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小说 >> 作品展示 >> 正文

《最后的水师》(3)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8月06日15:44 来源:中国作家网 王佩云

  已经逃往晋、陕之间的慈禧太后,深知国家财政已经濒临破产,清政府只剩下一副空皮囊,即使把国库抖弄个底朝天,将老百姓搜刮一干二净,也凑不出这么一大堆银子来。她踌躇再三,发电报给主持和议的庆亲王和李鸿章,要求在谈判桌上吐吐苦水,“中国财力已竭,各国皆所深知,期望有所减免”。八国谈判代表板起面孔,一齐威逼道:“我们答应了,八国摆在大沽口的坚船利炮也不答应。”老佛爷退而求其次,接着要求告知对方:“赔款既不允减,只好照准,唯索息一倍,计合4厘,大清国实在吃不消,仍需商减为要。”八国代表又用不同语言咕噜出同一个意思:“赔款吃定贵国了,赔款利息也吃定贵国了,谁叫贵国是战败国呢?”

  这一天的谈判,是慈禧再次发来电报,请求宽展赔款年限,“让大清国稍稍缓上一口气,这总可以吧?”万没想到,奕劻和李鸿章刚一张嘴,就迎来这阵排枪和八国代表继续动武的威胁。奕劻和李鸿章无法忘记,八国联军54艘战舰载来的侵略军在大沽口登陆,制造了一场惨绝人寰的浩劫,连逃往海上的渔民都被排枪射杀殆尽,留下“塘沽一扫光,新河半拉子庄,北塘三排枪……”这首民谣。前不久,数万联军由天津、廊坊一路打到北京,瓦德西将入城官兵“纵欲”3天延至8天,大街小巷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无恶不作。他们岂敢再次招来战祸,只能张口结舌坐在那儿。八国代表仍不肯就此罢休,他们商量着要给慈禧这个中国老太婆一点儿颜色瞧瞧,当即勒令清政府追斩直接卷入义和团“扶清灭洋”的王公大臣毓贤和赵舒翘,同时发出威胁,“慈禧皇太后亦难辞其咎也”。老佛爷终于明白,同扛着洋枪洋炮的八国联军讨价还价没她好果子吃,闹不好连自己的脑袋也保不住。她再也不敢拖延,饬令朝廷老少爷们齐动员,好歹先凑齐八国索要的首笔赔款,礼送这些瘟神出境。

  奕劻和李鸿章原想循“借债还债”老路数,“拆东墙补西墙”,掏一个窟窿填一个窟窿。然而,自咸丰年间起,大清国即依靠借外债填补白银短缺的口子,这么多年来,打了败仗要借外债赔款,办洋务要借外债买机器,修铁路要借外债买铁轨和机车,建海军要借外债买军舰和大炮,加上各省也自行找外国人借钱。户部尚书此时拿出历年所借外债的账簿,连本带息,利上滚利,息上加息,已经成了天文数字。他仰着脖子问:“这外债还能借吗?”

  奕劻和李鸿章也亲自找一些外国银行试探,这些“洋财神”看出清政府已无多少还款能力,利息一家比一家定得高,还款条件也一个比一个苛刻。两人也因此摇头,外债继续这么借下去,说不定大清国天就塌下来了。

  但慈禧已经受够了流落晋、陕之苦,盼着从速了结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之危。她一气之下,指名道姓要东南富裕省份带头捐银子,如期送出第一批赔款,山东的袁世凯,两江的刘坤一,湖北的张之洞,都在其列。本来还有李鸿章,他所在的两广也算膏腴之地,不过现在要借重他与洋人谈判,只能暂且不提两广拿银子的事。这几位封疆大吏在八国联军入侵期间搞“东南互保”,袖手旁观,保持中立,曾得罪过慈禧,此时要挽回“圣眷”,尽管“筹款甚艰”,还是竭尽全力。两江总督刘坤一,甚至将南京5万两用来预防瘟疫的银子都截留下来了。就这么着偿还第一笔赔款,尚有500多万两银子的缺额。

  慈禧寻思几个富裕省份扛了“大头”,其他省份也该把“小头”扛起来。她发给军机大臣一道懿旨,电寄远近各省督抚,告知“此次赔款数巨,筹划甚艰”,大伙儿无论采取何种手段,加征各种名目的捐税也好,发行地方公债也好,即使挖地三尺,也要如期凑齐第一笔赔款。她谆谆告诫地方大员:“咱们现在得罪不起洋人,只能得罪自家老百姓了。”

  然此时中国老百姓早已被多如牛毛的捐税压趴下,一些地瘠民贫的省份,哪怕开动榨油机也榨不出啥油水来。陕西巡抚李绍芬,算是最卖力的,也苦着脸奏报:“陕西摊还赔款,数巨期迫,未易筹办,拟规复旧有差徭,约可年内筹银40万两,借抵赔款。”江西巡抚李兴锐、吉林将军长顺不但无力为朝廷筹钱,还想朝廷筹钱为他们救急。这两省不久前发生教案,教会倚仗各国领事馆在背后撑腰,勒索赔款,同样咄咄逼人。李兴锐的电报说:“江西教案所有赔款,计修教堂者60万两有奇,恤教民者20万两有奇,恳请先就库款挪凑而后设法归还。”长顺的电报也一把眼泪一把鼻涕,让慈禧看得心酸,也看得心烦。

