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赋—说同构”的文学传统
“说”者,“从言从兑”,言辞以兑付(傅);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2018-05-14
-
提升境界方得精品
只有把自己的胸怀襟抱、艺术旨趣和创作态度,都修炼到“第一等”的境界,让自己首先成为“精品”,才可望创造出真正“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精品 改革开放40年来,当代文艺得到空前繁荣和发展,文艺需求也水涨船高,目前文艺发展仍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文艺精品与日俱增的需求。
2018-05-11
-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诗歌的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系统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当代中国诗歌有着重要的影响,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其立场、观点与方法上。
2018-05-09
-
浅析俄译《史记》的研究特点与内涵
俄罗斯汉学是世界汉学的重要分支,俄罗斯汉学界在语言学、哲学、文学、历史学、政治学、宗教学、文化学、考古学、人类学等领域都具有世界级的成果和声誉。
2018-05-08
-
修辞叙事下“讲好中国故事”的理论意义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要求。
2018-05-08
-
本土关怀:中国史诗研究的当代主题
西方史诗观念于19世纪末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王国维、鲁迅、胡适和茅盾等学者都关注到了中国文学的“史诗问题”。
2018-05-08
-
繁荣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美学——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是对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人类审美历史进程和审美经验的科学概括,其真理性和实践性是统一的,科学性和批判性也是一致的 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不会停滞不前,它在发展的过程中必将以新的经验和新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必将为适应新的历史条件和现实任务而革新自己的内容和形式 唯物史观出真知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倘若从19世纪40年代初算起,马克思的美学思想已有170多年历史,由马克思美学思想发展而来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早已成为世界美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流派之一。
2018-05-08
-
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的旗帜和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文艺是具有真善美永恒价值的经典文艺,是流淌中华民族文化血脉的民族文艺,是彰显时代精神风貌的时代文艺,是表达人民心声、体现人民情感、满足人民需求的人民文艺。
2018-05-04
-
毛泽东眼中的马克思
核心阅读 毛泽东敬仰马克思、信仰马克思主义。
2018-05-03
-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自由意识的集中表达
1841年4月15日,德国耶拿大学哲学系的研讨室里举行博士论文答辩会,但答辩现场出奇地安静,因为答辩的主角没有出场,既没有答辩者羞涩的陈词,也没有评委严厉的提问。
2018-05-03
-
当代文学批评重在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
当代文学批评要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诉求,常被误读为回归古代传统文论资源,引发出对《文心雕龙》《诗品》《文赋》等“诗评文”古典文论的追溯,力图重新激活其阐释潜力,成为介入当前文学现场的理论话语,“以古观今”“古今互现”“文法返照”成为当前文学批评凸显“中国化”的快捷方法。
2018-05-01
-
永远不会过时
2018年,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卡尔·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也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
2018-04-30
-
采诗、裁诗入《易》爻
卜筮与诗歌在发展中,都经历过一个巫术时代,巫觋以“谣”“颂”传达“神启”,通常是以载歌载舞的形式进行的,可见,《易》《诗》具有共同的神圣化来源。
2018-04-30
-
戏剧的本源在“戏乐”
编者按 研究者一般认为,中国戏剧源于原始宗教仪式。
2018-04-30
-
“马背上”的诗篇与战争中的文学
1962年,《人民文学》刊登了毛泽东主席未曾发表过的《清平乐·蒋桂战争》等6首诗词,送审时他本人在“小序”中回忆道:“这些词是在1929年至1931年在马背上哼成的。
2018-04-28
-
文学里的那条“大鱼”
海洋在农耕文明时期是中华民族生存的边界,同时也是文学想象振翅遨游的创造空间。
2018-04-28
-
王久辛:文明是融合后的创造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文学一直迎着八面来风,翻译与介绍了世界上主要的文学经典与文学大奖的主要著作,包括最新的哲学、历史与文化等等方面的著作。
2018-04-25
-
一段幽冥起伏的心理活动
话本是说书人讲故事的底本,拟话本则是文人模拟话本创作的小说。
2018-04-25
-
回到文学想象力的源头
要想重建我们的想象力,大抵应该到生命的本源——人类终极的精神世界里去寻找。
2018-04-25
-
论说类文章审美含量的提升
文学作品的评判有一个审美的维度,论说类文章也需要顾及受众的读感,不能割断与审美的联系。
2018-04-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