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第一件衬衫
来源:河北日报 | 程才实  2021年07月28日08:09

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乡村少年,对个人的穿着似乎无法挑剔。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毕竟是每个人都有的梦想吧。1979年夏天,穿上了自己平生第一件衬衫。它的到来,竟然比我预想的早了些时日。当时,我还是一名学生,本打算上班挣钱后再添件衬衫呢。

乡村少年,从小学的跨栏背心,到中学的短袖圆领汗衫,一切是那么自然而然,就像人们时下常说的“标配”。曾经暗自揣摩,缝制完美、布料可心的衬衫,距人遥不可及。在小学课堂上,差点用“遥不可及”造出衬衫的句子来。记不清从何时起,城乡冒出一种“假领”穿法,当时盛况空前,几乎到了满街满巷的地步。做一个白色的脖领,覆盖在衣领的内侧,就跟里面套了衬衫似的,整洁高雅的文明气质,一下子突显出来了。

1978年春天,赶到滦州近郊念书。两年期间,始终幻想拥有一件属于自己的衬衫,当然,也只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闪念而已。做着“衬衫之梦”的,绝对少不了母亲。她觉得,儿子已经长大,又到了一所能转“商品粮”的校园,这是天大的事啊。入学前那晚,母亲满腹心事,反复念叨着:今年夏天,该买件衬衫了……还用问吗?一件衬衫可是乡下人非常难得的奢侈品了。当年夏天,挤不出钱来,我只能穿了陈旧的长袖汗衫,踏进了学校大门。

学校助学金,规格不尽相同,基本以家境而论。第一年我领12元,第二年11元。每天的伙食标准,仅剩几分钱。统一的份菜,主食不够可加“小票”。比如,多吃一个馒头,再掏几分钱和二两粮票。假如多吃半个馒头,就多掏几分钱外加一两粮票。每当此时,心中总会涌起艰涩的暖流。在困苦的日子里,人性化的管理的确饱含了脉脉温情。话又说回来,既无勤工俭学渠道,更不愿向家张口要钱,所谓“衬衫之梦”,只能等到上班之后再实现了。

那年“五一”,放假回家。母亲微笑着说:“给你看一样东西。”随后,从柜子里取出一个包裹。打开,立刻看清了,竟是一件崭新的衬衫。

衬衫为淡青色,棉布、长袖。穿在身上,母亲左看右看,上瞧下瞧,咋也看不够。当她发现有粒扣子松动,才让我脱下衬衫,一针一线地加固。“第一粒扣子,更应该缀好,系好。”母亲自言自语,又像是说给很多人听的。

那几天,母亲开心极了。据父亲讲,自我到外地上学,母亲反复念叨:“该买件衬衫了……”末了,母亲再也坐不住了,专门跑进县城挑选、比较,最终买了这件衬衫,花了六元钱。当时,母亲49岁,身边却养活着六名儿女——我排行第二。

那个夏天,母亲不再为我的衬衫焦虑了。我身穿那件淡青色的长袖衬衫,愉快地跨进了素朴而宽敞的校园。教室、操场、宿舍与图书室里,到处都留下了我身穿新衬衫的身影。走在人流当中,仿佛觉得,母亲时刻在注视着自己,脸上洋溢着会心的微笑。

忽然想起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文末写道:“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看来,朱自清父亲黑布马褂的背影,同我母亲深切、委婉的注目,如出一辙,几乎没什么差别。

四十多年前,平生那第一件衬衫,随着母亲离世,被时光越托越长,其实,伟大的母爱永远都释放着坚强的力量、最美妙的光芒。印证了那首《送母回乡》的短诗,最后写道:“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