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南京作家推出长篇纪实文学《乡村医生》
来源:南京日报 | 王峰  2024年04月26日08:35

乡村医生是亿万农村居民的健康“守门人”。但在很长一段时间,他们的真实生活并不为人所熟知。南京作家吴月华从事基层医疗卫生管理工作26年,她结合自身工作和社会实践将目光聚焦这个平凡而伟大的群体,推出长篇纪实文学《乡村医生》,再现四代乡村医生的苦与乐。作品入选中国作家协会定点深入生活项目、南京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结合26年经历,为乡村医生塑像

在南京,有很多作家扎根基层。因为被文学照亮,他们一直心怀梦想、勤恳耕耘,构成世界“文学之都”多侧面中极具活力与真实的一面。

对吴月华来说,她长期在南京卫健系统工作,直到2016年的一次特殊契机,她才开始接触诗歌,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尽管作为一位作家起步很晚,但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吴月华就已取得骄人的成绩,先后出版诗歌集《沧海月明》、散文集《灯火阑珊》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她还参与创作了多首主题歌曲。就在不久前,大型舞台交响组歌《和平的祈愿》在南京公演,组歌歌词正是由著名军旅作家葛逊和吴月华二人联手创作而成。

“只有做基层的贴心人,才能赢得基层信任。只有对老百姓的感情更深,基层卫生工作才能干得更扎实,医疗卫生保障才能深入老百姓心坎。”吴月华告诉记者,对乡村医生这个特殊群体的关注,与其工作经历是分不开的。她从事基层医疗卫生管理工作长达26年,在此期间,做过5年护士,当过11年医务处助理员,还从事过医院图书病案统计管理、科研管理等工作。

因工作需要,吴月华经常深入基层一线,亲历了乡村医生治病救人的全过程:她看到乡村医生走家入户提供寻医问药、开展健康知识讲座、防病治病,解决家庭及邻里之间的心理矛盾;一面挂在墙上的锦旗,看似普普通通,但其背后却寄托着村民对乡村医生的信任与真情告白……“乡村医生支撑起我国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吴月华说,乡村医生一袭白衣始终不负国家与乡亲们的重托,除了表达她自己内心的崇敬之情,作为一个作家,她愿意用自己手中之笔让越来越多的人看见和了解这个群体。

呈现在记者眼前的长篇纪实文学《乡村医生》,讲述了四代乡村医生工作、生活、成长的经历,并塑造了邢三美、杨周华、夏九珍、高聪、孙绪峰等一个个典型乡村医生形象。

挖掘细节,以高淳等地乡村医生为原型

采访5000多名乡村医务人员和乡村医生;走访500多户农家;与40多位现任或曾任乡镇分管镇长和村主任等交谈……吴月华告诉记者,这部作品最后选择以南京市高淳区淳溪街道薛城镇卫生院、淳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杨家村卫生室、长乐村社区卫生服务站、阳江中心卫生院和徐州市丰县王沟镇单楼卫生院等作为创作背景,所选乡村医生代表包括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南京市高淳区长乐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原站长杨周华等。

不久前,在《乡村医生》首发式上,其原型人物孙绪峰、高聪、张治承等7位代表纷纷现身。他们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和感受,分享了他们在基层医疗卫生事业中的点点滴滴。其中,孙绪峰在核心期刊连发七年论文,他的第一篇论文《提高服药依从性规范管理高血压患者模式探索》刊发于国家核心期刊《中国循环杂志》增刊,还受邀到北京参会。而在此之前,孙绪峰连学术论文的基本格式都不懂。

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乡村医生究竟留下了怎样不平凡的印迹?吴月华的做法就是,将一个个有着不同名字的乡村医生置身于他们所处的现实环境中,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情等诸多细节再现于读者面前。

自古行医讲究要有仁爱之心,救死扶伤是每一个医务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对乡村医生而言,他们没有大医院强大而健全的医疗资源和条件,必须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因病施诊。用乡村医生杨周华的话说,就是“既要让村里的每一户农家的健康都有保障,又要让村民们治病少花钱、少跑道、少费心”。

为了降低经营成本,杨周华进的药以治疗发烧、感冒、胃肠炎、眼结膜炎、外伤等常见病为主,“有需要的时候,他就骑着自行车去医药公司根据用量进药,避免药品积存”。

大学生村医高聪被分到了淳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一个外乡人来说,他还要面临一定的语言关、生活关等难题。不难想象,高淳方言有些难懂,语言沟通困难,特别是跟老爷爷、老奶奶沟通,遇到的阻力更大。于是,高聪开始学习高淳方言,询问病情时也做到口语化,尽量不用医学术语,让村民听懂医生问他什么,这样才能清晰完整地了解村民病情与诉求。

再现时代烙印,制作光盘教村民学习健康知识

“乡村医生革命的激情、苦干的汗水、欣慰的笑容、酸楚的泪水,都随着时代洪流交织在一起。”《乡村医生》还清晰再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医疗卫生和国民健康保障事业发展的历史脉络。

吴月华告诉记者,作为我国农村医疗体系的基石,乡村医生最早诞生于二十世纪60年代,那时候,人们都称他们为“赤脚医生”。当时,他们人手一册《“赤脚医生”手册》,在长达30年的岁月里,为解决几亿人的医疗问题立下汗马功劳。该手册后来还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被英国、美国等国家,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翻译成5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

在新书中,吴月华刻画了当时一个农村接生员形象。这位出生于1930年的接生员就是邢三美,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通过一个月的急训,学习了内科、外科、妇产科及急救技术,就着手为大队里在家生产的孕妇接生。在几十年的时间里,邢三美从“三美姐”成为“三美姨”,又变成“三美奶奶”,亲昵的称呼体现了村民对她的无限信任与尊重。吴月华写道:“邢三美从事接生31年,每年平均接生四百多名婴儿,她的双手迎接了1.24万名婴儿来到世界。”

后来,随着人们的健康观念不断转变,到大学生村医高聪为村民看病时,大家已经建立了健康档案,高聪即据此开展村民健康状况调查,收集村民的健康状况、生活习惯、既往病史等资料。有的村民签约了家庭医生,高聪会为他们制定个性化指导计划。此外,高聪还制作了通俗易懂的相关健康教育知识光盘,定期在村卫生室、村委会、幼儿园播放,村民们看得津津有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相关社区卫生服务站还设置了中医特色诊疗科目,包括针灸、推拿、穴位敷贴等。

2021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正式施行,乡村医疗队伍迎来了新的发展。“属于他们的时代烙印,永远刻印在这片焕发着泥土香的广袤大地。”吴月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