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重点推荐 >> 正文

《世界美文观止》(27)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2月18日15:33 来源:中国作家网 张守仁编选

  可是小马似乎还不能理解自己必须离别母亲的这种命运,在它眼中看不见绝望的神情,它只是如癫如狂,极端痛苦,它不愿离开生母;如果可能,它要抗拒这种命运。在它的嘶鸣声中,在它用力跺着细弱的小腿,用蹄子踢起泥土的动作中,逐渐地清楚而又强烈地流露出它对母亲的责难与焦急。因为母亲完全顺从命运,软弱无能,小马十分明白时间白白地过去了。

  就在此时,小马的旧主人拿着刚刚割下的青草来喂它,想让它尽情地饱餐一顿。若在平时,它一定会跳上去抢着吃的。可是今天,当主人从桶内把青草抓起来送到它口边时,它却背过脸去看也不看,它一点都不想吃。主人无奈,只好把青草送到母马的嘴边。母马大概也不想吃,只不过为敷衍一下主人,才叼起四五根草。它瞅了瞅小马,似乎是催着它说:“香极了,快吃吧!”小马也似乎无可奈何地把嘴伸进桶中,可是它似乎也在敷衍差事,只衔起两三根草。

  汽笛响了,从备用路线的货车上走出来的马贩子们三三两两地迈着罗圈腿,朝广场走来。一看到自己的卖主,便走到小马身边,他们像欣赏一件物品似的,仔细地打量小马,似乎是要再次确认一下自己昨天买马时眼力是否有误差。这是冷冰冰的令人厌恶的眼,人们常说的魔鬼的眼睛也许就是这个样子吧。小马向母亲靠得更紧了,有的甚至要藏到母亲的腹下。可是当马贩子狡诈地一笑,认定自己眼力没错时,他已经把小马的缰绳抓在手中了。他的手十分有力。虽然小马瞬间脚下加劲,想要挣脱出来,马贩子的腕力却告诉小马,这样做是徒劳的。马贩子的手上也有着他眼里的那种魔鬼。所谓命运,就是如此。小马终于在恐怖之中,也悟到不得不认命了。它向马贩子那边走了一步,这是向命运迈出的一步。小马发出悲哀的哭泣,不,那是嘶鸣!于是,刚才一直强忍着悲痛的母亲口中也迸发出高亢的惜别的哀鸣。从它那睁开的红色大眼中,泪水顺着长长的鼻梁,一滴两滴地滚落下来。母马跺着前脚,徒劳地用蹄子咚咚地刨着地面,用后腿支撑住身体。它拼命挣扎着要把儿子呼唤回来。刚才对命运已经低头绝望的不正是母马吗?现在却轮到小马了。

  小马频频回首,痛苦地望着狂乱的母亲,一步步地被拉到火车内。母马每悲叫一声,小马便停下脚步,紧紧绷住马贩子的缰绳,回首翘望,并报以一声哀鸣。小马已经知道悲痛欲绝的不光是自己。三四十匹小马,一个接一个地都被马贩子们从母亲身边夺走了。当小马被装上货车,用绳索拴在那里之后,一群群的母马跑到站口的栅栏边,它们要再看一眼已经看不清楚的儿子,做最后的告别。小马从货车敞开的铁门里,凝望着惜别的母亲。它已被牢牢拴住,无法把头伸到门口,只能高声地悲怆地呼叫着母亲。这些母子间的嘶鸣呼唤之声响成一片,直到开车为止。尽管有三四十对母子,但母亲一定能清楚地听出自己儿子的声音。儿子也一定能真切地辨认出母亲的呼唤。它们相互呼喊着。

  (庞春兰 译)

  母亲架设的桥

  [日]水上勉

  水上勉(1919—2004),生于日本福井县。童年一家七口,常穷得揭不开锅。9岁起被迫到寺院当小和尚多年。那段艰难生活后被他写进《一休》之中,拍成电影风靡世界。离开寺院后,他从事过送报、卖药、推销等职业,熟悉下层生活。著有长篇小说《雾和影》《饥饿海峡》等,短篇小说《五号街夕雾楼》《西陈之蝶》等。

  水上勉生前多次访华,与老舍、周扬、巴金等有深厚友谊。1965年老舍率团访日,登门拜访过他。两人在他寓所亲切交谈过昔日中国人珍爱养蟋蟀的宝葫芦,以便听蟋蟀鸣叫,看它们相斗。1966年老舍在“文革”中不幸去世。1967年水上勉闻讯后,著文《蟋蟀葫芦》,表达对老舍的怀念之情。

  水上勉在本文中,深情地赞颂母亲对儿女们的操劳和牵挂。人间最伟大的爱是母爱。母爱像天使一样养育儿女,像阳光一样温暖儿女,像灯塔一样引导、照耀儿女。婴儿在襁褓中向世界发出的第一声呼叫是“妈妈”,儿女们成人后每遇艰险、危难、烦心事发出的呼叫,也必然是“妈呀”,这反衬出母恩浩荡,唯有母亲才能呵护、救助他们。

