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国力量——粤港澳大湾区纪行
来源:深圳特区报 | 许锋  2021年07月01日11:22

清明过后,雨便没消停。不知香港天气如何?点击香港天文台、广东省气象局、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合作推出的“大湾区天气网站”,大湾区11个城市的实时天气情况一目了然。

在大湾区穿梭的人,攥着手机,“捧”着“特制”的天气地图,未雨绸缪,方便。

那次,我去香港之前,问友人袁疆才天气如何?他截了一张图,显示有雨,但不大。

袁疆才是我的甘肃老乡,在香港从事文化交流工作。他曾陪同台湾同胞体验过大湾区“来自宝岛台湾的20多位同胞,在短短4天的行程中,体验了高铁的安全舒适、快捷便利;目睹了‘横空出世,琴鸣天下’的横琴自贸区;惊艳了花城‘小蛮腰’的娇人璀璨、妩媚动人;欣赏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港珠澳跨海大桥风采。零距离触摸两岸文化的同根同源,同文同宗;面对面感受两岸同胞的心之相系,血脉相连。”

大湾区,摇曳生姿,宛如彩蝶,在季节的变幻中翩跹起舞。

深圳北站。

7时20分,我登上“复兴号”G6501次高铁。广深港高铁于2018年9月23日开通,是中国高速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141公里。其中,香港段以香港西九龙站为起点,全长26公里。

车厢里,人散坐各处,在柔和的灯光下,或闭目养神,或看手机,或读书。身着蓝色宽条纹衬衣,外搭灰色马甲套装,胸前佩戴紫荆花胸章的漂亮乘务员从车厢一头走来,轻声细语提醒乘客注意安全。在广深港列车上服务,她们能流利地使用普通话、粤语和英语,还有手语。

7时24分,列车“无声无息”地启动,很快,下穿地下隧道。我把眼睛贴在窗上,使劲向外看,试图寻找某种参照物,却如戴了厚厚的眼罩,两眼茫然,不知昼夜。

19分钟之后,列车从“黑夜”中驶出,缓缓停靠在香港西九龙站。

26公里,说不长也长,说不短也短,一“步”开“界”,把香港连入全国2.5万公里的高铁网络——从西九龙站出发,至广州南站不到1小时,至上海虹桥站为8小时许,至北京西站不到9小时。西九龙站实行“一地两检”。所谓“一地”,便是香港西九龙站;所谓“两检”,便是出、入境检查。

我在B4月台层下车,搭乘直梯抵达B2入境层,按照“抵港”指示牌的指引来到出境候检区域,此时,为7时46分。数十条自助通道和人工通道的上方显示绿色通行指示灯。我手持电子港澳通行证,刷卡,摁指纹,轻松出境。跨过一条黄线,来到香港口岸区,之后,进入香港入境待检区域,再自助验证,顺利入境。从出境到入境,用时1分钟。

我多次到过香港。从深圳罗湖口岸或福田口岸过关,从出境到入境,往往要耗去1小时以上。

在等候香港地铁时,我看了看表,不到8点,我想,能赶上香港特区政府公务员上班。

从柯士甸地铁站上西铁线,1站到达尖东地铁站,站内步行,换乘荃湾线,从尖沙咀站上车,1站抵达金钟地铁站,再步行272米,香港特别行政区总部出现在眼前。不禁心喜,若从深圳北站算起,一路当“钻地鼠”“海底精灵”,穿越维多利亚港,到香港中心区域上班,也不到1小时。

深圳——香港,唇齿相依;一条高铁,可望可即。

进入香港特别行政区总部。在并不宽阔的大院一角,我仰望旗杆上的国旗,心潮澎湃。与国旗一同迎风招展的是香港区旗。红旗代表祖国,洋紫荆花代表香港,洋紫荆花红旗,寓意香港是祖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并将在祖国的怀抱中兴旺发达。白色的花蕊上还有五颗星,代表香港同胞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政府总部,是香港的大脑。如何抓住大湾区建设机遇,发展香港,造福港人,是所有公务员的共识。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为《粤港澳大湾区与香港》一书所写的序言中言:“我们亦会争取为港人在大湾区学习、就业、创业、营商、生活以至养老提供更多便利,使大湾区能够成为港人的优质生活圈,让港人切切实实感到大湾区建设也是港人自己的民生建设,在贡献国家的同时实现自身更好的发展。”

