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重点推荐 >> 正文

《世界美文观止》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2月18日15:33 来源:中国作家网 张守仁编选

  前言

  一

  多年前我就有个梦想,想编一部《世界美文观止》,把全球一流佳作,汇集其中,以便读者一册在手,尽览天下精华,——但这需要时间和精力。

  目前国内外古今散文集之多,多似牛毛,浩如烟海。我大半生收藏的各种选本,就已超过千册,其中极大多数的编辑质量我是不满意的。

  直到1993年,我从我参与创办的《十月》杂志退休以后,才有充裕的时间,去实现编这本书的梦想。幸运的是之后多项社会工作,给我创造了条件,成全我做这件事。自1994年夏天起,中华文学基金会,在老作家冯牧、袁鹰、张锲等人领导下,创办了一套“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为优秀青年作家出他们第一本书。近20年来,已出版了160多本,推出了一批文学新人。我一开始就是这套丛书的常务编委,其中的散文集主要由我审读,编委会终审通过后,分配我作序或写后记。从1997年起,我连续担任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评委。那10多年时间,让我熟悉了全国各地散文家和他们的创作状况。之后我受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委托,编过一本供翻译成外语、发行到国外用的《中国散文选》。本世纪初,作家出版社请我编一本于2006年出版的《中华散文精粹·当代卷》。这些编务为我遴选中国古今散文精品,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20多年前,作家柯岩主编一套由青岛出版社出版的《古今中外文学名篇拔萃》。2011年初,当这套书即将再版时,柯岩(2011年12月11日去世)生前曾委托我补选一本于2012年3月出版的《外国散文卷》。这事也给我挑选外国散文精萃,作了某些铺垫。2012年7月,我与熊召政先生同游呼伦贝尔草原,路上谈起编美文选,他竭力促成其事。

  我用多年时间,从全世界上百个国家、万余篇作品中,选定了41个国家、160篇佳作。其中,外国美文80篇,中国美文80篇,分别编入上、下两部。目录编排大致以时间先后为序。本《观止》最古的一篇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最近一篇是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发表于本世纪初的中国年轻散文家向迅的《大地悲歌》,因此外国美文作为“上部”编在前面,而中国美文作为“下部”放在后面。

  二

  本书所说的“美文”,实际上就是指最美的散文。“美文”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周作人从西方引进的。他于1921年5月发表了一篇文章叫《美文》,提倡叙事、抒情的艺术散文,希望给新文学开辟出一块新天地。之后,胡适、傅斯年、王统照等人撰文响应,而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徐志摩和周作人本人用创作成果充实、实践了这一主张。自此,美文的地位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从上世纪90年代初贾平凹主编《美文》杂志之后,这一称谓获得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积半个多世纪写作、翻译、评审、编辑、研究艺术散文之经验,我已形成九个字的散文观,即写出一流美文必须“要有我,写独特,独特写”。美文“要有我”,有了我,才有思想、心灵和深情,才有个性、感悟和识见;美文要“写独特”,题材独特才能与众不同,一新耳目;美文要“独特写”,有了独特的写作方式,独特的语言、角度、结构、切入点,才能吸引目光,印象深刻。一篇佳作,除了拥有生动的语言、深刻的思想、新颖的构思、独特的角度外,我尤其重视艺术散文中的细节。我认为有了好的细节,就有了精彩。有一次,我乘车路过江南一个村子,瞥见农家院子里悬垂着一串青葫芦的篱笆下部,挂着一面圆镜子,有个小姑娘坐在矮凳上对镜梳小辫。她旁边簇拥着一丛盛开的月季花,花畔正有一只老母鸡低头啄食地上的籽粒。这不正是一幅典型的“农家乐”吗?如果用相机抢拍下来,不就是一帧精美的艺术摄影吗?作品里要是有了如此明洁、鲜活的细节,我一定从茫茫文海中挑出来,如获至宝地选用它。

  三

  本《观止》入选80篇外国美文,也就是说,选用了80篇译文。我对译文的要求比较高。我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起至本世纪初,先后在京、津、沪四家文艺出版社出版过文学译作。我追求的是神译,厌恶拘泥于原文的洋腔洋调、诘屈聱牙的句式。

