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重绘城市时代:新景观、新媒介与新经验——文学馆·学术青年工作坊”研讨会举行 勘探历史与当下,青年学者如何重绘城市新景观
来源:文学报 | 郑周明  2024年04月14日09:41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诗人卞之琳写于1935年的《断章》,揭示了世间万物之间依存的哲学关系,更似预言一般描绘了现代都市铺展的别样时间与空间。在近日由中国现代文学馆、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主办的“重绘城市时代:新景观、新媒介与新经验——文学馆·学术青年工作坊”研讨会上,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从这首诗所表达的意蕴谈起,认为“在这首诗中,观看他人的人和被观看的人,本身就是景观、媒介,它触及了现代经验至关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由此,他认为,本次活动的主题极富问题意识,青年学者应以此开掘出维度更为丰富的学术空间,拓展学术研究的新视野。

面对现场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三十余位青年学者,李敬泽分享了一则“电力塔与麦子”的故事,一个科研团队误以为电力与茂盛的麦子之间存在关联并准备开始研究,却意外被当地农民告知这只是因为群鸟喜欢栖息于电力塔,下方的麦子获得了更多肥料而导致。看似玩笑的故事背后,是李敬泽希望青年学者在学术研究过程中,既要着眼于新事物、新现象,关注其多元性和复杂性,也需要注意追溯其历史和文脉的纵深,更需要有一点自我警惕,“不论文学创作还是文学研究,都不能忽略事物发展的底层逻辑,不能本末倒置,忽视了麦子茂盛背后真正的原因。”

从新景观、新媒介与新经验三个视角出发,青年学者们分享了颇多新颖的研究主题,他们漫游在不同城市空间,打开表面喧嚣的都市日常,寻找贯穿历史、影响时代的各个文化主题,展开它们丰富的内涵意义。从文学到摄影,从经典文本到较新的金宇澄《繁花》、张楚《云落图》等小说作品,城市新的图景和叙事原点被逐一点亮打捞。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副教授林云柯介绍了城市文学里的“热力学”影像,新颖的角度引发与会者的关注,他以热力学定律来解读城市摄影与文学,从巴尔扎克、菲兹杰拉德笔下的城市生活到当代都市,都可以用热力学进行概括分析,特别是以表达事物混乱值的“熵增定律”,用以解读文本能带来一种整体性视角的历史把握。

北京与上海两座城市为人文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新经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白惠元以北京、横店、台北三地的故宫形象为例,展开了跨城视阈的研究,在他看来,故宫作为中华民族的“超级大IP”,已经衍生出地理故宫、战时故宫、影像故宫、文学故宫、动漫故宫、游戏故宫、虚拟故宫等诸多“故宫+”概念,深度折射出中国人对它的想象方式。从文学角度而言,如作家宁肯在散文集《北京:城与年》中讲述故宫为市民提供了对历史的巨大想象空间;作家周晓枫谈起故宫认为它为城市性格注入了“懒散而处变不惊”的特质,影响着城市的私人记忆与公共记忆。而横店故宫的出现则是“一种复制性中介,它具有主题公园的旅游经济价值;另外,基于这种复制性中介所生产的大量明清宫廷影视剧,则通向媒介时代的‘仿真’”。这种仿真甚至超过了真实的魅力,以至于海外旅行团会专门前往横店故宫参观打卡。这些现象背后,白惠元指出,“故宫学”兴起的真正历史坐标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逐步发展为经济事实的“中国崛起”,构成了绵延不绝的民族主义媒介景观。

从故宫转向北京另一处区域中关村,那里同样有着丰富的历史动态变化。作家徐则臣曾说“中关村是一个非常恰当的中国社会的标本,是一个袖珍的中国”。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姜肖正是以“中关村”叙事为主题展开研究,从早期诗歌里招牌林立、美式快餐崛起的中关村形象,到电影《中国合伙人》里合作共赢的形象,中关村的形象逐渐变得清晰,从城市走向国家乃至国际,折射了时代的锐意求新与重塑价值。

从北至南,上海这座现代都市的细节又提供了哪些新经验?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朱婧以作家张怡微的小说为中心展开了工人群体与这座城市千丝万缕关联的讨论。作家骆以军曾形容张怡微这类题材作品“像在更小的玻璃瓶里用小镊子作极繁复大帆船模型”。朱婧认为,在工人这个群体的生活日常细节里,“张怡微的时间刻度是极精微的,小说的叙事时间更多跟随心理时间的需求安排,富于弹性,而精微的心理刻画又使这些表达具有强大的引力。”长篇小说《你所不知道的夜晚》的开篇用整整一个章节写工人新村的由来和“茉莉”父母沪上立足的奋斗前史;短篇小说《春丽的夏》里写出了争夺晾衣杆的智慧;中篇小说《试验》里的女主角如何细致安排着一餐饭;而长篇《细民盛宴》更像总结一般描绘出了张怡微提炼的群体特征,并确立了自己写作上的微细小美学。

由现代进入历史,复旦大学中文系副研究员战玉冰看到在作家马伯庸的历史小说中,景观与媒介都集中于同一件东西,地图。从《风起陇西》《三国机密》到《长安十二时辰》《两京十五日》,让城市化作戏剧舞台的重要道具正是大大小小的地图,“地图勾画之处,就是叙述穿越之处”,这也是读者或观众在进入这些文本与影视剧时,对遥远历史城市空间有真实感受的原因。在西方类型文学的叙事框架之下,填充和把握这些细节性历史知识的有效手段之一,即在于一种‘地图学’式的认知与想象方式。”

此外,在以“城市景观与文学地图”“跨媒介与城市文学研究”“城市文学研究前沿问题”为主题的三场研讨会,以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进校园”活动中,青年学者们展开了更多丰富的话题讨论。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齐红、院长吴俊、副院长汪云霞,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王军、副馆长李宏伟等人出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