优质生活圈,借助广深港高铁,已然初现。

更大的优质生活圈,借助湾区经济,将会日益凸显。

傍晚时分,维多利亚港。余晖映照着大朵祥云,白色或淡墨一般的云缓缓移动、融合,金色的光亮时隐时现,时明时暗,最后竟变幻出一只火红的凤凰。来自世界各地的友人纷纷举起手机拍照。移居马来西亚的深圳华侨刘文晋夫妇和妹妹一家几口也一早从深圳过来,我们促膝而坐,唠着家常。刘文晋1957年出生于南洋,在南洋读书、工作、退休。在国外生活的几十年里,他最大的感受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这条龙,强大了!”真的,“中国这条龙,强大了!”他连说两遍,黝黑的脸上如沐春风。他告诉我,马来西亚的中小学,都开设华文课,而华文学校的课本,只有一本是用马来语编写,其他教材都用汉语编写。世界上有70多亿人口,中国占14亿,每五六个人里就有一个人说汉语,在马来西亚,不学汉语,吃不开。若不是因为从小到大的朋友圈都在异地他乡,刘文晋真想回国,在有生之年亲自见证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和发展。

暮色四合,华灯初上。

维多利亚港两岸灯火辉煌、星光璀璨。我站在岸边,贪婪地呼吸海风的气息,感受香港的心跳。对岸,我早上去过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总部大楼、立法会综合大楼、市政公园,彼此互相连接,融为一体。世界五百强企业的高楼矗立左右,并沿海岸线错落有致地分布。

海面,绚丽多姿的影像交相辉映,流光溢彩。

惟其繁华,所以喧嚣。

我的思绪,如夜色一样弥漫;我的目光穿越时空,定格在1982年9月22日,那天傍晚,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一架英国皇家空军专机降落,舱门打开,“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的身影出现在人们面前。她此时来中国是想就香港问题讨价还价,底气是,英国刚刚在与阿根廷的一场战争中取得了胜利。只是,她没想到,此时的中国早已不是原来的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这艘巨轮已经开启新的航程,正如歌曲《春天的故事》所唱——“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春晖啊暖透了大江两岸”。

——那一刻,我们都很熟悉;那一幕,我们激动得潸然泪下,1997年7月1日零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冉冉升起。

百年耻辱一朝雪,天地正气贯日星。

两年后,相同的一幕出现在澳门,1999年12月20日零时,澳门文化中心,伴随着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

如今,香港和澳门,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的两颗璀璨的明珠。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说,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

深圳,前海蛇口自贸片区。

李志江坐在车里,正在摆弄什么。车的四门大张,如同大鹏展翅。

这是一辆越野车,车顶装了一排神秘的设备。车的前后左右,都装了神秘的设备。他指给我看,上下前后左右360度无死角。

车内,正副驾驶靠背后面,有两个显示器。车的后备箱,还有很多设备,“但是这个不能看。”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懂,那是商业机密。

是腾讯公司的自动驾驶汽车。

李志江2017年到腾讯工作,参与腾讯地图数据采集。后来成为自动驾驶实验室的一名自动驾驶安全员,按照工程师的指令,对自动驾驶汽车进行点对点区间测试。

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是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一部分。片区总面积28.2平方公里,分为前海区块(15平方公里,含前海湾保税港区3.71平方公里)和蛇口区块(13.2平方公里)。

“很难想象,这里会变成这个样子。” 那时,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所谓路,是泥渣路,一遇刮风下雨,一踩一脚泥。如今,处处小桥流水,莲叶田田。池塘里,片片红色的莲花、白色的莲花静静地浮在水面上,不蔓不枝,清涟素雅。

