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时代共进步 与人民同呼吸
翻开中国当代文学的篇章,我们表现新中国各个时期的历史图谱,谱写时代洪流中广大人民的动人心曲,记录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 中国文学在70年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放在心里,写在笔端,用生动故事讲述人民命运,用鲜活文字刻画人民形象,鼓舞人民前进 中国文学队伍建设成就斐然,老一代作家笔耕不辍、佳作不断,新生代作家逐渐成为文坛中坚,少数民族作家队伍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网络作家等新兴文学创作群体迅速涌现,中国文学的基础愈发牢固、土壤更加深厚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文学走过难忘的发展之路,取得辉煌成就。
-
语言生活书写时代编年史
新中国七十华诞正在向我们走来。
-
逐梦70年 展现鲜活生动的社会历史画卷
核心阅读 报告文学可以领时代风气,根本原因在于时代需要;读者关注报告文学,因为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是强烈的阅读需求 题材内容社会性、作家理性精神和能力、史志品质是报告文学核心优势,也是其发挥文学鼓与呼力量的重要凭借 始终坚定地和时代现实相互呼应、同频共振,将关注目光集中到社会大事和焦点上,报告文学才能扎根生活大地、沟通万千读者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文学的发展,一个既引人关注又让人振奋的重要成果,就是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成长成熟以及它所贡献的丰硕佳作。
-
传播学视野下的中国当代文学70年世界影响
如何评价一部作品的影响,如何评价一个作家的创作,如何评价一个时代的文学?在100多年来与西方文化的对话中,在21世纪日新月异的信息传播技术与媒介的发展过程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入拓展空间。
2019-08-09
-
通古今之变 成新铸之体
在古今中外文学史上,历史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学资源。
关键词:  新中国70年历史小说现代历史文学2019-08-07
-
军旅文学理论与批评70年:筚路蓝缕的守正开拓之路
内容提要 综观当代军旅文学史,“前17年”的军旅文学批评乏善可陈,这是时代的政治背景及诸多原因所造成的,到了20世纪80年代军旅文学批评曾一度崛起与繁荣,与创作形成两只同时滚动的轮子,一起构造了军旅文学创作与批评的蜜月期,但好景不长,到了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文学语境的突变,军旅文学批评再度式微。
2019-08-01
-
新中国70年散文创作:在继承传统中开拓创新
新中国成立70年,中国社会在各行各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军旅文学70年:只知诗到苏黄尽,沧海横流却是谁?
内容提要 军旅文学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文革”前17年(1949—1966)、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以及新世纪至今。
-
从“新时期”到“新时代”: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总结与反思
从“新时期”到“新时代”,一系列或远或近的纪念活动,都或明或暗地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发生着联系。
-
青年作家小说创作的精神流变
宋宝颖/制图 从李泽厚在《中国现代思想史论》里把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概括为六代起,以“代际”为研究对象和分析模型的思路就变得流行起来,当下学界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的说法就是这一思路的赓续。
2019-07-23
-
丝路人文遗存与唐代文学的西域书写
以长安为起点的丝绸之路,沿线星罗棋布地分布着为数众多的前代或当朝的名胜古迹,这些古迹既包括了以秦汉长安宫殿群为代表的政治性遗迹,也包含了以骊山、华山、陇山、萧关、玉门关、阳关、金山等为代表的自然及军事遗迹,同时也还含有如麦积山、莫高窟等为代表的颇具宗教文化性质的遗迹。
-
城市经验和城市研究
城市文学研究,有一个学科归属问题亟待解决。
-
诗歌批评和诗歌创作应互相砥砺,推动精品力作诞生
张桃洲(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构筑诗歌批评和创作的“写作共同体” 我们所处的时代具有前所未有的丰富性。
2019-07-17
-
2018年湖北文学评论:“跨体越界”的批评
2018年,有关“鄂派批评”的提法浮出水面。
-
2018年湖北诗歌:同时代人的凝视与个体的幽鸣
2018年,当湖北诗人们意识到,以诗歌的方式向这个时代发出问候,会显得多么理想主义,同时又是那么虚幻而悲壮。
-
粤调说唱文学的域外传播与研究
粤调说唱文学指以木鱼歌、南音、龙舟歌、粤讴等为主要类型,流行于广东粤语方言区的唱本与报刊文艺作品,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
大自然文学漫谈
自然文学与大自然文学 目前关于自然与文学的主题的学术名词有:自然文学、大自然文学、环境文学、生态文学、绿色文学等。
关键词:  自然文学2019-07-13
-
军旅报告文学的时代担当
新时代为军旅文学尤其是报告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
发时代先声 抒人民心声
●《谁是最可爱的人》成为新中国17年报告文学的优秀代表。
2019-07-10
-
新中国70年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及其经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立足实际,领导全国人民不断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问题,不懈探索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路,重点在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丰富广大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着力,为新中国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提供了重要支撑,也取得了文化建设的重要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