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认领90年代——兼及思考的视角和方法
一、断代:记忆与问题 我在《九十年代断代》和《九十年代:记忆、建构与反思》这两篇文章里对90年代(1)做过一些宏观层面的描述和判断。
2025-04-28
-
宫立:中国现代文学学人研究的“史料视角”
专业如人,应时刻保持自身反省,这当然“有赖一批富有反省能力、随时对自己也对学科进行省察的研究者来实现”[1]。
2025-04-27
-
新时代文艺理论评论的守正创新和实践引领
摘要:文艺理论和评论在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批评形成了优良传统,在新时代更得到了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
2025-04-24
-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逻辑与哲学的中国话语体系
逻辑这门科学诞生于西方文明,深刻影响了西方哲学乃至整个科学的发展。
2025-04-22
-
数字时代的学术圈怎么变?
论文发表是学术圈一直以来的“老大难问题”。
2025-04-21
-
当文艺遭遇算法:执两用中,守中致和
当下每一个产生广泛影响的文艺作品几乎都与新媒介环境密切相关。
2025-04-21
-
从多重视角分析数字鸿沟
自1995年“数字鸿沟”概念在西方被正式提出起,这一学术术语已在传播学的知识谱系中活跃了30年,并随着深度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而更具现实阐释力。
2025-04-21
-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道路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创建的高水平的现代化文明样态,是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文化发展模式,具有坚实的中华文化根基、鲜明的人民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2025-04-20
-
中华文化的尚美本质和时代彰示
在中国历史上有三个很重要的圣人,一是文圣孔子,二是武圣关羽,三是诗圣杜甫。
2025-04-18
-
运动的文学与文化——重思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一种路径
一 众所周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一个获得规范性意义的叙述模式,是以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为基础发展出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叙述范式。
2025-04-17
-
欧阳月姣:日常生活与文学诗性之间
摘要:近年来,文学的“大众化”出现了从“为大众代言”到“大众自我言说”的变化,涌现了众多非专业作家出身的特别是处于劳动力市场下游的普通人作者,在文类上以诗歌和非虚构见长。
2025-04-17
-
新世纪文学“入史”问题与未完成的“中华现代性”
21世纪已经过了四分之一,确如张清华所言,文学面临着如何历史化的问题(1)。
2025-04-16
-
“新的文化生命体”的内涵与特征——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视角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了“新的文化生命体”这一重大原创性和标识性概念。
2025-04-10
-
“新时代文学”:民族复兴时代的中国文学
内容提要 “新时代文学”是民族复兴时代的中国文学,我们要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中心,考查“民族复兴”视野的形成轨迹,并结合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等思想命题加以辨析。
2025-04-09
-
AI介入“写作”:祛魅、融合与省思
在这科技以摧枯拉朽之势迅猛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AI)恰似一股蛮横且强大的异己力量,不由分说地强行插入社会生活的每一处缝隙,文艺创作与学术研究领域亦难以幸免,被无情地裹挟进这股汹涌浪潮之中。
2025-04-09
-
南帆:当代中国小说的文体演变
很高兴有机会深入讨论中国当代小说的文体演变。
2025-04-08
-
百年中国文艺大众化的内在逻辑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百年中国文艺不断推进文艺大众化的理论创新、创作实践及其制度建构,它主要立足于不断变革的社会现实逻辑,充分发挥文学艺术的社会价值与功能,推动文学艺术与社会时代、文艺创作与社会实践的融合与统一,体现出鲜明的人民性和实践性特点。
2025-04-07
-
文字的力量是生命里的一束光
在生活的广阔舞台上,文字如同一束穿透尘世的光,照亮了平凡的角落,也升华了琐碎的日常。
2025-04-06
-
AI时代的文科危机与应对
最近,复旦大学宣布缩招文科,引发一波热烈讨论。
2025-03-31
-
微媒介助力新大众文艺真正名实相契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2025-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