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纪实 >> 正文

《边陲明珠》(57)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3月24日14:59 来源:中国作家网 鹏鸣

  现有陈家山洞经音乐团,三宝、兴龙、何旗的龙狮表演队,三宝、五联的高跷及民间杂耍表演队,雅户、三宝村、川龙衬、亮子村、桥头村、罗汉山村等老年文艺队,及雷家庄、青峰、温泉、隽旗村、张家营、鸡汤中上村、田家堡村、长坡等业余文艺表演队伍,截止2004年底,全镇共有村级文艺队24支,其中三宝、兴龙、温泉、五联、枧槽坝文艺队每年演出200场次以上,他(她)都分别为节假日活动、各类庆典及农村婚丧、老人祝寿等提供有偿演出活动,以文补文,逐步走向市场。

  他们自编自演、歌唱祖国,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真实的体现了兴邦、教民,引导人们崇尚科学,掌握科学,团结友爱,争做文明公民,促进了三宝镇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我们来到三宝镇时,只见这儿的男女老幼有的在唱歌,有的在跳舞,有的在奏乐,有的在舞龙舞狮,非常红火热闹。

  我们听说,几年来,在镇政府牵头带动下,他们先后组织文艺队伍到市、区单位慰问演出,应邀到其它县市演出,深入街头、村庄、农户家中演出千余次。

  篾编工艺之乡

  白岩是富源县大河镇所属的村级委员会。

  该村距富源县城23公里,距离大河镇5公里,辖区面积16平方公里,以自然村寨为单位,下设13个村民小组,现有1400户5671人,是一个汉族聚居的山区。

  白岩村自然资源丰富,全村有耕地面积3225亩,人均0.56亩。该村地处河谷槽区,河流纵横,境内竹林较多,面积达2500多亩,有金竹、青竹、紫竹、佛竹、参竹等多个品种。全村所有村寨均已实现“三通”(即通公路、通电、通水)。制作和销售篾编工具是白岩村委会传统的家庭手工业,随着“篾编工具”影响力的扩大和社会需求的增长,现在白岩村已形成了村村寨寨、男女老少都能编篾器的局面。据村委会近三年统计,篾器年销售收入达46万元,约占该村副业经济收入的26.8%。

  白岩村编织篾,自清代就已开始,主要是用竹子编织一些日常的生产生活工具,如背箩、簸箕、筛子、篮子、粪箕等群众日常生产生活所用工具。

  由于用竹子制作的日常用具结实、美观、耐用而颇受劳动人民的欢迎。

  白岩村地理条件优越,比较适宜竹子生长且质地较好,编制出来的篾器美观耐用深受大家的青睐。我们从调查中了解到,大河镇白岩村的篾器全县闻名,在群众心目中已具有“品牌”影响,大多数群众都喜欢购买白岩村制作的篾编用具和工艺品。

  在白岩村寨所有在家务农未外出打工的村民,都是一边种地一边在家编织篾器来提高其经济收入,

  目前,篾编交易已成为了该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13个村民小组能编会织的人达1000多人,且有100余位60岁以上的老年人仍从事着竹编业,十五、六岁的小孩便可独立编制篾产品。

  全村男男女女都是篾编巧匠,各家各户都呈现出一个家庭一个作坊,一个人做一个产品,全家人一起编织各类篾制产品的繁忙景象。

  白岩篾编这一传统工艺之所以有较高的名气,篾编业之所以有较大的发展,取决于它具有较强的地方特点和广阔的市场基础。

  制作篾编产品在原材料选用上非常严格,所有竹子必须是质地、光泽度较好、厚度适宜、且生长了1年以上的金竹。

  在制作过程中,划篾十分讲究,根据具体编织物体或部件的需要,篾片将被均匀地分成2—6层,这样既节约成本,又能生产出不同工艺的产品。

  例如制作一个背箩,先把篾片均匀地划为4层,表层光滑的一层用于外包装,其余三层柔软,易编织则用于制作内框。

  一个背箩从制作到完成需经过划篾、打底、做内框、找支篾、挽口、扎口边五个工序。

  由于全村篾编产品在制作和选材上都十分讲究,这就构成了它质优、耐用、物美价廉的特点,非常适应经济不发达的贫困山区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和购买能力。篾工艺品以它的小巧、精制,实惠而倍受市场和消费者青睐。

