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人民文学》:品质为王,不断拓展文学边界与文学期刊市场 ——在全国文学名报名刊主编论坛暨全国报刊联盟理事会上的发言

来源:人民文学微信公众号 | 宁小龄  2016年08月04日08:47

 

宁小龄

近年来,随着文学创作的边缘化、文学期刊市场的大幅萎缩,《人民文学》一直在复杂动荡的文学期刊市场上摸爬滚打——我们经历了多次的更新刊物面貌、多次如何办刊的讨论、多次如何与市场接轨的尝试与多次扩大刊物发行的探索。应当说,《人民文学》在体制与市场的双重夹击之下,在求生存、求发展的艰难历程中,不断在寻求文学期刊在体制与市场的双重认可下应该享有的待遇与尽可能多的份额。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尝试,现在我们逐渐清晰了自己的办刊方向、自己的刊物定位、自己的生存与发展之道,也清晰了自己的未来之路。

首先,不管市场如何变化,《人民文学》永远应当质量为王,品质至上。经历了多年的市场洗礼,我们逐渐清晰地认识到,市场永远都在变,忽阴忽晴,读者的阅读口味也有多种类型,但是对文学高品质的作品,或者说具备优秀文学品质的这一类的作品,不管其作者是谁,作品写的是什么,是否具有故事性,总是能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即使时过境迁,这些在读者与作者之间口碑相传的作品,不论是在业界内外,依然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这个现象让我们逐渐认识到,即使是在各种娱乐文化或网络文学的冲击下,具有经典性或高品质的优秀作品,依然能够在市场上占有稳定的份额与不可动摇的地位。

其次,不断拓展文学边界,涉足新的文学创作领域,以丰富多样的文学品种与样式,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审美需求的读者。长期以来,《人民文学》在文体与品种领域过于逼仄与单一,基本是以“中短篇小说、散文与诗歌”这四板斧打天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长篇小说与网络文学、武侠小说、科幻作品等类型小说的兴起与繁荣,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版面与编辑方针。在是否开辟长篇小说栏目、《人民文学》究竟每年发几部长篇为宜、发什么样的长篇合适,编辑部进行了大讨论。在讨论中,大家的意见逐渐趋于一致,即必须发有代表性、有特色、有市场号召力的长篇作品;长篇数量必须控制,质量为上,绝不降低长篇的门槛;名家与文学新人一视同仁;篇幅一般控制在二十万字左右,如果是好长篇,一定提供充足版面,哪怕是多期连载。

与其同时,我们又陆续开设了网络文学、武侠小说、科幻作品、儿童文学、军事文学与非虚构等栏目,广泛开拓既定多年的文学疆域。这些尝试性的举动,不仅为刊物造了势,扩大了影响,同时也吸引与发现了一批有实力或有潜力的作家与作者。

科幻小说历来是青少年读者最喜欢的类型文学之一,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人民文学》曾发表过童恩正的科幻小说《珊瑚岛上的死光》。多少年来,科幻小说一直处在文学期刊的视野之外,对其不免有几分怠慢与轻视。为此,为纠正办刊的单一与偏狭,我们先后在这几年间做了两个科幻小说专辑。在第一个专辑里,首次发表了后来获得雨果奖的刘慈欣的三个作品,让这位从未涉足文学期刊的作家第一次在《人民文学》上登场亮相。在去年7期,我们又发表了刘宇昆等三位科幻作家的作品。

在此期间,我们在第六期连续三年编发了儿童文学专号,发表了张炜的《寻找鱼王》、马原的《湾格花园》、史雷的《将军胡同》、曹文轩的《蜻蜓眼》等一系列的作品,其中有的作品获得了“中国好书奖”。

今年,可以说是我们《人民文学》的“长篇小说年”,从今年第1期开始,陆续推出了贾平凹的《极花》、方方的《软埋》、张炜的《独药师》、曹文轩的《蜻蜓眼》与孙惠芬的《寻找张展》,这些名家之作得到了业界的热议与市场的认可。

