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2017年报告文学:在场·前沿·深度

来源:文艺报 | 王晖 丁晓原  2018年01月24日09:27

作为具有悠久现实主义传统和强烈时代性的非虚构文体,报告文学全力聚焦新时代、倾情表现新故事,呈现出在场、前沿和深度之特质。

2017年的报告文学,借着新时代的引力风生水起、跃动多姿,一方面是新时代的种种大观,激活了报告文学作家书写生活现实的热情,另一方面,读者对于纪实信息获取的需求,助推着近年来包括报告文学在内的非虚构创作的持续走热向高。

2017年注定要成为具有标志意义的年份。这一年,中共十九大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正式启航。“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作为具有悠久现实主义传统和强烈时代性的非虚构文体,报告文学全力聚焦新时代、倾情表现新故事,呈现出在场、前沿和深度之特质。

在场:国家战略的艺术呈现

王 晖:新时代的文艺创作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仍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既是经典文艺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国文艺的历史传统,更是文艺创作者价值观的最重要体现。作为具有强烈新闻性和现实性特质的文体,2017年的报告文学创作又一次展现出它的锐利和魅力,在对生态保护、扶贫攻坚等国家战略的艺术呈现上用力最多,体现出满满的“在场感”。

何建明的《那山,那水》以浙北湖州安吉余村这样一个典型个案为例,形象化地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社会发展之道,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所带来的成效。历经12年,余村环境美若仙境,人心向善向美,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对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模式的舍弃,而更加注重生态均衡的可持续科学发展。另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河北塞罕坝林场,则成为2017年诸位报告文学作家描述的焦点。蒋巍的《中国读本:塞罕坝》以“金木水火土”为喻书写塞罕坝的传奇故事,李青松的《塞罕坝时间》旨在表达“绿是发展方式,也是生活方式,而美是强国的目标”,李春雷的《中国塞罕坝》着力描写的是塞罕坝人追求绿色生态梦想的顽强与执著,王国平的《好一个大“林子”》则重点写林场的今昔对比,并从生态思想和精神力量角度挖掘塞罕坝人的内在动力。此外,还有梅洁的《走过东线》写的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先治污后调水的举措,凸显东线工程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丁燕的《尼西村的“童话”与“变化”》则表现藏区民众对大自然的自觉保护。

报告文学对于扶贫攻坚的表现,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李朝全的《国家书房》写作家金兴安帮助安徽定远县蒋集镇农民创建全国第一个农家书屋,目的是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金兴安的行动正是中国政府为农村建立60万个农家书屋计划的一部分;纪红建的《乡村国是》通过对贵州、云南、广西、湖南、陕西、江西和福建等贫困地区202个村庄的田野调查,获取了大量中国扶贫脱贫的第一手资料,对精准扶贫和产业扶贫的路径和规律做出形象化叙述;另有李春雷在《妮妮下乡》里写省文联干部王海妮主动请缨到甘肃定西临洮县任村第一书记,不遗余力“精准扶贫”的故事。陈崎嵘的《航民:一个共富的村庄》、郑旺盛的《庄严的承诺——兰考脱贫攻坚纪实》等也各有特色。

丁晓原:2017年的报告文学,借着新时代的引力风生水起、跃动多姿,文坛内外广为看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是一个非虚构的时代。一方面是新时代的种种大观,激活了报告文学作家书写生活现实的热情,另一方面,正像小说家王安忆、贾平凹最近说的,“非虚构的东西好看”,“纪实性的文章看起来特别有味道”。急剧流变的现实生活具有无限的丰富性、复杂性,甚至是戏剧性,远胜于想象力庸常的虚构作品。读者阅读兴趣的部分转移,他们对于纪实信息获取的需求,助推着近年来包括报告文学在内的非虚构创作的持续走热向高。2017年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年,砥砺奋进成为今年的主题热词,报告文学因此也更具“十九大年”的鲜明特质。关乎这一大的背景,所以,的确如你所说,2017年度有关国家战略的报告文学成为创作的一大亮点。

王 晖:除了上面所说的两个方面,对道德模范的关注也成为2017年报告文学的一个聚焦点。李春雷的《初心》和王国平的《当代焦裕禄:廖俊波》都以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为描述对象,写出了一个有情有义、有血有肉、有烟火气的真实的时代英雄。李鸣生的《德能无量》写广州黄埔卫校校长欧阳焕文的“德能教育”,以孝道感恩、弟子规为抓手,将道德教育深入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拥有高尚道德人格。范小青等人合著的《最美江苏人》描写近几年涌现出的江苏道德模范。任林举的《此心此念:太行之子吴金印》记录的是全国优秀乡镇党委书记吴金印,作品以饱蘸深情的笔触再现这位“情系群众家长里短的知心人、与时俱进引领群众发展致富的主心骨”。丁晓平的《铁汉丹心》写的是全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先进典型、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张进的先进事迹。高凯和刘镜合作的《初心》描述从长工到副省长的李培福如何在毛主席“面向群众”题词的激励下,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谌虹颖的《放歌天地间》书写“时代楷模”阎肃德艺双馨的艺术人生。我特别看重的是这些作品以生动个案所体现的“国家唤善、社会思善、人民盼善、党员为善”的现实诉求。