  唢呐之乡

  迤德黑村委会阿给嘎村,位于富源县东南部,矿藏资源丰富,享有“八宝之乡”美誉的老厂乡,距县城约70公里左右。人口有58户246人,全村全是彝族,是一个彝族聚居的山区。

  阿给嘎村自然资源丰富,全村有耕地面积526亩,人均2.13亩。2003年,人均纯收入500元,境内山峦重叠,耕地主要以山地、丘陵为主,海拔为1920米。年平均气温13.6摄氏度,年降雨量1600毫米左右。有广阔的森林,森林覆盖率为60%,交通便利,2004年建设为全乡的生态文明村,在寨子中建起了文化广场。

  阿给嘎彝族的文化艺术主要靠父母辈的口传身授,唢呐吹奏、跳歹、山歌是阿给嘎彝族的传统文艺形式。

  唢呐是彝族特有的民间乐器。

  据彝族老人讲,彝族唢呐演奏是祖传下来的,具体时间无文字可考。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洪水淹没了整个大地,人们只能生活在船上,靠打渔为生,船上的人常听到从海底龙王殿传来悦耳动听的音乐声。

  有一家弟兄三人就把音乐旋律记了下来,并根据海里乐器的音色,制作了一种叫唢呐的乐器,传承至今。

  阿给嘎村的唢呐,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会吹唢呐者有二十多人,年龄最大的70多岁,最小的20岁左右。

  平时,只是当地有丧葬喜事,三五成群在一起吹奏,逢节庆他们就集在一起吹奏联欢、娱乐。

  阿给嘎彝族的唢呐曲调很多,根据不同场合吹不同的调子。

  婚嫁时吹奏的调子有:

  出马腔、过街调、离娘调、官调、安席调、拜堂调。

  丧葬时吹奏的调子有:

  哭丧调、洞经调、送经符、启棺调、搭桥涮。盖房时吹奏上梁调等。

  阿给嘎歌舞,在当地也有一定影响力,遇到了庆贺祭祀均载歌载舞。舞蹈主要是传统的彝族转场舞,也自编一些自娱性舞蹈。

  2004年8月5日,中央电视台记者对阿给嘎村彝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了采访,在中央七台、十台播出了阿给嘎彝族火把节的歌舞、唢呐表演。其中对68岁的黄培昌老艺人的唢呐表演进行了专题采访。

  踩缸菜工艺制作之乡

  铁翅踩缸菜,产于云南省富源县后所阿依诺村委会铁翅村,该村被县政府荣称为“温饱文明示范村”,分为上铁翅村、下铁翅村,全村总计387户,人口总计1359人左右,6个社(生产队),全村达90%的村民都会制作踩缸菜,年龄在15—90岁的村民都会,本村占地面积2万亩左右,耕地面积1800亩,居住面积占3600多平方米。

  铁翅踩缸菜,从清朝开始,据传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此菜以精心挑选生长于海拔2100米冷凉山区的优质青菜为主要原料,用高原的清泉水洗净,挂于山林中风至半干,配以祖传的佐料,置于人高的木缸中(木缸一般用罗汉松树木做成,也有用沙树等木做成的,但罗汉松树木做成的缸腌制出的菜味道更佳,其余的木做成的缸腌制的小菜味道一般,一个木缸日装踩缸菜30—50公斤)。发酵腌制三月取出,经焦阳灼烤,山雾浸透数日,凉至上“霜”(一层白色雾状体)、干燥,经手工精心编制而成。

  铁翅村村民每年靠踩缸菜的平均收入达50%,每户最高可收人2000元左右,最低有450元左右。现已有了一定的规模,在铁翅已建立了一个加工产,名为“云南省富源县后所镇铁翅酸菜加工厂”,工厂现有薄膜封口机四台。

  铁翅踩缸菜,吃起来清凉解暑,生津止渴,做菜煮汤时放少许,味道大增,是绿色食品中的佼佼者,酸香独特鲜美,消食御寒,增进食欲。

  此菜集山泉之清纯,溶山林之秀色,涵山村晨雾漂渺,担高原艳阳之精气,被誉为21世纪味道鲜美、营养价值最高的绿色天然食品。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