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比钢枪还要硬的意志——陶纯长篇小说《仪仗兵》研讨会”在京举行
来源: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   2024年03月25日15:45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现场

3月20日上午,由中国作协军事文学委员会、北京出版集团、山东出版集团联合主办,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承办的“比钢枪还要硬的意志——陶纯长篇小说《仪仗兵》研讨会”在北京出版集团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北京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吴文学,山东省委宣传部出版管理处处长翟晨灼出席会议并致辞。贺绍俊,白烨,汪守德,梁鸿鹰,柳建伟,刘琼,李林荣,李朝全,李云雷,饶翔,徐刚,岳雯,丛治辰,刘诗宇等专家出席会议并发言。本次会议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主持,山东文艺出版社社长徐迪南出席会议并发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胡晓舟作会议总结。

《仪仗兵》是作家陶纯深入三军仪仗队,扎根营盘数月后的热血力作,详细记述了主人公“破茧成蝶”的全过程。作家陶纯深入仪仗队的生活,从其选拔流程、日常训练,到日常生活、饮食起居,均了然于胸。作品对仪仗兵生活的描写细密扎实,情感真挚热烈,深切书写了仪仗兵的成长历程和精神品格,以及这一兵种身上高昂着的国家尊严和时代精神。

施战军在致辞中表示,《仪仗兵》是一部选题特别、内容丰富、结构难度大且极具冲击力的小说。“这部作品充分显示出陶纯是一位经验充足、体验深刻、表达自如的作家。作品融入了作家深刻的生命体验,充满了精神、情感和理解的力量,体现出新时代军人的精气神。《仪仗兵》不是一部围绕主题编织注释性情节的小说,从意志到信仰的心路历程,被作家书写得充满质感、弹性十足,社会幅面宽阔,内里有深邃而通透的洞天。”

吴文学在致辞中表示,《仪仗兵》一书是北京出版集团与山东出版集团携手,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以文学形式记录强军兴军伟大进程,以小说艺术表现当代军人精神面貌的有力实践。北京出版集团将继续发掘好题材,凝聚好作家,出版好作品,打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精品佳作。

翟晨灼在致辞中表示,作者以浪漫激昂的笔法书写了仪仗兵的成长历程和精神品格。作品打破了虚构与非虚构之间的界限,运用极具感染力的第一手采访素材,通过讲述英雄仪仗兵李振杰淬炼成钢的过程,演绎了忠于使命、砥砺奋进的感人故事,诠释了献身仪仗事业、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和高尚情怀。

《仪仗兵》揭开了三军仪仗队的神秘面纱

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贺绍俊认为,《仪仗兵》是九十年代以来“农家军歌”题材的延续、拓展和超越,是一次很有难度的写作。“陶纯的《一座营盘》就是在农家军歌题材表现方面非常突出的作品,《仪仗兵》在这个基础上,又塑造了新的农家军人的普遍形象,并以群体的方式呈现,他们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集体主义精神。同时,《仪仗兵》十分巧妙地设置了‘争是一种精神,让是一种胸怀’这样一个主题,在类似题材的小说创作上进行了一次很重要的尝试。”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白烨表示,作为一部长篇小说,《仪仗兵》的题材和内容对作家是极大的挑战,“第一,《仪仗兵》揭开了三军仪仗队的神秘面纱,第二,通过李振杰这个形象,以及李振杰与战友们的训练,写出了仪仗兵所特有的战友情怀和标兵精神。第三,这部小说的一大特殊意义就是励志的作用,李振杰草根逆袭的经历足以激励年轻人砥砺前行。”

原总政艺术局局长汪守德认为,作家陶纯有扎实的深入生活的过程,在仪仗大队两个多月的生活经验为这本书的写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其次,《仪仗兵》的题材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在谋篇布局和叙事转换方面又灵活自如、简洁明快、一气呵成,对仪仗兵的生活描写十分精准、真实,同时具有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

《文艺报》原总编辑梁鸿鹰谈到,《仪仗兵》作为一部出色的军旅文学作品,揭开了仪仗兵的神秘面纱,将特殊兵种的传奇性还原为平凡性,更写出了部队生活的不平凡。作品具有浓郁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气质,将官兵追求卓越、珍视荣誉与维护国家利益的品格通过圆满完成国内外一系列重大任务的点点滴滴表现出来,以生动曲折的故事塑造了三代仪仗兵敢于担当、敢于胜利的感人形象。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会长、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柳建伟表示,《仪仗兵》是一部共和国仪仗部队七十余年历史的雄奇史诗,也是陶纯基于自己的独立思考,创作出的厚重大气、风格独特的长篇小说。“2024年正值新中国成立75周年,《仪仗兵》的出版,让这个承担着国家门面、军队名片重任,获得过无数荣誉称号、荣立过集体一等功的英雄部队,从此有了全景式、多方位的文学表达文本。”

