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光炜:再论问题和材料
我在《当代文学:问题和史料》(1)一文中,将二者关系的重心放在问题上,提出“没有问题,就没有材料”的观点,认为采用“缝隙”“重现”“想象力”等方法,是深入研究问题的有效路径。
2025-11-07
-
不断凝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力量
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艺事业承担着无可回避的历史责任。
2025-11-05
-
数智时代的行动,冒险与生命之诗
自2025年第7期开始,《北京文学》(精彩阅读)连续四期推出“00后”诗歌大展,这在纯文学刊物中并不多见。
2025-10-30
-
以民族文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与基本国情,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立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与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
2025-10-24
-
在场与超越:文艺评论的双重使命
当前,短视频非遗刷屏、互动剧让观众参与剧情、微短剧抢占碎片时间——当下文艺创作早已突破传统边界,呈现多元形态。
2025-10-23
-
文体与文体的时代创造——新时期报告文学价值勘论
“未来的文学史家,在编撰‘五四’以来文学运动历史的时候,将怎样记载、评价结束十年动乱、百废初举、转机纷呈时期报告文学的成就和特色,我不想超越群众更长时间的检验而做出过多的预测和判断;然而我相信一点:时代、历史和人民,有权要求把这一时期的报告文学作品,写出独立辉煌的一章。
2025-10-20
-
延安抗战文学的战时特色和历史性贡献
摘要:在中国抗战文学中,广义的延安抗战文学堪称最具成熟形态和影响力的大众化文学,有其鲜明的战时特色和重要的历史性贡献,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亦具有深远影响。
2025-10-20
-
抗战文学评价的若干问题
摘要:抗战文学因抗战而生,与抗战同行,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巨大的作用,至今影响犹存。
2025-10-19
-
“情感转向”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主体重构
引言 近年来,全球人文学界逐渐兴起了一股情感研究的热潮,甚至有学者提出了“情感转向”(affective turn/emotional turn)[1]的口号。
2025-10-17
-
从直觉到理性,文学批评的主体性如何建构
直面文学文本 文学批评是横跨文学、美学等学科的实践。
2025-10-17
-
民族复兴叙事中的新时代文艺及其美学指向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将文艺工作纳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叙事中,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思考文艺工作,就文艺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把文艺的繁荣看作文化发展、国家软实力提升的重要标志,注重文艺在全社会创新能力培养与创新氛围营造中的独特作用;从人民立场出发,提倡“深沉隽永”“清新刚健”的美学风格,将文艺工作同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前途命运相联系,为当代文艺发展擘画出广阔的前景。
2025-10-16
-
《文艺报》评论员文章:真实的力量,成就报告文学的分量
报告文学是时代的“晴雨表”和文学的“轻骑兵”,在中国当代文学进程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2025-10-12
-
数字时代人文研究的范式跃迁
摘要:透明化技术以其数据开放、算法可逆和过程可见性,为人文知识生产建立新的可信度标准。
2025-10-10
-
空间转向与县域文学的真实性生成
作为一种新兴的美学景观,“县域文学”包含的怀旧情绪和追忆原乡的审美诉求,严格来说并未脱离“70后”作家“小城镇”叙事的“怀乡”/“寻根”内核。
2025-10-08
-
空间、情感与城镇中国——县域文学批评的三重视野
县制是中国社会的基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县域一说也由此而生。
2025-10-08
-
作为方法的“县域书写”
通常,我们倾向于认为,20世纪中国文学主要由乡村和城市两类景观所构成。
2025-10-08
-
让文学紧紧拥抱现实生活
“写什么”比“怎么写”更加重要 文学在叙事时间上大体可以划分为三种模式:一曰直面当下,立足现实生活;二曰借助历史的叙述,着意回顾过去;三曰借助想象、幻想,虚构未来的时空。
2025-10-02
-
生产与创造:人工智能时代的行为美学研究
导言:人工智能时代“艺术”何为 人工智能可以自动生成“艺术品”,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2025-09-30
-
效果阐释学与小说修辞模式的演变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中国传统小说与西方小说、西方古典小说与西方现代小说的二元对立中徘徊不已,这很大程度上源于背后有一个从低到高的等级秩序存在:中国传统小说、西方古典小说和西方现代小说。
2025-09-25
-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不断推出抗战题材力作
抗战文学意义非凡 □白 烨 在血与火的抗日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抗战文学,书写中华民族在抵御外敌中同仇敌忾的不屈抗争,凸显中国共产党在救亡图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战争期间在宣传抗日、鼓舞士气和揭露敌人罪行等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特殊功能,战后时期在铭记历史、歌吟英雄、弘扬抗战精神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2025-09-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