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和谐共生美丽新家园 ——达真长篇小说《家园》研讨会在京举办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尹超  2024年03月25日15:23

1

3月23日上午,长篇小说《家园》作品研讨会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

3月23日上午,长篇小说《家园》作品研讨会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研讨会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指导,四川省作家协会、《民族文学》杂志社、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中共甘孜州委宣传部联合主办,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天地出版社、西藏人民出版社承办。来自文艺界、传媒界、出版界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就《家园》的文学价值、丰富内涵、时代意义展开深入探讨。会议由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副会长、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主任赵晏彪主持。

早在“康巴三部曲”构思阶段,作者达真就意识到了民族文化发展中“交融”的必然性与重要性,在《家园》中将民族文化交融这一立意铺陈完整。作品深挖了人性的坚韧、善良和伟大,还包含了当下民族团结、生态文明建设的宏大篇章,突出展示了中华文化突出的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表达了“融合”是人类不同文明共同发展的大势所趋。正如《萨迦格言》所言:“大海要成为水的宝库,必须汇集所有的江河。”这也正是书名“家园”的深意所在。

会议现场

会议现场

用文学书写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孟华在致辞中表示,长期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艺和出版工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出版导向、价值取向,以精品出版为中心,以转型升级为突破,推出了一批体现中国精神、彰显时代价值、凸显四川特色的重点图书。四川历史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进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书写历史、传承文化、展现风华,是四川出版的共同期盼和光荣使命。天地出版社、西藏人民出版社共同推出的作家达真新作《家园》,是试图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背景中萃取题材,从一个小的切口展现民族团结生态文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展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经典故事。

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何瑞在致辞中谈到,长篇小说《家园》研讨会,不仅是对藏地小说创作的一次展示,更是对汉藏文化传承发扬和融合发展的一次深刻探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关注藏文化,用他们的笔触描绘藏地风土人情、历史变迁,这些作品不仅让读者领略到藏文化的独特魅力,更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文化传承和发扬注入了新的活力。长篇小说《家园》正是这一创作潮流中新开的花朵。作品深入挖掘藏文化的内核,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生,铺陈着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和启示,内含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记忆和精神家园。《家园》的出版,是一次文化援藏的具体实践。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表示,达真的《家园》是少数民族文学界献给中国文学精彩的礼物,厚重、精彩、光华,是一部具有广阔视野的人类情怀,以中国为核心来表述的文学作品。作品集中反映汉藏民族的友谊、历史交往,交流交往交融的过程和光辉灿烂的未来。少数民族文学界自改革开放以来,每一个重要的文学关节点,藏族文学都不缺席,在伤痕文学的时候,在寻根文学的时候,还有前几年魔幻现实主义的时代,都有不凡的表现。

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说,《家园》是一部令人眼前一亮的好书,具体而言,这部作品立意高远,把作品放到了社会重大变迁当中去诠释爱情、诠释民族关系、诠释人与自然的关系,很好地把人的真善美通过曲扎和斯郎措这两个核心人物展现出来。其次,作品很好地讲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不可或缺的融通关系。另外,这部作品语言生动、文学性强,把康巴地区藏文化的传说、俗语、宗教、风情风俗打通了。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郭义强表示,《家园》这部作品由四川和西藏共同来推出,跟作品的主题、跟作家达真非常贴合。这部作品文质兼美,小说选题独特,基调鲜明,写法独特,既讲历史又讲现实,构成一幅非常动人的汉藏共同生活的故事画卷。是一部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优秀作品。

国家民委原副主任吴仕民表示,达真将人物和故事放到近七十来年社会大背景中去塑造和铺陈,很深刻地阐述了民族之间的交往、融合这个宏大的主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代中国民族工作的主线,从这点上来说,《家园》这部作品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现实价值。达真很好地透视了文化的作用,他从历史和现代的高度去思考文化融合对各民族之间交流交融所具有的特别意义,作品有着浓浓的民族文化的气息。