2003年,戴军大学毕业后和3名同学一起从湖北来到深圳找工作。经过几年拼搏,2008年,他在这里买了房,一套大一点,自己住,一套小户型,父母住。他所在的小区有2200户,当时入住率刚过一半,如今,住得满满的,晚上,户户开灯,万家灯火。住在小区的大部分是年轻人,有不少是腾讯、华为公司的职工。

戴军同学4人,如今各有各的事业。他在一家港资公司做IT经理,一名同学自己开工厂,一名同学在港资企业当厂长,另外一名同学在香港定居。4个人,两人在深圳,一人在香港,一人在中山。都处于粤港澳大湾区。

那天是周六,戴军休息。他带着儿子出来晨练。和戴军一起的还有十几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有男有女,大家伸伸腿,弯弯腰,有说有笑,其乐融融,瞧那气氛,像是一个公司的同事。不是,是戴军所在小区的业主。他们有个业主群,谁一招呼,多人响应,都出来享受生活。

生活、工作在大湾区,对大湾区的建设、发展就很关注。戴军觉得,这是中国新的经济引擎,对中国的发展意义重大,将影响生活、工作在大湾区的每一个人。

冯超在深圳观澜自主创业已经10多年,公司生产制造车载电子零部件,如今已有500多人,年营业额3亿左右。我说多,他说不多。“大湾区的建设对于我们来说,是个非常大的发展机会,关键是我们能否抛开固有的思维和模式,顺势而为。”最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干健康、安全、持续的事情,不是投机取巧的事情!”

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按下快进键,深港河套地区也升格为“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

河套,在深圳皇岗——落马洲口岸东侧。深圳河河道裁弯取直后,形成了面积约87公顷的地块。87公顷有多大?以100平方米的房子换算,相当于8700套房子。看起来不小,但对于深圳、香港这样的超级城市而言,的确是很小的一块地。但是,“它的关键点并不在于这块地,而在于它跟深港之间的联系带动两地的交往,它跟香港新界的联系带动了边界的开发,它跟国际市场的连接带动了未来不同的想象力。”张克科说。

河套地区的由来,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1997年,深港双方对深港界河“深圳河”进行治理。2011年,深港两地签署合作协议,同意按“共同开发、共享成果”原则,合作推进河套地区发展。2017年初,香港和深圳两地政府签署《关于港深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发展的合作备忘录》,将河套地区定位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

张克科1988年6月来深圳。之后30年里,他见证、参与甚至推动了对深圳来说意义重大的三个领域——深港合作,尤其是河套地区的合作开发;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迭代升级;深圳芯片产业从零开始的突破。

“这些事件发生在深圳是必然,自己只是偶然与它们相遇。”张克科现为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深圳市深港科技合作促进会会长,“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一大亮点,要素互配是发展的关键。”

深圳,大湾区的一座重要城市,因创新而活力无限。

其实,我来南方的第一站就是深圳。前不久,中宣部授予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时代楷模”称号,我就在那里工作。东江碧水南流,粤港两地情深,我在《东江水》一文中写道:一个供水工程,五十多年来为何得到如此多的国家领导人和很多省部级领导的重视和关怀?原因只有一个:一条东江水,一头饱蘸祖国情,一头浇灌同胞心。起始于1964年2月的这项工程,施工长度达八十三公里,从东莞桥头至深圳三叉河,分深圳、凤岗、塘马、桥头四个工区。而在这一场不折不扣的大会战中,有无数共产党员在“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的口号中淬炼成钢。

东莞是英雄的土地,是中国近代史开篇地、东江人民抗日根据地。我坐在虎门炮台上,遥望珠江。千里烟波,暮霭沉沉。阳光躲进云层,苍穹之上,时而风轻云淡,时而浓云密布。虎门雄踞珠江口,曾经是守护珠江贸易的通道,捍卫广东省城的重要门户。如今,是大湾区的黄金中轴线。一端,连深圳、香港,一端,连东莞、广州。