  关于文学翻译,在1992年春天,我和诗人、报告文学家、翻译家徐迟先生于深圳西丽湖度假村有过一次交谈。徐迟译过莫德的《托尔斯泰传》、荷马的《伊利亚特》、爱伦堡的《巴黎的陷落》、司汤达的《巴尔玛修道院》、《雪莱诗选》、梭罗的《瓦尔登湖》,故对文学翻译很有经验,有他独到的见解。他说,翻译应追求等值。既然是文学翻译,首先要有文学性。他推崇林琴南的译文。他说,一个美籍华人和一个美国诗人合译的《唐诗三百首》,首首有不妥之处。翻译应正确表达原文的内涵、意境和神韵。这时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著名文艺理论家王元化先生,从花径上踱过来,加入我们的闲谈。三人一起议论、比较梁实秋、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曹未风、方平、朱生豪等名家翻译莎士比亚作品的优劣。大学者王元化先生对莎翁作品很有研究。他眼镜片上闪烁着夕阳的余晖,转身对徐迟说:“朱生豪的译文好,是因为他母语水平高,中国古典诗词烂熟于心,故笔下文字融会贯通,翰墨飘香,很传神,念起来琅琅上口。你叫他完全忠实于原文,风格就没有了。”徐迟点头首肯。我听着他们的谈话,更坚定我神译的主意。编本书时当我实在找不到理想的译文,只好采用自己的译作,例如屠格涅夫的《树林和草原》。

  我对编入本书中不同时期的译文略加润饰,以期更符合今日汉语的表达方式。每篇译文后都注上译者姓名。少数找不到译者名字的,只能暂付阙如。

  四

  写作要独特,编书也要创新,需独辟蹊径,与众不同。与众不同,它才有存在的理由。犹如一片原始森林,万木迥异,千花齐放,百鸟争鸣,彼此互补,相得益彰,方能形成一个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繁荣局面。我在几百字的题解和导读中,一般不作平铺直叙的介绍,总要点明作者的写作背景、指出他的写作方法、描叙他的生活细节、记述他的创作特点,尽量做到对正文有所补充、有所丰富、有所延伸。故写一则五六百字的简介和艺术分析,往往要看作者几十万、上百万字的作品和关于他的传记,这才能统观全人,寻觅到简洁的语言,精确概括他的创作风貌。我希望我的导读本身具有文学欣赏价值,能真正起到绿叶配红花的作用。

  试举朱德《母亲的回忆》为例。朱德母亲于1944年2月15日辞世。他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悼文,回忆他母亲任劳任怨、勤俭持家、宽厚待人的一生,回忆他母亲种田、喂猪、养蚕、挑水、担粪、做饭、缝衣的一生。他母亲是中国千千万万个既平凡又伟大的母亲的代表。母亲去世了,他很悲痛。他誓言继续尽忠于我们民族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以此报答母亲的深恩。紧接着我点明这篇悼文的时代背景:“1944年春天,正当苏军大规模反攻把入侵德军全部赶出苏联领土、盟军即将在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中国抗战敌后战场开展局部反攻、已现胜利曙光之际,人民子弟兵的总司令,为报母亲深恩,发出了这样的心声,立下了如此的誓言。”

  再以司马迁编撰《史记》为例。我在司马迁《报任安书》导读中,介绍他“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一带,踏访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历史人物故事以及许多地方的风俗民情。这种到大江南北的游历,这种为编写《史记》作准备的文化考察,后来成为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余秋雨先生离开书桌、跋山涉水、写作《文化苦旅》的崇高典范。”这样打通古今,拉近距离,会使读者感到亲切。

  本书编入黎巴嫩作家《笑与泪》。我在赏析中说:作者在此文中,运用对比手法,阐述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他以两种情景表明:黄金、珠宝、华屋,不能换来爱情;只要两心相悦,即使贫穷、疾病、离别,也能忍受、坚持、等待。紧跟着我抒发我对真正爱情的感悟:“爱情是用金钱买不到、痛苦磨不灭、眼泪抹不去的东西。美好、坚贞的爱情是灵与灵的相恋、命与命的交融,是心里的思念、梦里的牵挂,是望穿秋水的等待、撕心裂肺的苦熬……”编者期望如此抒发,对文本有所丰富和延伸。

  五

  本《观止》导读尽量掺入编者生活经验、写作体会和独特发现,以使赏析更具个性,正文更臻丰盈,美文更显华美。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40 41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