  第一笔赔款偿还期限已到,差额仍未补齐。八国联军又不耐烦了,一窝蜂拥向东堂子胡同逼债。奕劻和李鸿章赔着笑脸接受这些洋大人的呵斥,打躬作揖请求宽延时日。他们请八国代表吃了几次“李鸿章杂碎”,送了几次古玩字画,好不容易达成“临时妥协”。八国同意第一笔赔款期限宽展3个月,清政府相应将赔款利息再提高一个档次。在觥筹交错中,这些洋鬼子满嘴喷着酒气,发出新的威胁:“若再次拖延赔款,恐于和局有碍……”

  国难当头,出路何在?奕劻此时急得脸红筋涨,抓耳挠腮,在签押房里进退无据。李鸿章虽然遭遇甲午沉重一击,身心已经极度疲惫,见识还是比庆亲王广阔一些。他不停搔弄头上稀疏的白发,捶打布满皱纹的额头,脑瓜里蓦然跳出一个人来,不由喊出一嗓子:“有了,有了!”庆亲王莫名其妙,连忙问他“有什么了”,李鸿章俯下身去,展纸捉笔,写下“李准”两字。

  “李准何许人也?此人有什么了?”庆亲王看罢,仍在发愣。

  这也难怪。李鸿章脑海中跳出的这个李准,是远在广东潮汕依赖办赈捐谋生的一个小人物。只因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李中堂为处置德国强占胶州湾事件,欲邀英、法、俄进行干涉,急需50万两银子做备用金。朝廷指名邮传大臣盛宣怀和广东南海县令李征庸负责筹办这笔款子,盛、李二人还在左右为难,不知该从何处着手。李征庸的儿子李准主动站出来,愿意筹垫这笔款子,替父亲解难,为朝廷分忧。此人说到做到,很快从香港、汕头等处筹得50万两白银,直接解送保定,送入李鸿章行辕。李鸿章因此对其留下“筹款能手,得力干员”的印象,只因这些日子忙昏了头,竟忘了这位年轻有为的财神菩萨。

  庆亲王听了李中堂介绍,依旧一头雾水,两只手猛搔头皮,也没能想起这位“财神爷”来。这时一位年轻章京,亦即朝廷小秘书,匆匆来到签押房,呈上一份加急电报,嘴里报告:“鄂督来电,请王爷和中堂过目。”鄂督乃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他这份电报也是急国家所急,为朝廷举荐筹款人才。两人睁大已经昏花的老眼,看了一遍又一遍。庆亲王随即抹着颚下花白胡须,莞尔一笑:“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张之洞推荐的亦是李准,还说出一番推荐理由。那是中法战争时期,张之洞赴广东督办军务,与南海县令李征庸过从甚密,见其儿子李准精明过人,读书也算用功,办事也算干练,文章写得也算洒脱,只是文曲星不肯光顾,进京赶考,屡试不第。其父不得已,花了一笔银子,为其捐了一个同知,记名广西,也迟迟未能补上实缺。张之洞返回湖北任所,赶上长江发洪水,荆江流域大片农田颗粒无收,居民房屋被毁,数十万灾民衣食无着。他要筹集赈灾款救急,试着给李准拍封电报,请其在潮汕地区为湖北代办赈捐。这后生小子居然出手不凡,没用多长时间,筹得善款10万两有余,电汇鄂省。张之洞由此越发相信李准是个人才,奏保“候补知府听用”。当年这个折子还是奕劻和光绪商酌处理的,批示“奉殊批着照所请”,不想竟被吏部议驳。该部尚书振振有词:“10万两银子便捐个候补知府,大清国的官帽也太不值钱了。”庆亲王情知吏部尚书是老佛爷的人,他和皇帝胳膊拧不过大腿,写信给张之洞表达过难言之隐。奕劻此时拍着脑袋感叹:“真是人老不中用,竟把一位财神菩萨忘到脑后了。”

  庆亲王和李鸿章发出加急电报,向依旧滞留陕西的两宫传递佳音。他们乐呵呵说:“相信一旦启用李准,区区数百万赔款按期补齐,堵住瓦德西们的臭嘴,应当不在话下。”慈禧和光绪看了电文,也都记起李准其人其事。这个芝麻绿豆般的小人物,数日之内筹款10万赈济湖北洪灾,旬日之内筹垫50万两白银了却胶州湾中外调停大事,在宫里也曾传为美谈。可惜贵人多忘事,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慈禧松了一口气,脸上有了多日不见的喜色,嘴里念的还是李鸿章的好:“这个李合肥,原想让他专心和议,不给施加返粤筹钱的压力,不想解此燃眉之急的还是他。过去好多人乱嚼舌头根子,说我偏心眼儿,处处护着他。现在怎么着,朝廷这些年没有白疼他吧?”她的贴身太监李莲英也在一旁凑趣:“最难得的是,李中堂还时刻替朝廷留心人才,不然这个李准,大海捞针,哪儿找去?”

  老佛爷掰着指头算了算,第一期赔款所差500万两银子,陕西肯出40万两,宫里节衣缩食凑60万两,其余400万两要李准兜底。她立刻传旨,命李准“两月之内筹足这笔银子,以维持和局,替朝廷解忧”。光绪附加一句:“这笔银子由李准径直汇往朝廷指定银行,不经地方官府层层传递,免得中途截留,‘雁过拔毛’。”老佛爷点了点头,再传懿旨:“李准办成此事,可录一等功,记名军机处,福荫子孙。”光绪记起李准曾有“候补知府听用”被吏部驳议一事,赶紧补充道:“还得给他一个知府的头衔,不然人微言轻,没人听他调度。”李莲英见有这么一个“搂钱的耙子”,也想找机会拉拢,笑着说:“老佛爷还可召他来颐和园,或坐八抬大轿,或骑马逛园子,享受两宫亲自接见的殊荣,让他八辈子也忘不了朝廷的恩典。”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