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纪实 >> 正文

《边陲明珠》(56)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3月24日14:59 来源:中国作家网 鹏鸣

  将粉汁盛入覆盖有纱布的笊篱,舀滚水搅拌粉汁,清浆过纱滤入架下锅中,添薪灶火,涨沸豆浆。

  第三道工序是点浆:

  将涨沸的豆浆换盛瓦盆,温酸浆(酸浆即上次制作豆腐保存下来并隔夜发酸的豆腐水)点入,封盖养浆,所养豆浆半小时左右生成豆腐脑儿。

  第四道工序是包块:

  用装有石块的笊篱循环挤压豆腐脑儿,去其余水,瓷碗中放置手帕大小包袱,用小勺把豆腐脑儿舀人碗中,全袱把豆腐脑儿包紧,稍后放置两块夹板之间除去水份。

  第五道工序是火煮:

  将夹板间除水的豆腐解去包袱入笸箩,待豆腐块余热散去再捣碎姜黄和水煮染上色,透熟着色出锅后,再添盐复煮。

  第六道工序是上串吊挂:

  用细麻线在每块豆腐横面拴挂,块间用五米轴子间隔,豆腐块晾晒脱水后,豆腐两面“十字”凹现,黄豆腐制成。

  倘塘黄豆腐生产系世家传方,相传明洪武13年前,土著居民磨制豆腐食碴弃浆。随明军入滇过倘塘的南京籍200余户秦、李氏汉人驻倘塘,教会当地居民做豆腐的工艺及食用方法。

  自此,当地居民利用本地资源,结合秦、李氏制作的豆腐工艺,制作出鲜嫩可口的线栓黄豆腐。

  黄豆腐生产沿袭至今,倘塘村委会计有300余户1000余人沿用传统工艺生产制作倘塘黄豆腐,其中,杨树荣、杨桂英、顾琼、何良拄、周广令、晏学美、晏学才、陈亚琼、李树莲等60余户村民成为骨干。民乐街尤祥飞成立宣威市倘塘黄豆腐制品有限公司。

  倘塘黄豆腐走红2001、2002宣威火腿美食文化节暨商贸展销会。2002年参展第三届中国昆明国际旅交会,荣获旅交会科技兴旅优秀旅游商品大赛“最佳创意奖”;同年热卖中国昆明商品交易暨商贸洽淡会。2003年至200,4年,连续参展在昆明召开的旅交会、商交会及粮食食品交易会。

  现黄豆腐年生产量500余吨,销售至广西、昆明、玉溪、曲靖、会泽等地,年均销售额200余万元。倘塘镇成立黄豆腐协会,申请黄豆腐商标注册,把为一家一户作坊式生产扶持调整为规模化和企业化生产。

  师宗县高良乡纳平山村——蜡染之乡

  师宗县高良乡纳平山村距县城94公里,距以马公路约2公里,属定居型纯苗族村寨,平时使用语言主要有苗语,兼使用汉语。

  很早以前有文字,现已经失传。现有农户65户,人口310人,主要农作物有生姜、绿谷、玉米、早稻等,年人均收入400—500元。

  蜡染是苗族的一项传统手工艺,主要作用是保持麻料原有色泽,蜡液对麻布形成保护层延长其使用寿命,增加美观性、工艺性。

  主要用于制成衣、裤、裙、包头、腰带、绑腿及背包、背兜等,大部分自制自用,少部分到市场交易。

  麻布制作和蜡染工序复杂,从种麻、收麻、洗麻、煮麻到晾干做成麻丝,经纺织做成麻布,然后在麻布上用蜡画出各种花纹,染成色,最后布料制成衣裤,须经过十余道工序。

  苗家妇女一般一次做成麻布长约10—50丈不等,口面宽l尺2,用时根据用途裁成大小不一形状,把野蜂蜡煮化,用蜡刀在麻布上画上各式花纹,多使用菱形、方块等几何图案和花边图案,再用土靛染色,晾干后去蜡,留下白色花纹图案,最后在花纹上用彩色线绣形,以红、黄、白三色为主调。

  蜡染的主要制作者是苗族妇女,一般从7--10岁开始随年长妇女制作,经老一辈口传心授和自己实践,基本上所有女性都能制绘图案。

  师宗县竹基乡六丘村——花灯之乡

  师宗县竹基乡六丘村民委员会六臣村距县城21.5公里,座落在半山半坝之间,山环水绕,公路穿村而过,六丘村一分为二,全村共有320户1.326人,主要靠种植农作物和铸造业创收。

