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周先慎文集》出版暨周先慎教授教学科研成就座谈会举行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姚伊嘉 阚萧阳 尤林杞 习丽杰  2024年04月07日16:37

3月17日,《周先慎文集》出版暨周先慎教授教学科研成就座谈会在北京大学李兆基人文学苑举行,会议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国家图书馆出版社联合举办。周先慎先生夫人钟必琴、女儿周阅、国家图书馆与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主要负责人及周先慎先生门下弟子等数十人出席此次活动。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语言大学、国家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人民文学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韩国岭南大学与韩国仁川大学等国家机关、出版机构及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出席座谈会。

会议现场

周先慎先生(1935年12月5日-2018年4月20日),四川省成都崇州市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59年从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即任教于北京大学,在未名湖畔度过了近一个甲子的人生,曾先后应邀在德国洪堡大学、泰国朱拉隆功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韩国外国语大学、香港树仁学院等校讲学。周先慎先生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宋元明清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其学术视野广泛涉及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各个方面,尤以中国古典小说和古典戏曲,以及宋代诗歌和苏轼研究等用力较多。周先慎先生的古典文学研究以微观为主,又能与宏观审视相结合;长于鉴赏,又能融合考证、评论;论析精细,学风严谨,论著以深入独到的艺术分析见长,文笔简洁细腻,体现出敏锐的艺术感受力与冷静的理性思考相结合的特点,在学术界受到好评。

《周先慎文集》十卷,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21年出版

《周先慎文集》十卷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于2021年底出版,包括《古典小说鉴赏》《古典小说的思想与艺术》《明清小说研究》《明清小说导读》《古典戏曲研究》《细说聊斋》《中国文学十五讲》《古典诗文研究》《宋元明清文学作品精选详注》《散文随笔·演讲录》等,是周先慎一生治学主要成果的汇总整理,得到学界广泛关注。

赠书仪式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研究馆员霍瑞娟代表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向北京大学中文系赠送《周先慎文集》,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杜晓勤向霍瑞娟颁授赠书证书。在致辞中,杜晓勤回忆了周先慎先生晚年的研究规划,谈到他待人温文尔雅,治学勤勉踏实的风范;认为周先慎先生从具体文本出发研究明清小说、古代文学,相关论著已成为小说研究界的里程碑,部分文章亦被选入基础教育课本,影响甚广;也为中文学科的发展作出垂范。他表示此次出版的十卷本文集是周先生对生命和学术热忱的最佳印证,周先生的人格魅力、学术成就与生命温度值得后来者追思和继承。霍瑞娟在致辞中对推动和参与《周先慎文集》编辑出版的各位专家学者致以感谢,并回顾了国家图书馆与北京大学中文系之间的合作,认为《周先慎文集》的编辑出版,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切实举措。她谈到,十卷《周先慎文集》全面展示了周先生“勾稽史实,考索源流,回归文本,抉发精义”的学术风范,《文集》的出版将嘉惠学林,进一步充实我国古代文学研究成果,为了解和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重要资料。

座谈会上,与会者深切追忆了周先慎先生在生活、教学中的点点滴滴,探讨并省思他的治学之法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产生的深远影响。新书发布、嘉宾致辞和圆桌会议环节分别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程苏东、国家图书出版社副总编辑廖生训、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潘建国主持。

座谈会现场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葛晓音认为,周先慎先生的学术研究有着独具特色的学术路径和细致、严谨的学术个性,其最重要的特色是在大量细读作品的基础上,深入联系作家的生平思想、广阔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社会生活知识,形成了对文学史整体的观照。同时周先生广博深厚的学养和艺术感悟力、他通过细读作品而积累的敏锐细腻的文学感悟以及准确精辟地剖析作品的能力,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尤为难能可贵。此外,葛晓音回忆起上世纪九十年代与周先生合编的《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是中文系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料,一直未能得到修订,此次十卷本《周先慎文集》将之收录在内,周先生泉下有知,应会感到欣慰。

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夏晓虹看来,周先慎先生为人于“真”“善”两方面皆可称楷模,而无论是一生钟爱的文学研究,还是晚年所喜爱的摄影,都体现了周先慎先生对美的不懈追求。夏晓红曾听周先生讲授古代文学史和《聊斋志异》专题等课程,印象最深的是周先生讲《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的艺术特色,展示出古典小说艺术的精粹之处。此外她强调,周先慎先生最擅长在文学作品中发现艺术之美。周先生曾表达过,文学鉴赏其实也需要调动所有知识储备,并强调文学研究本身是一个审美活动,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将文学作品之中的美揭示出来。

