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纪实 >> 正文

《边陲明珠》(51)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3月24日14:59 来源:中国作家网 鹏鸣

  “宣腿著名天下,气候使然”。

  的确如此,邻近宣威的其它地区用与宣威相同的猪种,相同的饲养方法,相同的腌制工艺,制作出来的火腿其味道与宣威火腿相差甚远。宣威火腿肉香馥郁,口感纯美的秘密,在于宣威独特的自然环境及气候条件。

  火腿得以传名,还是在清代雍正五年(1727)滇东地区的“改土归流”时期。“改土归流”是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世袭土司、改行临时任命的流官统治的一种政治措施。

  明代永乐年间废土司,设贵州布政使司。清代雍正五年根据云贵总督鄂尔泰的建议,再度实行改土归流,设置宣威州。

  这样宣威就成了当地的经济、政治中心,扩大了集市规模,南来北往的客商日渐增多,很快商贸业就繁荣起来。当地百姓为了购买生活必须的盐巴或换取一些零用钱,就带着自家的火腿到宣威城里去交易。

  外地商人发现这里的火腿质量上乘,就大量收购,运到外地销售,标名“宣威火腿”,由此,宣威火腿才名扬于世。

  1921年,蒲在廷从广州引进新技术,开设宣威火腿罐头公司,开始制作火腿罐头。1923年,在孙中山倡导的广州农副产品博览会上,孙中山先生对宣威火腿大加赞赏,挥笔为蒲在廷的宣威火腿公司题词:“饮和食德”。

  从此,宣威火腿声誉更起,畅销东南亚、日本、西欧和港澳等国家和地区。

  宣威火腿具有鲜、酥、脆、嫩、香甜等特点,长期以来一直以营养丰富,肉质滋嫩,油而不腻,香味浓郁,咸香回甜著称于世,被消费者视为馈赠亲朋好友的珍贵礼品,而在竞争日渐激烈的食品市场中扎根开花,经久不衰。

  宣威火腿营养风味的形成,主要是在宣威特殊的地域气候环境条件下,经过风干、发酵成熟而形成的。宣威火腿的理化指标、外观形状、营养风味,决定了其质量特色。

  宣威火腿腌制时只用食用盐,不加任何食品添加剂,其理化指标优于国标,特别是亚硝酸盐含量很低,成为宣腿的一特异性。宣威火腿的精加工产品美观大方,营养丰富,风味独特,质量上乘,食用方便。

  宣威人民根据其特定的生产环境不断总结完善,依据消费需求,立足与国际市场接轨,并学习引进先进的食品加工技术,使宣威火腿在保持传统风味的同时,更加精美而发扬光大。

  师宗县竹基乡——山歌之乡

  师宗县竹基乡竹基村民委员会,辖方家小寨、竹基小寨、竹基大寨3个自然村,全村960户3583人,面积约四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12.8亩,其中水田1046.5亩,旱地566.3亩,人均有粮267公斤,人均收入1163元,经济收入主要靠种植农作物和锻打铸造业。

  竹基村原名“筑基”(彝语),“筑”为小野鸡,“基”为青松,意即经常有小野鸡出没的青松林。

  清雍正年间演化为竹基。由于人口多,土地面积少,自古靠锻打铸造维持生活,远销东南亚的“竹基吊锅”铸造工艺兴于明末清初,迄今近四百年。

  除吊锅外,还生产盆、锅、勺、链、刀、铲、犁、斧等铁制品,除在本省销售外,还远销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及越南、老挝、缅甸等东南亚国家。

  竹基村民间山歌产生年代已无法考证,据村民说山歌最初是放牛娃和村民在田间劳作时唱的,大多比较低级庸俗,只能在山坡和田间对唱。

  山歌制式短小,一般为四句七言式,表现内容有情歌、劳动歌、赞美歌、讽刺歌等。一般以对唱为主,可单对,也可群对,一问一答,生动诙谐。山歌在群众中十分普及,上至七旬老者,下至四、五岁稚童都能一展歌喉。