丁晓原:新时代是先进模范辈出的时代。在他们身上体现出的中国精神和中华民族的风采,是报告文学书写的重要内容。2017年这类作品发表出版较多,其中有不少作品所写人物洋溢着鲜明的时代精神,展示了卓然崇高的人格力量,读来尤为感人。除了你提到的这些作品外,还有徐富敏的《永远的李保国》,吴晶、陈聪的《大地之子黄大年》,李万军的《因为信仰》等作品也值得我们关注。《永远的李保国》写的是一位寻常的科技工作者,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太行山。让李保国“永远”的是人物身上所体现的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卓异高尚的个体人格。作者用一系列具体的有表现力的故事和细节,将人物真实真切而感人地推置读者面前。李保国为了他的事业,把自己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专家。这里的叙述没有高大上的形容词,有的只是简单的记写,但静默的文字却将李保国这位当代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形象树立了起来。吴晶、陈聪的《大地之子黄大年》主人公是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教授。“当人们含着热泪传颂这个名字的时候,他已经永远闭上了双眼”,“有人说他是大地的儿子,因为他一生与地球物探相连。有人说他是璀璨的流星,那燃烧的生命之火,仍在大地深处,漫散炽热”。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们无不为之动容致敬。《因为信仰》让读者知道了信仰的力量和意义。作品所写的人物王新法曾经受到诬陷锒铛入狱,丢了公职。因为信仰自主创业,精忠报国;因为信仰,致富后不忘扶贫帮困,成为“全国脱贫攻坚模范”。

前沿:中国经验的形象表达

王 晖: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有责任写出中华民族的新史诗。而“史诗”是昭示民族和国家伟力的传奇。在新时代,通过对当代中国科技创新成就的生动描述,报告文学作家为我们显现出标示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的新史诗。陈启文的《袁隆平的世界》叙写科学家袁隆平及其中国超级杂交稻,既写出了袁隆平解决国计民生问题的爱国之情和攻坚克难的顽强意志,也对事关中国人舌尖安危的粮食安全问题亮出自己的反思。宁肯的《中关村笔记》以柳传志、王选、冯康、吴甘沙、冯军、程维等代表人物为个案描述,再现作为“中国硅谷”的中关村的发展历程,展现大国崛起的艰辛与豪情。王鸿鹏和马娜的《中国机器人》描述以蒋新松、王天然等为代表的中国科技人员围绕“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打造具有世界影响的机器人品牌,实现中国从机器人制造大国向强国迈进的历史性跨越。叶梅的《强国重器》写中国高能物理发展的里程碑——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项目的研制和成功。陈芳和余晓洁的《中国创新之问》书写中国科技成就及其存在的问题。周艳丽的《衣被天下中国棉》写位于河南安阳的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培育新品种、创新中国棉的故事。此外,王雄的《中国速度:中国高铁发展纪实》、陈启文的《西藏之路——林拉高等级公路拉萨段追踪》、哲夫的《国家高速——京新高速明哈段纪实》将笔触指向中国高铁和高原地区高速公路建设。黄传会的《辽宁舰,五岁了》、李忠效的《一个中国公民的航母梦——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的前世今生》从不同视角表现中国航母的诞生。这些再现对象和描述角度各异的作品,都显示了改革开放近40年中国的强大精神动能,以及在这种动能的导引下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再到中国创造的“史诗”般传奇历程。

丁晓原:你的阅读视野比较开阔,我还想作一点补充。徐锦庚是一位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从2014年的《“懒汉”治村》到2017年的《芝麻开门》,他的许多作品都使我们眼前一亮。《芝麻开门》中,给山东丁楼村民“芝麻开门”的是“淘宝”。文中说到,“在丁楼村转悠时,墙上一句话,引我生共鸣:网络改变生活,知识改变命运。”如果说“淘宝村”是中国经验,那徐锦庚具有个人特质的书写就是所谓的形象表达了。我以为,现在的报告文学写作不缺乏中国经验,而是少了文学表达。写“淘宝”之类题材的作品已有不少,但像《芝麻开门》这样写得凝练有致、质朴有料又活色生鲜的作品却不多见的。此外,书写中国经验值得一评的作品还有郑彦英的《龙行亚欧》和黄立轩的《筑梦大海》。“一带一路”是我国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它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也彰显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仅从这一点来看,《龙行亚欧》涉及“陆上丝绸之路”,是中国第一部全方位表现中欧班列运营的长篇纪实文学,《筑梦大海》直接正面以“海上丝绸之路”为题,都是具有重要的题材价值的。无疑,这也是2017年中国报告文学创作的一种新的收获。