  六丘村原名“鲁且”,彝语“鲁”为大村,“且”为河畔,意即河畔的大村。后易“鲁且”为“六丘”。

  民间传统花灯始于民国年间,现有“振兴文艺演出队”和“红杏艺术演出队”两支文艺队伍,有演员54名,排练的文艺节目有《包二上学》、《“三个代表”到农村》、《盘江春早》、《豌豆开花角对角》、《叫你千万莫装佯》等文艺节目110个,节目有传统的花灯歌舞,有反映农村日新月异气象万千的现代剧目,分别到曲靖、泸西、路南、陆良等地演出。

  两队年演出90余场,创收54000余元。“振兴文艺演出队”为青年演出队,“红杏艺术演出队”为中老年演出队,另有部分年近花甲的老人不甘寂寞,三五成群集中到农家唱传统花灯,如《山伯访友》、《十二属》、《绣香袋》、《正月哥哥来接妹》等传统花灯节目。

  六丘村传统花灯演唱历史悠久,解放初期(当时属于罗平县),罗平县派文艺辅导干部到村传授音乐舞蹈知识,排练的文艺节目有传统花灯剧《三访亲》、《包二回门》和部分革命歌曲。1952年,送爱国粮,根据上级安排到师宗县城演出。2004年10月,参加曲靖市个体文化户调演,获优秀奖。

  麒麟区三宝镇民族民间歌舞之乡

  三宝镇是曲靖市的南大门,距麒麟区8公里,定居点始于唐朝中期,筑城于明代,俗称“靖州”古城,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建三个宝塔得名“三宝”。土地面积12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1717亩,平均年均降雨量800—100O毫米,年平均气温14.6℃,总人口60058人。有汉彝两个民族,辖12个村委会,72个村民小组,85个自然村。境内沾潦公路、326国道、曲陆高等级公路和南盘江纵横南北。有丰富的热水资源和沙石料建筑材料。始建于唐朝天宝年间的青峰山安国寺闻名遐迩。区位优势较好,文化资源丰富。

  三宝镇素有“文化之乡”之称。民族民间歌舞演出自明清时代就广为流传,每年春节演出,从未间断。

  三宝的地灯以民间小曲、歌舞小戏演唱为主,附加一些“杂耍”、“打岔”等表演。每年腊月,有灯班、灯会组织的村子就拉起灯班、灯会,边扎灯边排练,一般情况下扎虾子灯、鱼灯、排灯、猴子灯、走马灯、龙灯、虎灯、寿灯等各一对,每晚会聚温习前辈口授之节目,正月初二试出灯,出灯前先“迎灯”、“阅庙”,即“拜庙”,三宝人叫“祭灯”,然后下灯贴。以后在各村巡回演出十天半月,以广场演出为主。

  每场演出先演“杂耍”或“打岔”,后演大调、小调节目。音乐唱腔属明清小曲、民间小调。曲调清新欢快,抒情流畅,轻歌有余,高昂不足,节目内容以颂民德、歌民性、唱民情、长民志、劝民心、娱民生、立民信、建民功为主。正月十六“送灯”、“烧灯”,即结束当年演唱活动。年年如此,代代相传。

  没有灯班、灯会组的村子,则以耍龙、舞狮为主,附加毛驴、彩船、蚌壳、鹭鸶、高中跷、大头娃、背假人、寿星、财神等,有的村子也在杂耍中穿插一些花灯歌舞。正月初一或初二开始巡回演出,三宝人叫做“贺”,正月十六前后结束,年年如是。

  悠久的文化历史为三宝储备和培养了大批的文艺人才和众多的文艺队伍,他们在继承发扬传统剧目的同时,也发展了新编古装剧、现代剧和花灯歌舞。特别是近年,为了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让文化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各个文艺团队都加大了投入,在注重提高文艺人才的自身素质的同时,也加强了文艺队整体素质提高的建没。彝族歌乐舞、花灯歌舞,现代歌舞、民间歌舞、洞经古乐、道教音乐、佛教音乐、吹打乐、民歌、高跷、毛驴、彩船、蚌壳、鹭鸶、龙腾狮舞,应有尽有,群众文艺新老结合,红红火火。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