宏大与包容的气象之作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原会长白烨认为,达真的写作很有“气象”,这个气象超出他的想象。这部作品很雄浑,很有文化底蕴,达真看取生活的视野包括他在艺术上的表现,气象很大。某种意义上讲,他将民族的、中国的、世界的三种视角交织在一起创作。作品《家园》有很细节的描写,也有很飘逸的想象,还有一些耐人寻味的象征,重要的是有着非常浓厚的无处不在的文化气息和文化底蕴,使作品显得很厚重。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杨平表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去包容精深博大的各种意义,具有无限的阐释的空间,《家园》就属于这样一部作品。这部小说非常独特,是藏地小说的代表性作品。作品除文学成就很高之外,还具有深刻的主题意义,为我们倡导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历史实践的典型案例。“家园”还包含所有生活在地球上的各族人民共同的归属这一内涵。这个命题很宏大,作品《家园》能用具体的生活来阐释这样的主题,而不是用直白的或者宣告的方式,难能可贵。

《民族文学》主编石一宁在会上强调,长篇小说《家园》是一部题材重大、内容厚重的作品,它的发表和出版是当下中国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的收获。《家园》的内涵很丰富,有多种显性意义和潜在意义,为读者的理解提供了多个面向。这部小说在叙事上是逆时序和顺时序交替运用、出入自由、穿插自然的,显得非常得心应手、娴熟老道,有一种雍容大气的风格。

中国作家协会小说委员会副主任胡平谈到,达真的“康巴三部曲”写了有二十多年,其作品有一种史诗性著作的气概。《家园》在民族团结意义上是很显著的,特别从水文化的角度强调长江黄河的意象,源头在青藏高原,跨越了五种地貌,又经历了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最后进入海洋文明。作品用这么一个大的循环来布局,很有意义、很有价值,胸怀很大。同时,作品中对精神信仰的讴歌、对藏文化的书写,也很成功。

《中国作家》主编程绍武认为,这是一部非常有历史纵深感的长篇小说,它是在真实的历史进程中展开叙述的,线索非常清楚。书名叫《家园》,故事蕴含了生存家园、文化家园、精神家园的含义。同时,作品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主题——对女性的赞美,对女性的讴歌,包含女性的接纳、包容、引领、升华以及她们的勇敢、坚韧和忠贞,是一部对伟大女性的歌颂之书。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莉表示,小说《家园》是文化的家园,也是爱的家园,是《康定情歌》的当代变奏。这部作品对爱的理解有一种升华——爱是信仰,爱同时也是修行。正是因为有了爱,两个民族乃至所有人之间才有了情感连接,所以这部作品读起来很有感染力。达真作为藏族作家,他的内在视角有充分的说服力,作为读者,跟着达真的视角可以发现一个新的我们不了解的世界;同时,达真也有一个外在的视角,带领读者看到了更宽广的世界,也就是人类共有的家园。

《小说选刊》主编徐坤谈到,这是一部主题宏大、气势恢弘的大书,是一部汉藏交融、生态文明与文化创生相交融,具有史诗气象和品格的作品。达真用他的“康巴三部曲”,将近一个世纪的跨度完成了一部藏文化的《百年孤独》之作,他在文学史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中华读书报》原总编辑王玮评价到,《家园》这部小说很有特点,在文学意义和思想史意义上都有所成就。在文学意义上是写情感,通过两个比较精彩的爱情故事,把汉地和藏地构架在一起,构思宏大,但是又很紧密,写得很细致,有大气象。在思想史意义上是写苦难,这也是永恒的主题。在写苦难中,表现出了人类面对苦难的那种挣扎和坚韧不屈。而磨难结束之后,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宠辱不惊、那种淡然、那种宁静、沉静,是一种精神的力量。

《民族文学》副主编陈亚军表示,小说《家园》的命名内含了三层意象,即地理上的家园、血脉关系的家园和精神文化的家园。在小说中,我们通过政治语言系统和文学语言系统的价值取向和文学审美,能够更清晰地看出它们之间的联系支撑和说明的关系,这使得家园的内涵更为宽广,意象也更为丰盈。小说有一百多处提到家乡的草原,尤其在小说结尾处写到主人公驾驶着越野车向草原的深处驶去,这是对地理家园更深意义的强调,带给人更深的思考。

《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评价到,《家园》是一个特别重要和独特的文本。它的独特不仅仅在于《家园》书写了一个重要的、我们很久没有触碰到的一个题材,还在于它对这样的主题进行特别富有见地的文学性书写。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它对于历史观的开掘。作者达真艺高人胆大,他用两个主要人物的两条线,有古典的文化、文明,就是游牧文明、农牧文明积淀出来的语言笔墨,还有现代文化的笔墨,两条线交互往前推进,这是非常有意思也非常成功的独特表达。