  有组织的山歌对唱始于1982年8月,原竹基大队文书陈发元及村民赵老槐、蔡绍才牵头在竹基中学旁举办,罗平、师宗和相邻村寨六千余人参加演唱和观看。

  二十多天后,再次在原地举办第二次山歌对唱,参加人数近万人。

  此后演唱活动源源不断,出现一大批优秀山歌爱好者和演唱者。

  目前,竹基村涌现出一批职业或准职业的民间歌手,他们出省跨县参加比赛,演唱收入成为一项重要的生活来源。

  不少歌手还录制了VCD光盘,分别由陕西电子音像出版社、成都音像出版社、四川电子音像出版中心、云南音像出版社等出版发行。

  我们在师宗了解到:

  歌手年龄最大的70余岁,最小的4—5岁,录制的光盘销往全国各地。收入最高的达十余万元。

  罗平县鲁布革乡——五彩花饭之乡

  鲁布革布依族、苗族乡地处滇、黔、桂三省(区)结合部,东濒黄泥河、南盘江和清水江,分别与贵州省兴义市三江口镇、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八大河乡隔河相望;南与师宗县高良乡毗邻;西与大水井乡及师宗县五龙乡接壤;北与旧屋基彝族乡相连。乡政府驻地距罗平县城4.6公里,海拔800米,辖舌坡、多依、罗斯大坡、八大河、六鲁、六朋、当别、团坡9个村民委员会,有62个自然村100个村民小组3555户17848人,其中布衣族13236人,占全乡总人口的74.2%;苗族2353人,占全乡总人口的13.2%;彝族244人,占全乡总人口的l.4%,其余为汉族。

  1988年底,天生桥电站库区蓄水发电,三江口成为库区一部分。全乡森林总面积198394亩,覆盖率达72.8%。

  以云南松、杉木、栗捌为主,珍稀植物有安息香和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树厥)。经济作物有柑橘、甘蔗、蜜桃、芭焦、土烟(旱烟)、生姜、早冬蔬菜。

  境内有美丽的多依河风景区、鲁布革小三峡风景区、万峰湖风景区,布依族风情古朴浓郁、神秘诱人。

  五彩花饭的来源:

  农历三月三,是布依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家家户户从山中采集植物的叶、花、根茎,通过布依传统秘方,熬出汁液,取出红、黄、紫、黑等天然色素,放入盛有七等糯米的缸中,浸泡、洗净、蒸熟、搅拌、晾干后即可食用。据说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相传很久以前,壮侗、壮傣、布依三兄弟在多依河畔过着幸福的生活,俗话说“树大分丫,人大分家”,大哥壮侗,二哥壮傣已成家,商定把土地留给三弟布依,带着妻儿寻他乡重建家园。布依兄弟不肯自己留下,壮侗、壮傣好说歹说留住弟弟,分手那天,正是农历三月三。

  以后,为了不忘骨肉之情,每逢农历三月三,三兄弟及子孙们都会干里迢迢汇集多依河畔祭奠祖先,家家筛选上等糯米,采集山草木叶,作成五彩花饭。煮花饭便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花饭原料主要是上等糯米、野生植物等。

  春暖花开时节到山上采摘,或到农户家收购、请人培植。糯米系当地生产。收购紫丁香1.80元/kg,黑色植物叶2.00元/kg,红色饰物根1.00元/kg,黄色植物根2.00元/kg。

  生产工具有甑子、簸箕、筛子、纱布、砍刀、泡缸、盆、碓、锅、蒸锅、粉碎机、真空包装机、烤箱。生产方式主要以家庭手工制作为主。厂家加工制作,仅有罗平多依河民族绿色植物制品厂。

  工艺流程及习俗:将各种植物用刀砍碎(黄色是花不砍碎),放人碓中舂出汁水,连渣一并取出。

  紫色、黄色植物用开水泡4—5个小时,黑色、红色植物用冷水泡4—5个小时,之后用纱布放在簸箕上过滤;将事先泡好的上等糯米(浸泡2—3小时),放入不同的过滤水中再浸泡4—5小时,捞出糯米到小河边或用自来水漂洗,直至出清水后,用蒸锅或甑子蒸1个小时左右,即可食用。

  大部分人家蒸熟后晾干送亲朋好友。景区周边的农户现蒸现卖,每年三月三,布依村寨男女老少人人动手,家家制作。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