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王跃文作客武汉书展:作家应当自觉趋光,并不遗余力传递光
来源:极目新闻 | 李庆 靳成娇  2024年04月12日08:06

“人类趋光走向文明,作家当有更强的趋光自觉。”4月10日,第二届武汉书展举办“小说里的世相人心”主题讲座,作家王跃文作客武汉中心书城,与读者分享自己35年的文学创作之路及感想。

“人心和天理”是长盛不衰的“秘密武器”

中国当代文坛中,王跃文的名字大家并不陌生,他从1989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到如今,已经有很多畅销并且长销的代表作,这其中,大家最为熟知的,就是《家山》。

今年是王跃文从事文学创作35周年,王跃文在读者中一直有很强的号召力,他的作品为什么长盛不衰?是什么赋予他笔下的人物以永恒的魅力?如何通过文学,在诚实地洞察这个世界的同时,为我们的生活去蔽明善,在人心深处点亮理想主义的光芒?

在“小说里的世相人心”主题讲座上,王跃文为读者朋友们分享了“小说里的世相人心”。

1989年,王跃文的一篇的散文《书房小记》在《湖南日报》发表,由此开启了他的文学创作之旅。35年间,王跃文笔耕不辍,发表大量的文学作品,至今有很多“既是畅销书,也是长销书”。

作品为什么长盛不衰的秘诀是什么?王跃文说,中国古人有两句话,人同此心,天同此理。

“心,或者说人心,关乎情感;理,或者说天理,关乎价值。”在他看来,文学所遵循的基本命题,也是人类文化史、文明史的基本命题,用中国传统概念来说,无非都是围绕“人心”和“天理”进行的。人心,就是人的情感和愿望;天理,就是人世间和宇宙间的规律。

他认为,一切文学创作都是文化书写和文明书写,文学史上流传下来的一切文学作品都是文化积累和文明积累,就文学而言,作家会把好的作品留下来,“所以作家应当自觉趋光,并不遗余力地传递光,通过文学镜像传递文明之光。”

在虚实之间把握程度和技巧,是作家的文学主张和能力

在当天的主题讲座中,王跃文以作品《漫水》《家山》为例,讲述了在创作过程中,从烟火日常里萃取雅正中和的中华文明精髓的感受。

他分享少年时期想提笔写故乡,却相对隔膜,“四十岁以后,记忆中乡村的人与事朝我扑面而来”。

在创作后,他似乎渐渐明了自己写作兴趣变化的根源:熟悉的乡村,也许正在教他重新认识生活。“所以,作家创作作品时,作品也在重塑作家。”

在他看来,小说中人物是乡村文明的传承者和守护者,他们身上体现了他的乡村理想和审美追求,“充满灵性的山水风物,含蓄敦厚的情感方式,质朴纯真的人情人性,重义轻利的乡村伦理等等,都闪耀着中华优秀文明之光”。

通过阅读他的小说,读者们看到中国乡村如何从历史中进步而来,先人前辈如何从过往向现代而行,从他们的经历与人生中,深感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韧性与包容。

王跃文说,文学必须真实地反映生活,又必须对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作出思考和回答,“作家在虚实之间的把握程度和技巧,便是作家的文学主张和文学能力”。

他呼吁读者不要仅仅狭隘地从思想主旨方面来诠释文学作品,“文学欣赏是全过程综合审美,很多时候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