《民族文学研究》副主编刘大先表示,这个文本本身是有认知价值的。从主题层面来讲,《家园》很显然包含了汉藏文化交融、生态文明,最终是共同体的意义。这是一个很明确的主题写作。《家园》的侧面写出了民间社会或者说是情感弥合对于历史伤痕的修复,这体现了文学的功能。还有一点就是文化接触的重要性。因为藏文化和汉文化很显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性,只有在交往中才会发生融合。

《文艺报》副总编辑岳雯谈到自己阅读后的感受:《家园》的开头是非常精彩绝艳的开头,非常具有画面感,有非常大的视觉效果——一只神鸦好像预言着历史,预言着一切……这样的开头是非常具有冲击性的,充满了强大的吸引力。整体看,小说有很强大的时代性主题,比如民族融合、生态保护、文明互鉴、历史变迁。在这个时代主题背后还有一个更大的主题,是讲人对于时间的克服,对于空间的克服,讲人强悍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建军说,作品《家园》从史诗性的、客观性的、历史感的角度讲处理得很好。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自己关于文学的知识谱系,文学的价值观。比如他写曲扎在念经的时候,“鸽子懒洋洋的梳理着羽毛,还有一只猫叼着风干肉的骨头闯入他的视野”,这样的细节就像一幅画一样非常精细、非常有画面感,这是有文学性的效果。其次,这个作品中充满了冲突性的因素,比如真实与倾向,描写与评价,现实主义的冷静与温和的抒情。怎么去调和,怎么维持一种平衡,怎么给它分寸感和谐的感觉,达真在作品中实现了这样的平衡效果。这种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描写和评价是达到了中国人才有的非常成熟的智慧的状态,这也是我们时代特有的一种现实主义的特点。

《小说选刊》副主编李云雷表示,《家园》是最近几年特别重要的一部作品。达真在小说中的视野是很宏阔的。桑戈草原这片土地几十年的变迁,不同民族的交融,中国和世界的交流,这种气魄和视野,在我们文学作品中很少能够见到。并且,他的具体的创作方式也很特别,比如擅用长句子,一个句子可以传达出很多信息,小说中的时空穿梭也特别巧妙,处理得特别好。

《民族文学》副主编杨玉梅认为,达真的《家园》是对《民族文学》“民族风格、中华气派、世界眼光、百姓情怀”这十六字方针很好的诠释,它是有民族风格,有中华气派,有世界眼光,也是有百姓情怀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学阐释,是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各族人民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生动说明。作品刻画了鲜明的民族性格。内容的传奇性也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和张力。

《长篇小说选刊》主编宋嵩谈到,民族融合的本质应该是文化融合,因为民族不是一个单纯的人种学、人类学或者说是一个语言学,它应该是一个文化的概念。达真在作品《家园》中反复引用萨迦格言“大海要成为水的宝库,必须汇集所有的江河”这句话,这句话的背景就奠定了文化融合的基调,作为地球上离海最远的地方,却对大海有一种非常美好的神圣的想象,这个意义是非常不凡的。

主持人赵晏彪总结时提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作家达真通过长篇小说《家园》,将汉藏相互交融、携手奋斗的民族团结故事呈现到读者的面前,为我们翻开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汉藏新篇章。

《家园》作者:达真

作者达真在创作分享中说,“我借用《家园》里边三家人数十年的命运勾连,展现了大时代的变迁和他们个人命运的沉浮。书中贯穿了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生存家园、自己的文化家园和自己的精神家园的内涵。他们就像海里边一点点水气的蒸发,又被推送到内陆,到高原降落,汇聚成江河,这样周而复始,形成了中华民族在水的滋养下凝聚的内在动力,养育了中华民族的各族儿女,也是孕育了多元文明和文化。”达真谈到,总书记曾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演讲中指出,“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作品《家园》是他“康巴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它与前两部《康巴》《命定》一起,为和平而歌,为人性而歌。最后,他引用一句藏族的谚语作结:天是大地的帐篷,家是男人和女人的帐篷,女人是男人的帐篷,有水就有家园,有家园就有爱。

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青,四川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李铁,四川省委宣传部出版处处长余波,甘孜州委宣传部副部长尹述,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总编辑王华光,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胡巍,天地出版社社长杨政,西藏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王海涛,甘孜州作协主席尹向东,甘孜州文联办公室主任格西等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嘉宾合影

嘉宾合影

(摄影:尹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