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何以育人: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基本问题
18世纪末德国美学家席勒正式提出“美育”,将美作为人的感性与理性达到和谐统一,实现人性和谐发展的唯一途径,进而建立了现代美育理论。
-
学科史视野中的人文知识转型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数字人文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得到迅猛发展,它将人文阐释和计算机科学、统计学和信息科学等结合在一起,比传统的人文研究更注重开放性和团队协作性。
-
抒写新时代 再创新辉煌
全国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会议召开后,陕西省作协高度重视,迅速召开全省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会议,传达了铁凝主席重要讲话和全国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会议精神,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省电影局局长王吉德讲话,省作协安排部署了全省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工作。
-
正确对待、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自信,多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地位、作用,以及如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
-
叙述快感和叙述痛感:存在感和情感的现象学前提
痛感、快感、存在感,都是人的主观感觉,这些感觉使人与对世界的其他各种感觉产生联系,进而使得人相信自己与世界产生了联系。
-
“文艺学”译名小考
世间对“文艺学”一词的误解可谓层出不穷,而且往往与“文艺青年”“文艺范儿”挂钩,普通读者常常以为“文艺学”所研究的对象就是流行文化,以为学文艺学的学生都是小清新。
-
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创造性地提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
-
从历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
语境化与公共性:讲好中国文论故事
在2018年的一次采访中,美国文化研究学者劳伦斯·格罗斯伯格首倡要讲好文化研究的故事,并给出好故事的三个标准:第一,必须揭示“正在发生的人类事务”的复杂性、矛盾性;第二,必须不断寻求改变的可能性;第三,好故事不是热衷于自以为是、虚张声势地为人类指点江山、规划未来,而是基于可靠的知识,告诉人们正处的位置。
-
以“生活美育”范导美好生活
关于人类的教育,我始终赞同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的一句箴言:“教育不是为生活做准备,而是生活的本身”。
-
有效阐释的边界——以20世纪90年代的“个人化写作”研究为例
阐释的有效性与边界 在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实践中,从现场式的文学批评到当代文学史的构建,人们一直在努力寻求一种高效且可靠的阐释,希望能够迅速抵达研究目标的本质,但事实常有违人愿。
2020-08-14
-
文学史研究的公共理性与有效阐释
一 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学史史实、史料和史识研究。
关键词:  文学史研究2020-08-14
-
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引领中国、影响世界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和精神旗帜。
2020-08-14
-
在小镇看见中国
从鲁迅笔下的“鲁镇”开始,杭嘉湖地区茅盾的“林家铺子”、沈从文的湘西“边城”、古华的芙蓉镇、汪曾祺的高邮……小镇一直是书写中国的重要对象,文学小镇折射了中国社会变迁的整体性图景。
-
美在意象:中华美学命题的现代阐释
2020-08-12
-
二元论的衰微与身体美学的兴起——以西方美学为例
摘 要:在西方美学史上,二元论(dualism)曾经长期占据上风。
-
现代性的延展与中国文论的“当代性”建构
摘要:“现代性”概念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艺理论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
凝心聚神谱新篇
“艺”起战疫,“文”暖人心。
-
诗歌的现实精神 主导性与多元的考量
何为诗歌的现实精神?它的本相是什么?它的动力源在哪里?诗歌或者文学如何审视现实主义,这个问题看似老生常谈,却实际上并没有终极答案。
-
从作为普遍哲学的现象学到汉语现象学
摘要:胡塞尔的现象学包含了两个向度的统一:一个向度是具有绝对性、统一性的普遍哲学,一种普遍的意识学或存在学;另一个向度则是对直观的、当下的、活生生的实际性经验的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