水上连,有珠江,有狮子洋,有伶仃洋。火车连,有高铁,虎门站到广州南站,17分钟;到深圳北站,也是17分钟。路上连,有高速,京港澳高速,广深沿江高速。桥上连,有虎门一桥,虎门二桥(南沙大桥)。天上连,虎门至深圳宝安国际机场40余公里,不到1小时车程即可飞往天南地北。

四通八达。

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是这座城市未来的目标。

而品质的提升,离不开文化,文化又离不开文学。

作家詹谷丰曾言:“东莞是一个文学创作比较发达的城市。”

作家的心是敏感的。落户东莞好几年之后,王松平打心眼里还没有找到归宿感。后来,他爱上了这座城市,爱上了她的包容大度,爱上了她的活力四射,爱上了她每天绽放的精彩。“我开始筹划买房,选一城终老。而今,我已经离开出租屋,在东莞一幢21层的高楼里安家,和黄旗山隔江相望。”每逢周末,王松平会挤出半天时间,行走于黄旗山的腹地,聆听那一声魂牵梦绕的鸟鸣,把灵魂安放。

越来越多的人与东莞结缘。事业在深圳,生活在东莞,是长期专注于儿童口腔卫生健康的何海春的1小时生活圈。他定居东莞已经16年,“东莞产业发达,交通方便,办事便利,又处于大湾区中心,还有很多机会。”

行走于东莞,我能感受到她的绿色,她的生态,她的创新,她的灵动。

广州南沙,与虎门隔江相望。

在广州人眼里,南沙曾是个偏僻的地方。如今,国家级新区、自贸区、粤港澳大湾区三道光环,让南沙扬帆起航。

广州地域辽阔,南沙到底在哪里呢?打个比喻,如果把珠江三角洲比作一个巨大的人,广州、佛山是头,中山是左手,东莞是右手,深圳、珠海是脚,那么,南沙,就在心脏的位置。

过虎门大桥,沿莞佛高速驱车30公里进入南沙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瞬间蒙蔽了车窗。我就近开进一个楼盘,位于进港大道1号的中国铁建环球中心。

海报上赫然印着“央企担纲助力粤港澳大湾区”。

在南沙安营扎寨的央企不止中国铁建。在南沙安营扎寨的跨国公司接二连三。

显然,香港、澳门青年也看到了南沙潜在的发展机遇。早在广深港高铁开通当日,香港特区政府青年发展委员会委员谢晓红就决定组织一批香港青年来南沙创办公司。目前,在南沙创汇谷,港澳青年创办的公司有100余家。

中国铁建环球中心项目年轻的销售员贺丽说起南沙已是如数家珍。我问她为什么这么熟悉?她羞涩地说,我越来越喜欢南沙,所以就越来越了解得多。

粤港澳大湾区,由11座城市组成。由11座城市的7000余万人口组成。7000余万人抱成团,是世界上最大的朋友圈。

大湾区的11座城市,像11个兄弟姐妹,同出一门,又各领风骚。

我站在肇庆端州。一列城轨静卧于星湖一岸,即将出发,两个半小时后,可达深圳机场,偏安一隅的端州人,已经融入大湾区的都市圈。而从肇庆东坐高铁,1小时11分,可达深圳北。

我站在珠海斗门,黄杨河畔,一艘采砂船稳健地从河面驶过,褐色的沙子被垒成一个个沙丘,河水激烈地涌动,发出欢快的磨合之声。

我站在惠东,看日出。云豁开一道口子;红,像熊熊燃烧的炭——火苗窜出来了,在舞动,在闪烁,仿佛一面面红旗,跃动着中国力量。

许锋,甘肃兰州人,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EMBA硕士学位。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广东文学院签约作家。著有《李章达评传》《陈启沅评传》《诗经趣语精编》《小城与大城》等。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深圳特区报》《散文选刊》《小说选刊》等。荣获第六届“我心中的澳门”全球华文散文大赛一等奖、人民日报社和中国作家协会“美丽中国”奖、梁斌小说奖、孙犁散文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