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重点推荐 >> 正文
我虽目不能视,但凭各种声响和周围的空气,可以感到早晨、白天和夜间的气氛。
对于大自然的音响,因为自己是搞音乐的,就感到格外亲切。同是风,松涛声、风卷枯叶声、风摆垂柳声、短竹的萧萧声等,各有情趣。
我喜欢雨声,特别是春雨最惹人喜爱。那檐头嘀嗒的雨滴声,沁人心脾。
远处的海啸声,瀑布声,小河流水声,峡谷里淙淙的溪流声,水车徐缓的转动声,全都具有诗情画意。
我还钟爱小鸟。住在喧嚣的京城之中,听不见鸟儿在大自然的森林或树丛中自由歌唱的声音,令人寂寞。而当我心头涌起作曲的兴致,思絮沉浸于自然的声响之中时,那种对自然的怀念之情,让我坐卧不宁。
自然的声响,可以说无一不是音乐。与其欣赏出现于陈词滥调的诗歌和音乐里的东西,不如去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更加令人振奋。我们不论怎么努力,也做不出胜过自然界的作品来。
我最恐惧的声音,要算雷鸣了,没有比它更可怕的。一听见在远处发出隐约的隆隆之音,心中便不安起来。等到发出震天动地的巨响时,令人惊心动魄,不知所措。这时,无人在侧反而更好。那带有威严的强音,渐渐迫近,不知将会怎样。这倒并非因为惜命,总之我不喜欢听那声音。
仅次于雷鸣令人害怕的,是电车交叉点的声响。我站在交叉点时,简直像干冒生命危险的事一般。从四面八方轰鸣着开过来的电车,鸣着喇叭开过来的汽车,此外还有载重汽车、摩托车等,似乎都朝我开过来。尽管有人牵着我的手,仍惴惴不安,身不由己地要采取躲避的姿势。
我夜间常常失眠,作曲也多在人们安睡之后进行。彻夜作曲是常有的事。所以,我对夜间的各种声响感到格外可亲。我尤其喜欢雨夜。雨夜作曲,心绪宁静,头脑灵敏,更易谱出满意的乐章。
入夜,随着周围愈益安静,白昼听不到的声音清晰可闻。从小虫振翅的微细声音到柜橱里老鼠咬东西的窸窣声,水管子的水滴落到水桶里的声响,还有远处火车的汽笛声,都在提醒人,已是夜阑人静了。也有人问我:“反正你看不见,白天晚上都一样,在夜间干,你不至于害怕吧?”其实,我还是害怕的。
夜气袭人,这只从皮肤的触感上便可知道。这种时刻常会听到乐器的自鸣,叫人毛发悚然。不记得是什么时候了,曾听铃木鼓村先生说过:“听见琴的自鸣声音,便直感到死之降临。”深夜作曲时,在身子周围竖起了各种乐器,声调齐全,自己独自端坐在当中,有时乐器发出的声响正好与自己刚刚想出的音调不谋而合。我想,这也许是因为飞虫撞到琴弦上,也许由于空气的干湿变化等原因使丝弦出现松弛而发出声响,总之,禁不住为之惊惧不安。有时想到,如果许多的乐器同时发声,可怎么是好呢?于是浑身一哆嗦,这时真想从屋子里逃出去。
有人常对盲人独自一人走路感到奇怪,其实他本人并不像从旁看到的那么不便。习惯了出人意料地坦然自若。
宽路、窄路、拐角、十字路口,还有屋子的大小,这些可以根据空气的压力和风吹的情况知道。从路口算起第几家是西餐馆,往前是卖留声机的,再往前是澡堂……完全清楚自己所走的这条路。
虽然时常有人牵着我的手,却要由我指点路途。我还常常告诉汽车司机路。一回记牢了,比有眼睛的人还可靠。特别是来到离家不远的地方,马上就意识到快到家了。如果听到邻近的孩子和狗的声音,也许因为熟悉,走起来就更容易了。
此外,外出旅行,随着火车的行驶,我也能想象出景物的变化。听见别人说看见富士山了,凭想象便在自己眼前浮现富士山的雄姿。我最感到有趣的是,火车每次停车时,便能听见来回不断走动的乘客们的乡音。
文明的声音逐渐增多,也是可喜的现象。近来无线电收音机大为流行,这对我们盲人来说实在太方便了。晴天,飞机的螺旋桨发出雄壮的声音在空中飞翔,令人产生一种无法形容的轻松之感。
诸如此类,对万物一一侧耳倾听,仔细玩味,声音给你带来的感奋将是无穷无尽的。
(程在里译)
花未眠
