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作品展示 >> 正文

《荒门》(22)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7月04日15:43 来源:中国作家网 徐刚

  转山的路上,还有病人与年迈体弱的老人。此时此刻,似乎爱哭爱闹的小孩也懂事了许多,顺从地紧跟在双亲之后,亲历艰难的转山之路。最辛苦的当属青壮年了,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他们的心里除了对神山的敬仰外,还有对老人和孩子的牵挂。他们要安排每日的路程、每日的饮食、每日的住宿。一路上的辛苦和操劳,使得他们日益消瘦,然而这时他们却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变得更加有信心、有耐心、有爱心。这也许就是转山所隐示的真谛吧,他们只是走得慢一些,那脚步却更加坚定从容。对老人而言,也许岁月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为此转山之路成了更加迫切的灵魂的朝圣之旅。

  转山成为一种信念之旅、精神之旅,成为一种以苦为乐的坚强者的活动。当人们返回到自己的驻牧地后,帮助他们看护牛羊、看守帐房的人又踏上了转山的路。人生能得几回转?

  “转山”者告诉我:自然万物都是生命,山川大地都是神圣不可冒犯的神灵,而人只是大自然怀抱中最为渺小脆弱的生命。人的存在是大自然的恩典,人只能敬畏自然、感恩自然,并在敬畏和感恩中善待自然万物。

  那些转山路上的叩长头者,转出了一身沧桑,发出心灵之光的那对眸子却愈加清澈明亮,谁能描述他们的心里有多么干净?

  青海省因青海湖而得名。

  雪山是神山,青海湖是神湖,青海高原上各族人民的心灵就跳跃在那山水之间。当人类行为对坏境的破坏愈演愈烈、举世滔滔皆言利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天人合一的思想在青藏高原仍然与雪山与青海湖与转山转湖者同在。

  传说中的青海湖神生肖属羊,2003年是藏历金羊年,60年一遇的重要年份,“转湖”之旅也就在这年初就早早地开始了。青海湖畔到处都是帐篷,数百公里的环湖路上朝圣者不绝于道。桑烟处处,经幡飘飘,摇着转经筒的人流涌向青海湖。人山人海而平和有序,摩肩接踵却笑脸相迎,经筒所转,神之所在……

  西汉末年,王莽曾在青海湖地区设立青海郡,以实现“四海一统”。

  唐玄宗封青海湖为“西海”,我们常说的五湖四海,青海湖占其一。此后,从元朝到大清雍正皇帝都曾派专使到这里祭祀,雍正并诏书天下封青海湖为“青海灵显大渎之尊神”,修亭立碑,建有西海庙。

  一年一度的祭海正式开始了。

  当第一缕曙光投射到青海湖,净身的人们已经来到湖边,捧一掬青海湖水,洗尽自己身上的和心里的尘埃;再把自己的马也牵到湖中沐浴,那马儿欣然,仿佛它也知道这圣湖之水是主人之所爱,因而也是它之所爱。

  阳光已经照射到青海湖上了,金色的光芒随着波涛闪闪烁烁时,人们燃起松枝,把青稞、谷子、麦粒撒在燃起的火光中,高唱祝福的颂歌,放飞“风马”,默默地祈祷水草肥美,来世幸福,一个期待已久的时刻来临了:欢笑、歌声灿烂着,涌向青海湖。

  湖边的圣坛上,放飞的“风马”彩色纷呈,飞翔、撒落,这些被称为“风马”的五色纸片上都有吉祥的凌空驰聘的宝马,风催马蹄,马借风势,天马行空,万马奔驰。千百年来,这“龙达”或者说“风马”和煨桑台的轻烟一起,飘荡在三江源荒野上,把祝祷和吉祥带到了天上地下、山崖水边,今生和来世的梦想就在这祈祷和祭拜声中延续。

  当活佛在众多喇嘛的簇拥下来到高高的祭坛,高声吟唱佛经,“祭海”走向高潮,人们把装有金银财宝、五谷杂粮的布袋投放到青海湖里,奉献给青海湖的水神,自己得到内心里的感恩——神湖接受你的赠礼了;把最美好的贵重的一切奉献之后,还有一种平静——从此一无所有,一无所有,也就是一身轻松,了无牵挂。

  轻烟散去,“风马”和经幡还在,“祭海”的人正从青海湖边收起帐篷,回到他们来时的旷野,放牧、拾牛粪、摇着转经筒,在雪山下和他们的牛羊结伴行走。

  再望一眼源区的神山、神湖,再望一眼那些江源牧人;走近他们的敬天惜地的虔敬,走近他们的友善和从容,我似乎懂得了一点什么,关于贫穷和富有,关于物质和心灵,关于鄙俗和高贵。假如可以引领我们走向真正高尚的那山那水那人,就这样烙印在心上并且随时发出某种指令就好了,人间会变得平和,世界会变得安详。可惜我们总是一时感动,然后渐行渐远。即便如此,曾经在三江源被感动,那也是一种美好和幸运!

