线路上曾经创造出每小时380公里的试验速度,这是当时世界铁路最快试验速度,轰动了世界。
与强手过招,则遇强更强。
大机车在加紧派出工程技术人员出国参观、考察、培训、学习世界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管理经验的同时,决定与世界上最大、最强的机车企业——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和德国西门子公司合作,研发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机车产品。
终于,大机车迎来了第一份海外“大单”。
大机车开始与国外公司合作开发柴油机、内燃机车,大机车合作的原则非常明确,就是要“以我为主、取长补短、改进产品、培养人才”,使自己拥有最终产品的知识产权。在“走出去、请进来”的过程中,大机车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改良改进,最终走上了自主研发的发展之路。
1983年年底,中国机械进出口公司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签订了合同,由大机车承担加工1794个机车车轮。这是大机车第一份间接的数额较大的海外合同,这份合同完成后,不仅可以为国家创造外汇,也可以使大机车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还可以通过与国外公司的合作锻炼队伍。
按合同要求,第一批280个车轮,要在1984年2月10日在大连港装船,2月6日前,工厂必须完成全部工作任务。
以往大机车生产的机车车轮的轮芯材质都是25号钢,这批车轮要求的则是45号钢,而且含碳量同我国45号常规钢相比要小一半。生产这种材质的车轮,大机车还是第一次,这对大机车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越是艰巨的任务越有干劲,这是大机车人的性格。全厂上下开始了一次次攻关。铸钢车间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一起,经过精心试验和操作,终于熔炼出合格的钢水,一炉炉合格的钢水很快就为加工车间提供了轮芯的毛坯。锻工大窑组工人连续奋战,保证了轮芯正常进度的实现。车轮进入加工工序时,一开始由于没有专用量具,操作者和检查人员的检测尺寸不统一,加工精度难以断定。为了攻克这一难关,机械二车间职工在计量室的协助下,做出了标准球,统一了9个单位的尺寸。车辆加工车间职工经过多次试验,采用小车床拉荒后再用大车床精车的办法,保证了加工精度。
1984年1月21日,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工程师曼格先生,到大机车参观
生产合同车轮的车间现场。虽然车间里一片繁忙的景象,但是想到下月初就要交活儿,曼格先生还是心里没有底儿,他曾三次用怀疑的口气问公司领导:“你们真的能按期完成第一批合同吗?”他甚至想到了折中的办法,提出如果第一批完不成280个,可以先减量,完成60个就行。而大机车人郑重地告诉曼格:“我们说话是算数的,你可以往回发电传,我们保证按期如数完成。”
2月4日,当第一批280个轮提前两天完成时,曼格先生有些不敢相信,他非常激动,对大机车人称赞不已。大机车人用智慧和汗水赢得了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认可,也为中国机车工业在世界上赢得了信誉和尊敬。
“东风”劲吹
每一个人成功的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艰难岁月;每一个企业成功的背后,都有无数人艰难探索的足迹。
成功总是青睐那些执着追求梦想的人们。
1985年10月,大机车与美国的通用电气公司进行技术合作,签订了改进“东风4型”机车的合作合同,引进他们先进的电机电器技术,把主发电机、牵引电动机、带扩展的电阻制动和微机控制技术用在“东风4D型”机车上。大机车在与国外公司合作的过程中,打开了局面,取得了主动权。在目标的提出和课题的选择上,大机车既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又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从中国铁路的路情出发,科学谋划,引进吸收,使国外先进技术为我所用,通过质疑深究,更多地掌握他们的“看家”技术,改进产品,避免中国产品“他国化”,而使外国技术中国化。在施工设计和评价分析中,坚持建议方案由国外专家提出,双方分别评价论证,施工设计以中方为主,中外专家协助,既互相渗透又互相补充,在共同探讨中掌握高难度的技术,达到改进产品和培养人才的目的。
在自我开发中,技术人员把从合作中掌握的高难度技术及时传到国内,用
于老产品的改进和新产品的研制中,为开发“东风4D型”机车做了雄厚的技术储备。从1986年开始试制D型柴油机,到1988年试制成功D型柴油机,到1990年投入小批量生产,再到1992年全面转产D型机车,功率由3600马力增加到4000马力,按当时年产300台机车计算,年增加的功率可达12万马力,在年产量不变的情况下,相当于多生产33台C型机车,为国家节约了机车购置费4700万元。厂修期由C型机车的70万公里增加到100万公里,延长43%,按年产300台计算,年节约厂修费1710万元,可节油3万吨。
