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林海雪原》,茅盾、王庆生如何评价?
自长篇小说《林海雪原》1957年出版以来,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对那个年代的青少年读者来说,更是具有“人生教科书”的意义,这是它被列入红色经典的主要原因。
2023-06-19
-
经典作家专刊——周立波
周立波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作家。
2023-06-19
-
北京生活 匆匆过客
2006年,周立波研究还处于比较清冷的时期,由湖南城市学院承办的中国新文学学会第22届年会以“周立波创作与当代中国乡土小说”为主题,将周立波研究重新引入文学研究视野。
2023-06-19
-
进入东北:革命道路与文学追求的双轨同向
东北对于周立波来说,既是实现革命理想的热土,又是滋养文学根芽的沃野。
2023-06-19
-
延安,革命圣地的光芒照亮现实
20世纪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前期,延安是当时承载着国人的希望和众多有志知识青年向往的革命圣地。
2023-06-19
-
在上海,追寻“立波”之路
上海是周立波走上革命和文学道路的重要驿站,也可以说,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是周立波脱离自发的爱国青年的激愤情绪,成长为真正自觉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和革命作家的起点。
2023-06-19
-
茶子花香逸三湘
“邓秀梅赶到清溪乡,天色还不晏,家家的屋顶上已经飘起了灰白色的炊烟。
2023-06-19
-
怀念 | 杨义先生的学术理想
编者按:6月15日,著名学者、文学史家杨义先生逝世,享年77岁。
2023-06-16
-
曾纪鑫:辛弃疾的诗剑风流
一 十五六岁时,我在故乡一所民办小学当“孩子王”,忘了是从何渠道,得到一册刚出版的《辛弃疾的故事》(常国武、程中原著),看得我热血沸腾,夜不能寐。
2023-06-16
-
怀念 | 黄永玉:“我们是洪荒时代,在太空互相寻找的星星”
编者按:“有一天将会到来,/像一次旅行一样,/我将提着小小的行囊,/在前胸口袋插一枝未开的玫瑰,/ 有如远航的老手,/ 不惊动别人,/ 反手轻轻带上住久了的/家门。
2023-06-15
-
陈漱渝:从王景山谈到学术传承
我一直很敬重王景山先生。
2023-06-13
-
林斤澜先生的“文学”与“革命”
今年6月1日,是温籍作家林斤澜先生的百年诞辰。
2023-06-13
-
钟敬文与民间文艺学的创建
钟敬文(1903—2002),广东海丰人。
2023-06-12
-
钱理群:文学史的大厦,离不开经典作家作品的支撑
编者按:近日,由理想国/九州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新讲:以作家作品为中心》,是文学史家钱理群先生的第100部著作。
2023-06-09
-
“借文学来鸣我的存在”
郭沫若的文学创作遍及诗歌、戏剧、小说、散文等各种文体,但以新诗与戏剧最负盛名,学界的关注也历来集中于此,近年来小说研究也日益升温。
2023-06-09
-
冯雪峰:“革命之子”的成长史与精神史
冯雪峰(1903—1976)是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诗人、作家、翻译家、编辑出版家与鲁迅研究专家。
2023-06-05
-
纪念“左手执笔右手执剑”的冯雪峰
《百年潮》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2023-06-04
-
陈平原:我的师兄钱理群
可敬与可畏 上个月,在《中国现代文学新讲——以作家作品为中心》(九州出版社,2023)出版座谈会上,老钱说了这么一段话:“我最喜欢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就是一个可爱的老头,同时也是一个可笑的老头。
2023-06-04
-
“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
1903年,周桂笙翻译的两卷本《新庵谐译》出版,卷一为《天方夜谭》之节译,卷二译自《伊索寓言》《格林童话》和《豪夫童话》。
2023-06-01
-
为了人民的文艺——萧殷的意义
萧殷是谁?——萧殷,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文艺批评战线重要的评论家,曾作为《文艺报》创刊初期三位主编之一;暨南大学中文系的创建者,曾为中国海外归侨子弟中文高等教育铺平了道路;广东省作协成立70年来在中国文学界领风气之先的代表之一,不仅曾以《论文学与现实》等大量接地气、蕴民气、有骨气的著述开创了中国文学评论新境界,更以近百万字的文学书简悉心培育无数基层文学青年。
2023-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