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文学:在时代图景里淬炼文学质地
从“新时期”到“新时代”,国内国外形势以及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极大变化。
2022-12-10
-
阐释转变的21世纪中国:二十年思考札记
《重述中国:文明自觉与21世纪思想文化》一书尝试对21世纪中国思想文化中的重要现象与理论议题进行描述、分析和研究阐释。
2022-12-10
-
诗学模式/阐释学模式:生产性文学批评的解读方法
一、重构:阐释学的重要突破 施莱尔马赫是阐释学开宗立派第一人,他为阐释学的学科性质、理论原则、批评观念、解读模式、研究方法等方面作出了最初的界说和定位。
2022-12-10
-
文学的城市:空间区隔与文化区隔
一 “空间”话题引起广泛的兴趣,显然与一种认识密切相关:所谓的空间不再仅仅被视为一种物理区域的分割与度量,一种有待填充的空洞容器,一种客观的、冷漠的舞台;仿佛所有进入空间从事各种表演的角色都将获得一视同仁的对待。
-
谢有顺:召唤一种新的现代小说
中国当代小说一直没能较理想地平衡好两种关系,概括起来说,就是实与虚、小与大的关系。
关键词:  现代小说2022-12-02
-
中国“文章”:新时代里的转与变
参评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的237部作品,是近4年来相关文学创作实绩的一次集中展示,展现出散文杂文艺术的多样、多元风貌,为当代文学星空增添了新的光芒。
-
王尧:跨界、跨文体与文学性重建(节选)
中国有悠久的文章传统,如果沿用文章的概念,“跨界写作”“跨文体写作”的命名也许没有太多的意义,传统的文章不是现代的文体概念,包含了文学的、非文学的各种文体或门类。
2022-11-22
-
文学轻骑兵的“尖刀班”
军旅报告文学作家是报告文学队伍的重要力量,军事报告文学也是军事文学的一块高地。
2022-11-20
-
新媒体平台“文学场”如何影响当代青年阅读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平台的发展,抖音、B站、小红书等以短视频、直播、图文分享的形式,为文学带来了巨大的流量,激活了内容生态。
关键词:  新媒体2022-11-16
-
王兆胜: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学表达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并基于我国国情概括出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
2022-11-15
-
南帆:论雅俗之辩
作为文化史上一对古老而重要的概念,雅俗之间的对立与争讼形成众多理论波澜。
2022-11-15
-
文学播客与田野调查
两种珍惜的存在相辅相成。
-
新文科回归创造力问题——文学与科学中的具身想象
文学和科学中的具身想象 已故耶鲁大学教授F.S.C.诺思罗普有一部著作《科学与人文的逻辑》(1947),书中有这样一句很经典的话:“与大众意见相反,所谓神秘而不可言传的经验并不在遥远的玄想天堂,他们就寄寓于我们眼前那些被直接把握的事实中。
2022-11-12
-
孟繁华:典型理论——观念与对话
文学典型理论在 1950 年代提出讨论,有 一 个 非 常 重 要 的 背 景,就 是“双百 方 针”的提 出。
关键词:  文学理论2022-11-09
-
“新南方写作”的城市经验与文化自觉
“新南方写作”这一概念的生成,是一个自我发现和不断对话的过程。
关键词:  南方写作2022-11-01
-
现实主义:中国文学理论的独特底色
摘要:从中国文学理论发展的历程和理论的影响两个角度考察,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所有的创作方法中最为突出,由此成为中国文学理论的底色之一。
-
阐释、辨析、引导:对“新批评”的一种理解与感悟
批评最重要的品格是要体现能够有超越对象的引导功能,批评要揭示出艺术表达与审美趋势之间的必然性,揭示出历史发展的必然走向与必然要求,要紧贴时代的节拍当然也包括审美的变化来引导创作。
关键词:  新批评2022-10-31
-
树才:创作与批评
我不多的几篇批评文章都是从“阅读”出发的。
2022-10-31
-
新小说百年的思路、生路、出路与新路
新文学百年,在借鉴欧美的现代中国文学四分法中,新小说的兴起和文体独大是事实。
关键词:  新小说2022-10-26
-
洪治纲:论非虚构写作中的主体情感与观念
内容提要 新世纪以来的非虚构写作通常被称为“文学的求真行动”,因为它在突破很多传统文学的表达机制的同时,有效传达了作家主体强烈的求真意愿,以及在追求真实过程中所彰显出来的独特叙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