[日]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说家,生于大阪。东京帝国大学国文系毕业后,从事文学创作,以短篇小说《伊豆的舞女》成名。他一生写了一百多部小说,此外还有散文、随笔、评论、诗歌等。作品富有抒情性,且具日本文学的韵味和美感。曾任国际笔会副会长、日本笔会会长等职。
川端康成曾与人发起“新感觉派”运动,主张艺术至上主义,追求新的感觉、新的表现手法、新的文体。他的思想深受佛教禅宗和虚无主义影响。
他的小说如《伊豆的舞女》《母亲的初恋》等,大抵描写舞女、艺妓、女招待等下层少女的哀伤、忧郁的生活与纯洁的爱情,表现出作者对她们的怜悯与同情。他因《雪国》《千只鹤》《古都》等佳作于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川端康成既受到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又重视吸取日本古典文学的精华,并常用日本茶道、花道等传统艺术在作品中加以衬托。他的小说不以故事情节取胜,着重描写人的感情和内心生活,使心理与客观、动与静、景与物、景与人的描写达到和谐统一。
作者在《花未眠》中,写他在旅店里凌晨醒来,头脑清新,感觉敏锐,突然发现了壁龛里海棠花的美。“看到海棠花在凌晨四点开放,或许确实是很难见到的。假如说,一朵鲜花非常美丽,那么,我有时候便会不由得自言自语地说:必须好好活下去!”他注视着壁龛里瓶中的花,联想起生活中许多的美:如绘画中花的美,雕塑作品中女人手的美,京都晚霞的美,岚山风景的美。“我发现了花未眠,或许也是我一个人坐在旅馆中,在凌晨四点醒来的原因吧。”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表达了他的审美情趣以及生命短暂、要好好活下去的感慨。
我时常莫名其妙地思考一些非常微小的问题。昨天,刚到热海的旅店,旅店的人便拿了一些与壁龛中的花不大相同的海棠花出来。我感到很疲劳,很早就睡着了。
大概凌晨四点钟的时候醒来,看到海棠花的花朵未眠。
看到花未眠,我不由得惊诧了。葫芦花、夜来香,还有许多牵牛花以及合欢花,这类花几乎全是整天整夜地开放。在夜间,花是不会睡眠的,这是大家早就知道的事情,但对我来说,好像才明白过来一样。在凌晨四点钟的时候,凝视海棠花,猛地觉得它更加美丽了。海棠花盛放,带着一种悲伤的优美。
对于花未眠这件大家都了解的事情,却突然成为了我新发现花的缘分。对于大自然来说,美是永恒无限的;可对于人来说,能感受得到的美,却是非常有限的。至少,在人短暂的一生中,能感受得到的美,是十分有限的,这些全是我自己的亲身感受,同时也是我自己的感叹。
人拥有的那种感受美的能力,既不会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前进,更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看到海棠花在凌晨四点开放,或许确实是很难见到的。假如说,一朵鲜花非常美丽,那么,我有时候便会不由得自言自语地说:必须好好活下去!
著名画家雷诺阿曾经说过:只要有一点前进,那便是更进一步地和死亡接触。这种说法听上去真是凄惨。他还说过:我相信,我仍然在前进。这些话是他临终前说的。而米开朗琪罗在临终时的话如下:当事物费尽力气如愿地显现出来时,那也便是死亡了。米开朗琪罗去世时,年龄八十九岁。我非常喜欢他使用石膏套制出来的脸型。
美丽是从邂逅中得来的,是从亲近中得来的。这些都需要反复陶冶,只凭内心去想象是很难做到的。譬如唯一一件古旧艺术品,成为了启迪美的事物,成为了为美开光的事情,像这样的情况确实是很多的。因此就这么说,一朵花同样也是非常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