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儿童诗百年的整体性构建
刘丙钧 “童诗百年”书系(70册),刘丙钧主编,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即出作为诗的国度,华夏文明从肇始便以诗意为舟楫,穿云破月,涉渡时空。
2022-07-28
-
图画书《等待》:发现黑色里的多姿多彩
在人们印象里,乌鸦的羽毛是黑色的,但在图画书《等待》里我们才意识到,原来,在乌鸦的眼里,“我们的羽毛可是多姿多彩的”。
2022-07-27
-
《我叫乐豆》:留守儿童文学的“创作本位”
可以说,韩青辰的很多写作,是一种痛苦的自我燃烧;但是在柔弱和悲悯里积攒起来的力量就像“蒲公英强健的根”,散落在瓦缝里,等待春天。
2022-07-27
-
任哥舒:我所认识的李学斌
李学斌一定会一直记着他肩头沉甸甸的父辈的期望,因为,他的少年小说《走出麦地》中的“父亲”之爱和现实生活中父母长辈们的爱护,给了他一路走来的坚实力量。
2022-07-27
-
王泉根:也谈中国古代的儿童读物
中国的儿童读物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有自己独特的文脉传承与历史资源。
关键词:  古典文学2022-07-27
-
一套“神书”背后的故事
与书的相遇,有时是一种奇妙的缘分。
2022-07-26
-
《橘豆的茧》:现实与童话
茧是桎梏,也是新生。
2022-07-26
-
访谈 | 《工人日报》专访《十月少年文学》
1.很多人都已经放弃杂志了,但却有人新入局杂志,在这个阅读日益碎片化的当下,创办和坚守一本杂志的初衷在哪儿? “为什么要创办一本新刊?”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又一次回顾了《十月少年文学》创刊至今6年的办刊历程。
2022-07-26
-
新时代中国儿童文学迈入新征程
儿童价值观塑造是一个深刻的意识形态问题,儿童阅读与接受的文化产品直接而深远地影响到其精神世界建构。
2022-07-26
-
成长小说的旨归
个体的成长历程蕴含着人类的深刻秘密,常顾而常新。
2022-07-25
-
《山里的影子醒了》:奇妙的寻找之旅
青年作家冯与蓝的《山里的影子醒了》,是一部想象奇特、结构精巧而内涵丰富的儿童幻想小说。
2022-07-25
-
访谈 | 刘海栖:“写作的好处是拥有无限可能性”
采访者:胡丽娜(青年评论家)受访者:刘海栖(童书出版人、儿童文学作家) 2018年4月,刘海栖老师带着尚未出版的《有鸽子的夏天》来浙师大红楼研讨,大家踊跃地表达着对这部作品的喜爱。
2022-07-25
-
王新《给孩子的七堂艺术课》:要好玩,要创造,要永久
《给孩子的七堂艺术课》王新著 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 “要好玩,要创造,要永久”一语来自文献学学者乔秀岩,作为一种学术座右铭,指向了一种学术与人生的态度。
2022-07-22
-
儿童读物要追求美感
1934年7月1日,北平《文学季刊》第3期上发表署名“唐佚”的《〈看图识字〉》的短文,这是鲁迅关于儿童读物的一篇重要文章。
2022-07-22
-
“晒娃”请三思
社交平台的“晒娃”行为已于不经意间为孩子编制了一份“不可磨灭的档案”,本书作者由此入手,细致且犀利地呈现了儿童信息过度共享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对儿童自身成长可能产生的危害等,为“晒娃风潮”敲响警钟。
2022-07-19
-
生态童年:记忆返观,还是现实镜像?
上世纪90年代成长起来的苏州儿童文学作家王一梅在《我的生态童年》代后记中,阐释了自己对“生态童年”的理解。
2022-07-19
-
“边缘者”的成长与伤痛
从本质而言,成长是痛苦的。
2022-07-18
-
沈石溪《海豚之歌》:海浪下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歌
读沈石溪长篇小说新作《海豚之歌》时,突然想起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海浪》里的一句话:“世界让那些人经历了如此多的冲突,而他们私下的亲密关系是多么美好啊!”借用这句话来概括《海豚之歌》里所描述的海浪之下此消彼长、生生不息的生命景象,倒也不失几分相似。
2022-07-18
-
人象百年之争终有解
《拥抱大象》 刘虎著 晨光出版社 2022年4月 《拥抱大象》是刘虎的一部新作。
2022-07-15
-
专访生态儿童文学作家英娃:有了爱就有希望
如果说童话是孩子的读物,那么自然生态则可以成为人类永恒的读本。
2022-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