  天下描写、歌颂母爱的诗、文、歌、画,以千万计,但水上勉与众不同,独出心裁,根据他的亲身经历,通过反复架桥、修桥,具体、形象地表达母亲为儿女们的生计所付出的、不求回报的辛劳。他还通过另一位母亲在儿子阵亡后多年施舍建桥,刻上铭文,祷请过桥者为她亡儿祈求冥福。其感人之深,令见到桥上铭文者,潸然泪下。

  在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母亲常常带我去峡谷的深处,让我坐在一处蓑衣大小的田塍上,自己则浸没在齐膝的水田中插秧。这处峡谷,背着阴,每天的日照不超过三小时。这在村里也是一块非常贫瘠的谷地,我家就在这样的山谷口。在这里,母亲种上甘薯、萝卜之类。到那儿去时,中间有一条很深的小溪。上面架着桥,可每当发了大水后,桥就会被冲毁,母亲就总去修桥。因为这峡谷是母亲独自干活的地方,不能去托赖邻居。那天,擅长修建寺庙和神社的木匠大伯就一定会从那里归来。他从山里砍下两根圆木,横在狭窄的小溪之上,上面再排好栗木板,堆好土。之后就叫我们兄弟上去踩结实,这就成了一座坚固的红木桥。大约过了一年,土桥旧了一些,桥边的杂草下露出了一排白色的缺口。再后来,栗木会腐烂,桥的背面长满了蘑菇。母亲把这些蘑菇采了来,给我们做菜肴吃。

  在母亲的一生中,不知把这座与一家人生计相关的小桥修了多少回!峡谷里常有台风经过,想来也修过十回左右了吧。不论什么时候架的,这座桥总会在圆木上堆起土,长出蘑菇来。

  我在九岁那年与母亲分别,在京都的寺院做了个小沙弥,每当想起故乡,母亲架设的桥就会浮现在我心中。那座桥,至今仍历历在目。在我的旅途中,每当火车穿过这类的山谷时,也依然会浮现。啊,在日本的国土上,独多这类深谷和山冈。无论在青森、四国还是九州,都能见到我故乡那样的峡谷。而在那样的山谷间,朝深处走去,也必定有小桥架设在上面。

  为了那微薄的收成,母亲费尽心力架起了桥。这是由此获得一家人的口粮、甚至是性命攸关的一座桥。不论那桥修得如何简陋,它仍是美好的啊!

  无须特意去欣赏村上华岳或富冈铁斋的名作,单单是看到乡村画师所绘出的山水画,上面有一座露出圆木缺口、杂草丛生的桥,便不由得潸然泪下。

  热田的精进川上,架着一座名为裁断桥的古桥,桥上有镶着铭文的青铜雕饰。铭文是这样写的:天正十八年二月十八日,吾儿堀尾金助奉命出征小田原阵亡,年十八。相见无日,哀痛何似。今日此桥落成,其母躬自涕泣,祈彼即身成佛。凡见此缘由人等,伏乞口诵逸岩世俊,祈求冥福,永世勿替。卅三年忌辰日敬立。

  这是为了跟随丰臣秀吉出征小田原死难的一个名叫堀尾金助的青年三十三周年忌辰时,他的母亲为他施舍架成的一座桥。我为这座桥落泪,是相隔很久以前的事了,读者可能会认为那时的我太多情了吧。

  由虔诚之心架设的桥是美丽的。特别是此处裁断桥的铭文,我想,若是日本人,读了一定会为此含悲吧。

  不自由,毋宁死

  [美]帕特里克·亨利

  帕特里克·亨利(1736—1799),弗吉尼亚人,以律师为业,并任州议员,是起草美国《独立宣言》参与者之一。

  他是杰出的演说家,以雄辩、机敏著称,陈词慷慨,情绪激昂,极富煽动性。《不自由,毋宁死》这篇演说作于1775年3月25日弗吉尼亚州议会上。此前英国军队在波士顿制造了流血惨案。北美人民正面临着历史性抉择:要么拿起武器,争取独立;要么妥协让步,甘受奴役。亨利以敏锐的政治家眼光、饱满的爱国激情,用铁的事实驳斥了主和派的谬误,阐述了武装斗争的必要性。他在演说中诘问与会主张和平的人,“难道生命就那么可贵?和平就那么甜美?甚至不惜以戴锁链、受奴役的代价来换取吗?”他斩钉截铁地喊出了“不自由,毋宁死”的响亮口号。演说完毕,全场愕然,鸦雀无声。接着暴风雨般响起了“拿起武器”的怒吼声。这篇震撼人心的演说,便成为掀起一场独立战争的动员令。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