技术的改进、提高,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短短几年,大机车在不断完善“东风系”的过程中,也开始了第四次技术改造。这次技术改造使大机车的开发设计水平与生产制造手段双双上了新台阶,使“东风4型”内燃机车渐趋成熟。设备精密度的提高也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和新产品的开发,工厂两大主产品——内燃机车和敞车一等品率达到了100%。
这次技术改造使建厂80多年的大机车发生了重大变化,厂房整齐明亮,工艺布局合理,厂容厂貌焕然一新。截至1986年年底第四次技术改造结束之际,大机车的内燃机车生产水平达到了年产167台“东风4B型”内燃机车的生产能力。4年间,总产值达到104589万元,平均年递增19%,实现利税23032万元,是国家投资的3.26倍。
大机车借第四次技术改造的东风,已先后开发出“东风4B型”货运机车、客运机车、高原机车、重联机车,“东风5型”调车机车等系列产品,适应了市场的不同需要。大机车发展壮大成为拥有一流设备、一流技术、一流产品的我国内燃机车的生产基地。
铸就1000台内燃机车的传奇
一生要走多远的路程,经过多少年,才能走到终点。梦想需要多久的时间,多少血和泪,才能慢慢实现。天地间任我展翅高飞,谁说那是天真的预言,风中挥舞狂乱的双手,写下灿烂的诗篇。不管有多么疲倦,潮来潮往世界多变迁,迎接光辉岁月,为它一生奉献……
——《光辉岁月》
1986年6月13日,一个平常的日子,但在大机车的历史上却是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大机车生产的内燃机车总量达到1000台。当天下午3点31分,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吕正操和大连市市长魏富海,在大机车人的见证下,共同为第1000台内燃机车——“东风4型”1198号内燃机车剪彩。随着剪彩结束,1198号机车汽笛长鸣,徐徐开动,那一刻,十里厂区红旗招展,鲜花争艳,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一片欢腾……
许多大机车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这是个让大机车人感到骄傲和光荣的日子,一个让中国人大长志气的日子。
从试制到正式生产,经过不断改进和完善,“东风4型”内燃机车逐渐完善,已经批量生产。“东风4型”内燃机车从设计到试制,从台架试验到运行考核,从技术攻关到批量生产,从颠簸摇晃不稳到技术成熟稳定运行,从A型到B型的艰难转身,一步一步,走过了一条漫长而艰苦曲折的发展道路,只有亲身经历,才能体会个中的艰辛。大机车人一步一个脚印,为“东风”系列产品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创造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大马力内燃机车的传奇,也为中国机车打了漂亮的翻身仗,铸就了中国机车的成功样本。
经过严格的定置试验和实际运行考核其在经济性、可靠性和牵引性等方面的表现说明,“东风4型”内燃机车可以同工业发达国家的同类型机车相媲美。在中国当时铁路最繁忙的天津至北京段,“东风4型”内燃机车全线取代了进
口机车,并分布在广东、上海等全国11个铁路局、26个机务段,成为中国铁路货运牵引的主力车型,广受欢迎。
“东风4型”作为当时中国最大功率的内燃机车车型,在过去的12年间,整整出厂了1000台机车,这是大机车人创造的了不起的奇迹。大机车人发扬革命传统,艰苦奋斗,勇挑重担,抓住大改造的机遇,边改造、边增产、边开发。“东风4型”内燃机车和“C62A型”敞车成为中国铁路货运牵引的两大主力车型,这些机车产品以它们特有的雄姿驰骋在中国铁路的主要干线上。
在庆祝内燃机车出厂1000台的日子里,大机车收到了铁道部、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全国铁道团委联合发来的贺电:
在你厂制造“东风4型”内燃机车累计达到1000台的时候,特向你厂全体职工、家属致以热烈的祝贺和亲切的问候。你厂从1974年开始生产“东风4型”内燃机车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铁道部和省市的正确领导及路内外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全厂职工团结奋斗,艰苦努力,急铁路运输之所急,在工厂边改造扩建、边
生产的情况下,新造机车产量每年都有大幅度增长,同时还实现了产品升级换代,获得了辽宁省优质产品称号。目前,“东风4型”机车已经成为铁路干线货运牵引动力的一支骨干力量。你们为铁路运输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第四次技术改造收尾的同时,大机车开始了第五次技术改造。第五次技术改造,是为了以改造促增产,形成年产300台的能力。整个“七五”期间,要再造“东风4型”内燃机车1130台,就是说要在4年多时间里,走完过去12年的历程,质量和性能要达到国外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
