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思想的方式进入文学现场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成就斐然,但问题意识的匮乏和聚焦问题能力的欠缺也逐渐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
以正确价值观书写“抗疫”故事
新冠疫情正席卷全球。
-
没有健康中国,中国梦就会落空
这一次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的教训实在太多。
-
以宽广视角讲好抗疫故事
2020年春天不同寻常。
-
人之大德 敬畏生命
天行有常,天亦无常。
-
文艺评论为迈向高峰“护航”
就时下不断涌现的抗疫题材文艺作品,评论界给予充分关注,并基于各自角度提出意见和建议。
-
激活诗歌的“怀抱”传统
天然秉具诗性气质的中华民族,自始即是在“诗意中栖居”的民族。
-
从“人的文学”到“人的文学批评”
【新时代·新创作·新文论】 ●作家与批评家都是独立的个体,但他们“共同承载着文学这个列车”。
-
辞书策划需与时俱进
国内词典学研究一直关注词典中涉及的语言现象和具体体例项目,研究的题目大都是:词典的收词、如何标注读音、如何标注词性、异形词如何处理、释义是否准确得当等等,而从宏观的角度探讨词典策划编纂的却不多。
-
学者散文与文体自觉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学者散文,是当代散文创作的一个重要现象。
2020-04-13
-
近现代民歌运动:推动近现代中国社会文化变革的重要力量
此前论者所说的近现代民歌运动,多指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发起的歌谣收集整理运动,其实不尽全面。
2020-04-13
-
让伟大民族精神在抗“疫”斗争中激扬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
2020-04-13
-
文学创作更须坚守经典意识
核心阅读 经典是“被反复阅读欣赏的作品”,每次重读都给人带来新的发现和体验。
-
战“疫”阅读记
始于上年岁尾、起于庚子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2020年从一开始起步就很不平静也极不平凡。
-
现代作家的旅行活动与文学书写
对20世纪的中国现代作家来说,旅行活动是其生活经历与文学经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020-04-03
-
中国古代文学话语体系的本土重构与全球视野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是20世纪初从海外传入的,遵循的是欧洲19世纪后半叶的文学史研究模式,以此形成的理论话语体系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本土传统不相适应。
2020-04-02
-
打造当代通俗文学经典
核心阅读 严肃文学也可写得通俗,通俗文学亦可成就经典,大众性与艺术性的融合才是文学的理想境界 当前我国通俗文学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显示出巨大优势:一是创作者与读者数量巨大,二是类型的成熟与多样化,三是代表性作家作品不断涌现,四是与读者充分交流互动 如何突破固有模式,融入个人独特创造,考验着一个作家的本事和胆识。
-
畅想未来的文学创作
当社会成为一个巨大的“金属体”,所有人情世故和曾经的温馨纷纷剥离的时候,也许作家能有办法把一缕缕情怀、一丝丝悸动,像笨手笨脚的泥瓦匠一样重新糊上墙面,堵住缝隙。
-
从磨难中铸就中国信仰
近期,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势头在“全国上下一盘棋”的大背景下得到有效控制。
-
期待抗疫文艺出厚重之作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广大文艺工作者围绕疫情防控工作,潜心创作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记录了战“疫”前线的感人事迹,讴歌了阻击疫情的优秀人物,用艺术凝聚力量、鼓舞人心。
2020-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