  远古的真理有的已经飘逝,

  有的被当作了迷信。

  没有感激和敬畏之后,

  剩下的就是贪婪的黑洞,

  现实是了解过去的钥匙,

  也指出了未来的某种方向,

  人啊,你向何处去?

  石头如歌

  在三江源区,几乎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每一个湖泊,每一块石头,都是神话,几乎每一个历史人物或每一件历史事件都有关于它的传说或故事。

  从结古镇出发,溯巴塘河南行20公里,进入一条危崖耸峙的山谷,只见林木苍翠、溪水奔流,这就是勒巴沟,藏语意为美丽沟,当地人也称之为柏沟、贝纳沟,沟中有“大日如来佛雕像和他的庙宇”,俗称文成公主庙。

  庙堂北依高山,殿堂正上方的岩塑上刻有九尊佛像,即大日如来佛像,顶端刻有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哞。

  当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藩路过勒巴沟,为这里的自然风景倾倒,藏族人民的古道热肠更使文成公主有了关山远隔之后的亲切感。这些场景可以在庙中东西两墙的壁画上得到解释:山神自己动手为文成公主清道,用树枝编织彩门,鲜艳的花朵铺满了勒巴沟的山路。龙王率100仙女在山下载歌载舞相迎,僧侣百姓顶礼颂祝。文成公主为答谢神灵和藏族人民的情谊,率领工匠在勒巴沟雕刻佛像,保佑这一方山水,造像的大小、格局均由文成公主亲自制定。为昭示后人,文成公主以汉文撰文以记其盛,立于佛像右侧。藏文的发明者吞米桑布扎,则在佛像左侧专门为此写了“尕恰”——即寺院的说明之意。

  汉藏刻文因经年历久的风雨剥蚀,已经很难辨认了,但,岁月自有保持历史的大法:直指人心而不朽,文成公主便是一例。

  公元710年唐蕃第二次联姻,金城公主婚配藏王赤德祖赞,过勒巴沟时金城公主驻足不前感慨万端,命随从工匠和当地藏民一起建造庙宇,为法轮常转,也为纪念文成公主的功德,并赐名文成公主庙。

  勒巴沟是一条狭窄、细长的山沟,顺着山沟一直可以走到金沙江边。沟中清泉汩汩,溪流潺潺,两边山上的植被郁郁葱葱,植物的多样性也非常丰富。相对于山神开道、仙女相迎的美丽传说,以及文成公主庙等人文景观,让人同样流连忘返的是这里的自然风光。

  勒巴沟景色优美,对于当地藏族人民来说,勒巴沟是神圣的地方,山上的柏树枝只可在建造铜质佛像时用以铺垫底座外,整条山沟及其周围山上的一草一木都是神圣而不可侵犯。正是这种因受宗教影响而形成的原始的、传统的、朴素的、自觉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勒巴沟青春常驻。

  勒巴沟是藏传佛教岩刻、岩画的艺术宝库,是藏传佛教艺人匠心独运的结果。在整条溪水绕涧、满目葱翠的山沟里,从头至尾数公里长的地方,无论是山坡上,还是河沟里,也无论是路面上,还是水里边,只要是有石头的地方,不管是依山傍水的壁立石崖,还是横卧竖躺的独立顽石;也不管石头的体积大小,形状如何,是集中堆放或是零星散落的,上面全都用藏文刻着佛教的六字真言、经文或是佛像及佛教故事。刻有六字真言的嘛呢石与山花、青草、流水相伴相映,一步一步都是让人惊叹的巨石文化景观。这些铺天盖地的嘛呢石,到底有多少,恐怕谁也没有统计过,谁也数不清。在藏民看来,这些巨石是有灵魂的,石是神山之石,镌刻着的六字真言和嘛呢经文是心灵的痕迹,那痕迹或深或浅,深深浅浅都是用心刻画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