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作品展示 >> 正文

《荒门》(34)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7月04日15:43 来源:中国作家网 徐刚

  大约45亿年前,地球形成,然后是古海洋的出现,由此便发生了一些列根本性的变革:海藻前仆后继地在浅海地带登陆,森林出现,动物出现……假如把这一切生命创生的过程浓缩到一年之内,其先后顺序大致如下:1月,大爆炸创生宇宙、太阳和地球;2月,地壳凝结;3月,古海洋出现;4月,古海中出现最早最简单的生物;5月,最初的化石形成;5月以后的半年的时间,是地球上繁忙的地质春秋时节,一个里程碑式的时刻终于来临了;5月以后古海中出现了蓝、绿藻,并且完成光合作用这一程序,然后是一次又一次的登陆,森林出现,动物出现。到12月中旬,恐龙走向末日,森林里开花植物出现,这一年的最后一天午夜时分,人的时代刚刚开始。

  人,终于站在太阳之下了。

  人,是如此艰难地站到太阳底下了。

  当人猿揖别各奔前程时,对于站立起来的古人而言,太阳是天地万物中最耀眼、最醒目的天上之物,白天,人走到哪里它跟到哪里,为赤身裸体的原始先民带来温暖。但是,太阳也会消失,它升起又落下,不知从哪里升起也不知落在何方,总之天黑了。为什么有夜晚?远古的人们不知道这是夜晚,但惊讶于天黑,太阳呢?

  黑色的帷幕落下、张开时,暗和冷的感觉从四面八方袭来,形成一种巨大的压迫,不敢行走也无法行走,便躲进丛林或者山洞。颤栗中能看见幽幽的星星和月亮,然后在恐惧、不安与焦灼中睡去,不知道最早的原始人做过的最早的梦,是什么样子的?是什么色调的?

  第二天清晨,在各种彩云和朝晖之间,太阳快要出来了。

  走出山洞的人们,便会用一种近乎得救的困惑的目光注视着晨光,这时候,丛林中的一群猴子纷纷跃上树梢,向着东方的朝云嘶鸣不断,在一阵阵啼叫声中,新鲜的太阳升起了……

  也许,这是人类太阳崇拜的野性的启蒙。

  今天,我们已经很难想象,当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结束,人类从阴暗寒冷的洞穴中爬出来,太阳使整个世界重新获得温暖和生机时,我们的先人是以怎样的泪眼向着太阳跪拜?又以怎样的欢呼向着太阳致敬?同时我们也找到了一个准确无误的答案:地球上所有的早期人类都有一个共同的崇拜:太阳崇拜。正是由这一自然崇拜产生的人类最早的文化——巫文化——开启了人类通向未来之门。

  华夏民族是崇拜太阳与花的民族。

  当大地湾的每一个清晨,在猴子们于丛林中啼叫着东方将要日出时,伏羲便带着飞龙氏、潜龙氏、大庭氏、降龙氏、土龙氏、水龙氏及春官、夏官、秋官、冬官、中官下跪于陇山之下,面向东方迎候日出。这一仪式,后来成为大地湾祭祀事项中最重要的礼神活动。在伏羲作甲历,“岁以是纪而年不乱,月以是纪而时不易,昼夜以是纪而人知度,东西南北以是纪而不惑”之后,每个月的初一清晨是大地湾先民全体出动,在陇山下恭迎太阳的时刻。后来,伏羲又发现每当月圆之夜,陇山及周边草原上的狼,都会不约而同地集中在陇山空旷处的一个山坡上,对着升起的月亮,引颈长嚎,如长歌,如慨叹,直到月上中天,才呼啸而去。

  猴因何向日而啼?

  狼因何对月而嚎?

  日月星辰,天地山川啊!

  远古先民的太阳崇拜,后来成为我国最早的典籍《尧典》中的宾日之祀。同时,又有研究者认为伏羲传说源自太阳崇拜,伏则溥也,伟大也,羲则日光日气也。但,在把伏羲与太阳、太阳神及日气羲光相连接之前,有必要对伏羲众多的名号及其含义作一番检讨。

  东汉的应劭说:“伏者,别也、变也、法也。伏戏始作八卦,以变化天下,天下法则,咸伏贡献,故曰伏戏也。”

  唐陆德明在《纪典说文》中称:“包,本又作庖……孟、京作‘伏’。牺,郑云:鸟兽全具曰牺。孟、京作‘戏’,云:服也,化也。”