这些栏目与特色专辑的开设,其实是在寻求更新更广大的优秀作者群和读者群,同时以刊物内容带动市场,这是保持高雅文化尊严最有效的市场拓展的便利途径。

第三,广泛培养青年读者群与大力培养青年作者双管齐下,为青年作者提供发表作品与相互交流的平台。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这些年来,严肃文学作品在青年读者群里被冷落,培养青年读者对严肃文学的爱好与兴趣是我们刊物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我们走进高校、走进中学、走向社会,邀请王蒙、贾平凹、刘心武、刘震云等数十位有影响力的作家在北京或外地举办了多次文学讲座或作家作品的首发式,点燃文学之火,得到了普通读者的欢迎。

另外,我们刊物长期以来坚持为有潜力的无名青年作者开设“新浪潮”栏目,凡是在此发表的作者都附上“作者简介”,这个栏目吸引了众多的青年创作者,他们中现在有不少人已经在创作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十余年来,我们坚持每年举办一次全国范围内的青年作家与批评家共同交流的论坛,初步统计,先后大约有两百多位青年作家与批评家参加过这样的活动。其次,这些年来,我们与江苏省和宁波鄞州区合作,联合举办了针对三十岁内青年作家的“紫金·人民文学新人奖”与针对四十岁以下的“人民文学新人奖”。这两个奖项在青年作者群中有积极的影响,我们的初衷一方面是对青年作者在创作上的鼓励,另一方面是对他们辛苦创作的一种具体的补偿。

第四,以“工匠精神”打造《人民文学》与作家作品。多年以来,《人民文学》都有一个良好而不断传承的编辑传统,即编辑要甘为作家的人梯,甘做幕后的无名英雄,每一个编辑一定要介入到作者与作家的创作之中,从构思到最后的成形,常常是经过了多次的沟通与修改。很多已经发表出来的作品,包括获得过鲁奖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之中,在字里行间,在每一个字与每一个标点符号上都渗透着编辑的心血。这种反复打磨、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如今已经潜移默化地成为我们编辑的基本素质与职业要求,也是我们刊物能够保持刊物良好品质的必要担当与付出。

第五,创办外文版文学期刊《路灯》。创办这样一份杂志不仅仅是为了争取固定的经费上的支持,其初衷就是想办一本让人心悦诚服的高品质的面向外语读者的外语中国文学杂志。这固然是为了推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走向世界,为了扩大中国文学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多年来我们在世界多个语种上并没有一本真正用纯正母语翻译与推介中国当代作家与作品上的杂志。基于这样的原因,从一开始,我们寻找选择的翻译团队就目标准确——一定要找在中国生活多年、精通本国语言与汉语、熟悉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汉学家和优秀翻译家们。为了打造这样一本杂志,编辑部同仁克服了种种困难,包括与那些汉学家的组织与协调,最后终于在2011年将第一本英文版的《路灯》出版面世。

时至今日,这五年间,《人民文学》外文版已经从单一的英语一个语种发展成为了法语、德语、意大利语、日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等10个语种。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我们与外方的合作与努力,英文版现在已经成为双月刊,英语与法语有了双语版,阿拉伯语、西班牙语、韩语实现了在语种所在国家落地出版、印刷与发行。

客观而论,《人民文学》外文版的创办和推广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批示,在作协党组书记钱小芊的领导下,现在又得到了中宣部对外推广局、国际传播局、国家汉办的大力支持。目前,多个语种的外文版已经进入了孔子学院的教材系列,并纳入到“中国之窗”的外宣项目和国图对外管配计划。

在这几年间,随着在国内与国外双渠道的推介,多个语种的外文版已经逐渐进入到国内的外国使馆、国外文化中心、国外名牌大学,赢得了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现在与将来,它都将作为国家文化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前景也一致被看好。

总而言之,在激烈动荡的市场竞争格局之下,我们认为,作为《人民文学》这样一份与共和国同龄的文学期刊,只要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即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的需要作为我们的编辑方针;只要我们坚守质量至上、品质为王的办刊理念,群策群力,积极想办法,这样即使在体制与市场的考验中,依然能够闯出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作者为《人民文学》副主编,《人民文学》系全国报刊联盟理事会理事长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