深度:社会民生的持续关注

王 晖:“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需要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人民”并非抽象的所指,而是一个个鲜活的具体所在。在我看来,2017年的报告文学作家没有忘记这一文体关注社会民生的“初心”,在多个方面予以独具深度的表现。丁捷的《追问》及时而鲜明地回应了中国老百姓热切关注的反腐败斗争。作品以8名落马高官的口述实录真实呈现其腐败堕落的前因后果,以及对党和人民事业所造成的危害。李英的《第三种权力》写的是浙江武义县后陈村成立中国第一个村务监督委员会,表现农村分权制衡、民主监督的民主政治建设进程。长江的《直面北京大城市病》是一篇问题报告文学,主要纪录了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北京目前所存在的人口膨胀、交通拥堵、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城市“病症”。胡启明的《生命的礼物》反思当下中国遗体和器官捐献的紧急现状。方格子的《我在人间一百年——麻风病人口述实录》和普玄等的《五十四种孤单:中国孤宿人群口述实录》分别指向两类特殊人群。前者通过对5个麻风病人的口述实录,在真实揭示这一特殊弱势群体隐秘而痛苦的生存现状之时,呼吁全社会给予其充分的关爱。后者以湖北和河南福利院的几十位孤寡老人讲述各自生活的方式,表现孤宿人群封闭、奇异的生活状态。李燕燕的《山城不可见的故事》聚焦重庆山城里的女老板、钟点工和打工仔等人群。此外,范小青等人合著的《两岸家园》所描述的22位来江苏投资创业的台湾企业家、李迪在《天网难逃》里再现的徐州公安干警、张仲全《穿越子午线的日子》里的国际化学武器核查中的中国专家罗华政、李延国和许晨的《无衔将军》对军转干部王福波的描述、徐锦庚《大器晚成》里叙写的传记文学作家陈明福、许晨在《一个男人的海洋》里对中国航海家郭川的再现等都各具风采。这些鲜活的形象呈现出多层次和多元化特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直观中国的有效窗口。

丁晓原:我想从另外的角度说说2017年一些作品所达到的深度。作品的深度就是作者思想的深度,没有这样的深度,不足以言谈作品的优秀。生态文学书写是本年度的一个亮点。过往的此类作品,大多是反映生态问题的,而《那山,那水》写的是新时代生态的新气象,作品不是一般简单地讲说生态建设的美丽故事,而是将其置于新时代新发展的高度,彰显其中的深意;同时,将缩写对象的生态建设实践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逻辑地关联了起来,以前者的成就充分阐释新时代新思想的重大意义,由此达成了当代生态文学书写的新时代高度。王宏甲的《塘约道路》7万字,是中篇规模,其思想的分量远重于许多“空心”的长篇。贵州的塘约曾经是一个贫困村,但这篇作品正如作者自言,“不仅仅是一个迅速脱贫的故事”。作者的立意在于,“一个好社会,不是有多少富豪,而是没有穷人”,寻常的话语中蕴含着深刻的主旨——这才是点亮“道路”的火炬。余艳的《守望初心》写的是红嫂的传奇。这类传奇此前已有书写,余艳自己也发表有《板桥绝唱》。2017年尾推出的长篇,以湖南桑植红嫂群体为主人公,她们送走了男人,又送走了儿女。“守望的红嫂,会用怎样的坚韧熬过几十年漫长岁月?英勇的红军,会蹚过多少坎坷持一颗初心走向胜利?”可歌可敬的红色传奇与新时代“不忘初心”这一精神主题,在这部作品中有了内在的逻辑关联,作品叙事的意义有了新的增殖。还有一种深度是由纪红建《乡村国是》所体现出来的报告文学写作精神。作者走过包括新疆、西藏、宁夏、甘肃、云南和湖南在内的14个省市自治区的39个县市区,足迹印在202个村庄的土地上。从某种角度上说,对于已经具有良好写作能力的报告文学作家而言,有了好的写作题材,作者的写作态度大致就决定了作品的质量。《乡村国是》是青年报告文学作家纪红建艰苦行走的馈赠。作者身入、心到、情切,因而作品获得广泛好评就是很自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