  这两则训诂的解释告诉我们,伏羲也称伏戏、包牺、庖牺,有儒家的教化思维,意指百王之先的伏羲以教化之功,执伏牺牲而君临天下。还有的典籍是以事迹、王业来解释伏羲这一名号的,如先秦的《世本》:“取牺牲以供包厨,故曰包牺氏。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氏。”东汉的班固说:“伏羲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画八卦以治天下,天下伏而化之,故谓之伏羲也。”东晋王嘉在《拾遗记》中另有一解:“庖者包也,言包含万象,以牺牲登荐于百神,民服其圣,故曰庖牺,亦谓伏羲。变混沌之质,文宓其教,故曰宓牺。”

  以伏羲的功绩,引申出“伏羲”的不同写法,虽然意在特别颂扬伏羲王业的某一方面却与训诂解释一样,是后人所为、后人认定的,是同一或类似语言的记录。那时已经开始有刻画符号,所谓伏羲“造书契”是也,但没有文字,伏羲的名号流传下来是记音,有文字之后因为汉字的同音单词较多,再加上因事而义,便有了各种不同的写法。

  那么,伏羲之名号,到底本意何在?

  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以西南苗族等少数民族流传的伏羲、女娲借助葫芦,在大洪水之后的创生神话为基础,以训诂结合民俗学,指出“伏羲”即“匏瓠”,葫芦也;女娲即“匏瓜”,也是葫芦之意。

  考虑到葫芦曾经广布中国,青葫芦可食,干葫芦可做日常用具,而且是先民最早的渡河之舟,在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更替之际,在陶器发明之前,我们的先民曾经有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吃葫芦、用葫芦。而千奇百怪的葫芦的形状,让人感到惊讶产生崇拜,《诗经》说“绵绵瓜瓞,民之初生”,瓜瓞就是葫芦,人类之所出也。《礼记》也说:“陶匏以象天地之性。”陶匏,以陶烧制的祭祖用的葫芦,含天地阴阳创生之意。

  据此,刘尧汉先生认为:“中华民族各成员以开天辟地的盘古——女娲和伏羲的合体葫芦为共祖。”盘古传说出现在“三国”时徐整的《三五历纪》中,远在战国时出现的伏羲、女娲之后了,伏羲见于《易·系辞下传》、《管子·封禅篇》、《庄子·人间世篇》、《大宗师篇》、《胠箧篇》、《田子方篇》,及《尸子》、《荀子》、《楚辞》、《战国策》等,女娲见于《楚辞》、《山海经》、《礼记》等。考虑到“匏瓠”、“槃瓠”、“匏瓜”的葫芦精传说,盘古传说源出伏羲、女娲当无疑义,甚至连“盘古”这一称号也是因“匏瓠”、“槃瓠”的一音之转而得名。

  何新先生及其所著《主神的起源》认为,伏即溥,伟大之意,羲与羲娥、羲和为同一名号,意指太阳神,伏羲又称太昊,太昊者光芒盛大之太阳也。在诸多关于伏羲之名的释义中别具一格。

  伏羲的名号与解释,自古及今,形形色色,各具深意各有魅力,我们还能从中发现一些什么呢?庞朴先生认为“混沌,在汉语中有各种音变,分别用以命名不同的事物,如馄饨、糊涂、囫囵、温敦、混蛋、葫芦等”。有趣的一种指向出现了:混沌有音变为葫芦,闻一多论定伏羲也有音变为葫芦,伏羲、葫芦,归于混沌,根据《山海经》对混沌神的描述:黄色球形,有时红若丹火,有翼无足能飞,漫无轮廓,那就是太阳神、太阳了!

  多么美妙啊,葫芦、混沌、伏羲、盘古、太阳!

  混沌是无。

  混沌是道。

  混沌是太初。

  混沌是无极。

  上古先人面对着太阳的混沌、混沌的太阳,在百思不解中得出的结论是:这是孕育一切、化生万物者,因为伏羲及伏羲时代对太阳的崇拜,类比伏羲织网罟、定嫁娶、画八卦的王业,伏羲就是时人、后人心目中、传说中的混沌、太阳了,万类万物由是而生者,当然是唯一的、无可争议的人文始祖了。

  太阳崇拜,辉煌的崇拜!

  正是在这辉煌的崇拜之下,伏羲如日中天成为普照大地的王,并由此开始了天地阴阳、八方来风、人与万类万物的思考,以涓滴细流成为华夏文化的初始流出。

  流出之地,源泉之地。

  辉煌的太阳下,花朵是最美丽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