塑造仪仗兵的英雄群像,写出仪仗兵的精神、气质与灵魂

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对这部作品的出版感到很惊喜, “《仪仗兵》是中国作协重点扶持作品,这部小说不仅题材新颖,别开生面,而且成功地写出了青年军人的成长以及仪仗兵军队里精神血脉的传承,更重要的是写出了军队的优良作风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堪称军队灵魂与旗帜的精神品质”。李朝全希望陶纯能够愈战愈勇,在小说及其他题材创作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

《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认为,相较于其他的军旅文学作品,《仪仗兵》的突破点在于它写出了新时代中国军人的形象和军营的特点。“小说用集中的笔墨深入到仪仗队的内部,揭开仪仗兵这个特殊军种的神秘面纱,以多层次的方式书写部队的人物以及他们的日常生活,细节把握非常准确,很有感染力。”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李林荣也谈到,《仪仗兵》是当下军旅小说创作中富有题材新意的一部作品。“作品着力反映的是仪仗兵这一小而精的特殊兵种日常训练和履职尽责的实情,呈现了以往长篇小说里从没正面表现过的三军仪仗队的人物群像,通过聚焦这些人物同中有异的成长历程,揭示了仪仗大队的历史来路和世代传承,以及新时代的新气象。这使得全书读来别具新意,有很强的思想冲击力。”

阅读作品,《小说选刊》副主编李云雷感到《仪仗兵》将个人奋斗和英雄群体结合起来,将典型人物与生活细节结合起来,将当前时代与历史回溯结合起来,填补了我国军旅题材小说在仪仗兵生活领域的空白。

《光明日报》高级编辑饶翔表示,作家陶纯抓到了一个特殊的题材,将仪仗兵光鲜亮丽的背后所不为人知的、一代代人的长期艰苦训练和默默付出呈现给广大读者,用现实主义笔法塑造人物,带给我们一种来自真实的力量。

将小爱融进大爱,将个人融入国家

这部小说的魅力在哪里?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徐刚表示在于它能够让我们看到军队里面非常特殊的一个群体,看到这个群体、这支队伍光鲜亮丽的身影背后的故事。“陶纯深入生活,深入三军仪仗队,了解到那些不为人知的隐秘细节,使得小说在细节处呈现出扎实可信的现实感,比一般靠想象建构起来的小说更有意义,更有生命力。”

《文艺报》副总编辑在岳雯看来,作家陶纯替人们深入到日常生活视线之外的地方。“《仪仗兵》是一部细节之书,摒弃情节化、戏剧化的道路,靠着细密的细节堆叠起来,交织成一个细节之网。写到仪仗兵的钢铁意志时,作者也没有聚焦在光辉的一面,而是也写到他们的失败,这使得小说本身变得非常有意味。”

北大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认为,《仪仗兵》除了题材稀缺珍贵,在艺术方面也有着可圈可点的匠心。“《仪仗兵》以跌宕起伏的情节构成一部成长小说,易于让青年读者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小说也吸收了大量武侠小说的元素,以此制造叙述的快感。中国作协创研部副研究员刘诗宇表示,小说通过仪仗兵这一特殊群体的故事,将“站”和“走”这两种每个人都会的“小事”审美化也哲学化了。徐迪南对作家陶纯创作出又一部长篇小说力作表示衷心祝贺。“小说带领读者走进仪仗兵重塑自我的生命历程,走进三军仪仗队厚重的历史,借此感受这支威武之师的仪仗魂。希望这部优秀的作品走向更多的读者,并赢得更多它应得的荣耀。”

陶纯对主办方和各位专家在写作技法及创作理论上的指导和建议表示了由衷感谢。“写作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怎样把真实的素材小说化。在写作中,这个题材难免会受到诸多限制,但找准发力点就可以自由发挥,而一个作家要善于在限制中发挥自己的才能。愿意以这次研讨会为起点,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我有这样的信心和决心。”

活动最后,胡晓舟作会议总结,感谢专家们的精彩见解,“作者以丰富的写作经验、认真严谨的创作态度,采取将非虚构与虚构相结合的叙述策略,使得《仪仗兵》具有很强的叙述张力,细节丰富,精妙传神。希望作品能够以更广泛的方式进行传播,也希望军旅题材作品在未来有更进一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