与夏晓红同为七七级同学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鸣追忆了周先慎先生与同学们亲切交流、周老师带有四川口音的普通话、已故系友梁左和周老师的趣事以及《文学七七级的北大岁月》一书曾请周老师撰文和赐名等往事。张鸣回忆说,周先生上课从不照本宣科,而是将学术研究作为教学的基础,传授的是自己潜心研究的心得,并且是为了教学而科研。因此他的课堂有很高的学术内涵,许多新观点、新材料和分析小说艺术的方法,能给学生很多启发。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从《筒子楼的故事》和《鲤鱼洲纪事》两本书谈起,回顾了与周先慎先生的交往,并高度评价了周先慎先生以赏析为志趣的小说研究方法,认为这对以考据、理论为主的传统文学教育起到了良好补充作用。陈平原强调,某种意义上说,大学学院的框架、教学方法以及发表途径,会使我们只往一个方向走。对于文学作品最基本的审美判断,应该是文学系学院派的学生们不可或缺的能力。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傅刚回忆了周先慎先生给予年轻学子和学者真诚而自然的关怀。特别提到除了理论体系建构之外,一个作品到底好在哪里,是古代文学研究要特别注重的内容;而周先生多年来对于学术研究与文学鉴赏相结合的道路的探索和研究,已经成为古代文学专业的宝贵遗产,希望能够得到继承和发扬。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志熙谈到,周先生的研究结合大学教学,也面向古代文学的社会传播,在文学史的整体把握之下,展开对大量古代文学经典作家与作品、尤其是古代小说经典的精到细致和多元化的艺术鉴赏,形成了鲜明的学术风格,是当代有代表性的古代文学鉴赏大家。他在其教学与研究中始终坚持以作家作品的艺术为重点的研究方式,为今天学界所罕见。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刘勇强着重谈了以周先慎先生为代表的鉴赏派的研究特点。鉴赏派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兴起,其突出特点首先是以文本为中心,体现对于文学的回归;鉴赏派的兴起也反映了艺术的觉醒,摒弃了之前机械教条主义或是庸俗的价值观,而对作家思想和作品多方面的艺术特质予以前所未有的关注;同时,深入的鉴赏依赖于对文学史的全面把握,反过来也会深化文学史的评判和理论阐发。

座谈会上,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段江丽,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主任白雪华,韩国国立仁川大学中国学术院、中国·华侨文化研究所教授朴桂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经典普及编辑室主任于浩,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王冉冉,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教授詹颂,中国社科院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井玉贵,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教授成敏,北京交通大学思想文化中心副教授鲁竹,韩国岭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化系教授朴明真等作为学生代表也纷纷发言,追忆了求学、生活和工作中,周先慎先生的言传身教。大家表示,周先慎先生不仅是自己学术的导师,更是思想、精神方面的导师;他严谨的学风、勤勉的工作态度和高尚的人品令人尊重。十卷本文集凝结了周先慎先生一生的智慧和心血,也将不断激励后学,为传承和守护学术传统贡献力量。

“父亲是1959年到北大中文系工作,从那以后他的人生就凝聚在了燕园,凝聚在了未名湖……邂逅北大、融入北大、成为北大。”周先慎先生的女儿、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周阅向会议主办方和国家图书馆表示感谢。周阅表示,“君子先慎乎德”,这句《大学》中的话语不仅是父亲名字的出处,更成为自己与家人所坚守的为人准则。

钟必琴致辞

北京语言大学副教授、周先慎先生的夫人钟必琴女士一直无私支持周先慎先生的学术工作,为《周先慎文集》的整理和问世花费了巨大心血。钟必琴女士在会议最后向主办方和参与者表示由衷感谢。她以真挚平实的话语回忆周先慎先生的一生,表达了对先生最深的思念,认为无论是他所热爱的北大中文系,还是深深牵念的学生弟子、奉献终生的中国古典文学,周先慎先生都做到了无愧无悔,他“努力了,也尽力了”。

摄影:黄润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