对于第五次技术改造,大机车重点抓柴油机南试验站、机车车间机车部件组装厂房、车体车间机车车体厂房、铸钢车间车钩厂房和铸钢电炉厂房5个龙头项目,带动其他工程的实施。在改扩建工程中,主要针对厂区动力管线(网)的陈旧老化、布局不合理、供应能力不足等问题,对公用工程进行改造;继续在一些关键部件和关键工序上引进国外先进的设备仪器,提高工艺水平、技术水平;投资4000多万元共引进设备仪器十几台套,包括德国产机体加工中心、磨齿机以及美国、瑞典、英国等国家的设备和仪器;增置国产大中型设备近300台,用于扩大机车生产系统、车辆生产系统和热工系统的生产能力。
大机车开始运用微机和数显技术对设备进行改造,不断提高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柔性化和机电一体化水平,围绕扩大生产能力和产品升级换代,继续研制开发新工艺、新技术。
第五次技术改造于1990年基本完成。
经过五次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大机车发生了重大变化,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现代化内燃机车的生产基地,固定资产也达到了4.6亿元。大机车设有铸造、铆焊、热处理、机械加工、电子器件、柴油机、机车、车辆及机修、工模具等24个分厂和车间,技术设备居国内领先水平,拥有各种动力设备4500多台,建成了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的大功率、多功能的产品开发试验基地,购置
了200多台国外先进的高精度数控机床和计量、理化检验等设备,增加了柔性设备比例,形成了较完整的柔性技术装备系统。
大机车先后制成了中国第一台大模数控齿轮单齿埋油淬火机床、第一台柴油机机体加工数控组合机床和第一台增压器试验台,开发了“65”水爆清砂、球墨铸铁、低压浇铸、辉光离子氮化等新工艺、新技术。至1988年,大机车已经拥有了先进大型加工中心和作业流水线、生产联运线、精密的检测仪器和试验设备,以及大型计算机管理体系和高水平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工作站,技术基础更加雄厚。
技术改造为企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大机车加速产品更新换代。“七五”期间,大机车依靠职工自力更生,实现技术革新1100多项,推广应用“四新”成果600多项,制造设备1561台,改造老设备400多台,5年开发出两代四种新型内燃机车,为国家提供高质量的内燃机车951台,比从国外进口同类机车节省外汇6亿多美元。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当时任美国驻华联络处主任,曾到大机车参观。当他看到由全国人大代表、高级工程师马殿峰设计,工厂自行制造的25米大型组合机床时,称赞说:“这么先进的设备我们美国都没有。”
截至1990年年底,大机车实现利润居同行业首位,机车产量已经占全国一半以上。
“东风6型”走向世界
1989年4月5日,大机车设计制造成功的“东风6型”内燃机车0001号和0002号在大机车出厂,标志着我国内燃机车进入了同时代同类产品的世界先进行列。这是我国内燃机车制造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不但为我国铁路运输提供了性能好、质量高、适合我国国情的先进机车装备,而且为发展我国机车外向型经济,让国产内燃机车走向世界创造了条件,开辟了道路。
经过4年努力,大机车成功研制了“东风6型”内燃机车。由铁道部和美国通用电气公司颁发给大机车的证书上写道:“‘东风6型’内燃机车的研制成功,是运用了丰富的成功经验、精湛的工艺技术,坚持高质量、高标准的结果。”“东风6型”内燃机车继承了“东风4B型”机车的优点,引进吸收了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电机、电器和微机控制技术,安装了与英国合作开发的柴油机。
“东风6型”内燃机车具有功率大、耗油低、耐久可靠、经济性能好等特点,并且首次在机车上采用了微机监控、电阻制动和防滑装置,可对机车114项保证项目实行故障诊断、提示和记录,对94项运行参数进行监控,可牵引3500吨重载,时速可达到118公里。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副总裁洛克哈特称赞说:“‘东风6型’内燃机车是世界水平的机车,可以同世界最佳机车相媲美。”
大机车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签订改造“东风4型”的机车技术转让合同,开始合作开发“东风6型”机车时,国产化率仅占64%,绝大部分的主要部件
是从美国、英国、瑞士引进的,价格偏高。大机车进行国产化攻关,在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对设计不合理的部分进行了改进,仅用1年时间,就将国产化率提高到了96%以上。
“东风6型”内燃机车开发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机车的制造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中国内燃机车的生产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成为中国机车工业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