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孟繁华花城开讲:文学要处理的问题是不变的,那就是人的内宇宙
来源:羊城派 | 孙磊  2024年04月11日08:15

近日,“花城文学课”第4讲邀请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孟繁华来到花城文学院,开展题为“文学史视野下的当下文学”的讲座。讲座由暨南大学教授、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申霞艳主持。

孟繁华教授从乡土文学角度切入,以开阔的文学史视野梳理和讨论了当代文学的变迁与发展。他指出,现代乡土文学起初是描摹乡村社会的原生状态;1942年以后,以反映阶级斗争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作品成为主流,乡土文学开始转变为农村题材。

“从1942年开始,中国文学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叫做‘行动的文学’;十七年的文学可以称为建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文学。”孟繁华教授表示,中国文学和社会历史发展构成了同构关系,这是文学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种表达,当下文学在经典化和历史化的过程中,因此以文学历史的和发展来评价当下文学作品,是一种可靠的方法。

谈及改革开放以后的乡土文学,孟繁华教授认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农村题材重新转变为新乡土文学。以古华《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路遥《人生》、周大新《湖光山色》等作品为代表的“新乡土叙事”,成功地塑造了一批经典文学形象,深刻反映了变革时期的世道人心与人性。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吃瓜时代的儿女们》《我不是潘金莲》、莫言《生死疲劳》《蛙》《晚熟的人》等作品,也是优秀的新乡土文学代表作。

围绕当下的乡土文学创作,孟繁华教授指出,很多主题创作出现了概念化突出、题材雷同、人物丰富性不够等问题,因此很少出现能超越以往乡村文学作品的经典文学形象。

“无论写乡村、城镇还是大都市,文学要处理的问题是不变的,那就是人的内宇宙,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人的心理,是世道人心。”因此,作家的任务是要重新回到生活、深入生活。“乡土文学是不断变化、不断流动的概念”,只有处理了农村的精神归属的作品,才是真正意义上好的乡土文学。

在讲座的最后,孟繁华教授还对当下的文学批评提出了期许:“文学研究就是填补空白,发现边缘,重估主流,纠正通说。”

“做当代文学批评一定要放在文学史的视野下。”申霞艳教授补充称,建构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学发展的大脉络,有助于我们真正进入中国当代文学现场,从而为理解当代文学发生与发展、评价当代文学作品提供新的视角。

图|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