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守住祖国南大门 —读懂广州抗疫的四个镜像
来源:学习时报 | 陈崇正  2021年06月25日08:22

(一)

端午节当天,我与龙舟民俗专家、出租车司机、高三学生一起,受邀出席了广州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的访谈环节。我作为一名作家,出现在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这种非常严肃的场合,这让我的朋友圈感到很惊诧。然而在听完我的发言之后,很多人留言说,只有广州这样的大城市,才有如此魄力,在发布会上让作家发言讲述感性的经验。大城市确实需要大气度,特别是广州这样的城市,质朴而务实,充满了生活气息又韧性十足,可以历经任何磨难而不倒。

在新闻发布会互动提问环节,我引用了陈独秀的诗《春日忆广州》:“江南目尽飞鸿远,隐约罗浮海外山。曾记盈盈秋水阔,好花开满荔枝湾。”写这首诗时,陈独秀已经62岁,一年之后他便去世了。可以说,《春日忆广州》是他生命的一次回望,回望他在广州的岁月。陈独秀一生中3次来到广州,在这里陈独秀创造了人生的高光时刻。看云楼中的《新青年》编辑部,还有刊登在《广东群报》创刊号上的《敬告广州青年》一文,都成为陈独秀留给广州这座城市难以磨灭的光辉记忆。

诗中提到的“荔枝湾”,就在今天广州的荔湾区。荔湾区是广州老三区之一,上下九步行街、西关大屋、陈家祠都在这里。荔湾区自古是对外通商的宝地,在清朝时期有100多年的时间,这里曾经是中国唯一对外的窗口,商船云集,商客络绎不绝。如今正是荔枝飘香的季节,荔湾区不小心成为广州疫情的风眼,多个街道成为封控的区域。6月初,广州全民核酸检测开始,这是面对狡猾的变种病毒没有办法的办法,意味着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这样大规模的核酸检测,也可以看出这座城市对抗病毒的决心和毅力。

对于一座接近20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来说,尊重每一个人的生命健康,就是最大的文明。

6月10日,广州市文联组织前往核酸检测点志愿服务,我报名参加,获得了一次走出书斋,亲历广州抗疫一线的机会。第二天我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晒了成为志愿者的照片和感想。这条信息碰巧被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朱小燚看见了,他给我发微信:“崇正贤弟,看到您去当志愿者了,很感动,新闻发布会访谈环节想请您聊一聊。”于是就有了这一次新闻发布会的亮相。那天是端午节,端午也是诗人节,我作为一个作家和诗人谈了做志愿者的经历,祈求国泰民安,也算契合。

(二)

我走出地铁,去核酸检测点当志愿者,广州的炎夏如蒸笼,街上偶尔吹来一阵凉风,提醒我大海并不遥远。我这次去的是荔湾区的逢源街道,这个街道在6月10日当天共设有4个核酸检测点,从早上要一直工作到午夜12点,必须在一天之内完成街道5万多人的核酸采样工作,平均每个核酸检测点需要采集1万多人的样本,任务非常艰巨。

核酸检测点里面医护人员负责最为重要的采样工作,其他诸如排队引导、信息采集和试管分发等工作,基本上交由志愿者来承担。这些志愿者有来自街道居委会的工作人员、有党员、有社工、有学生、有退伍军人、也有其他社群组织的成员。宏观地看,采样的医护人员可视为一条条生产线,但如何合理引导和分流,避免空转和排长队,志愿者是协调组,是机器运作的润滑剂,其实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身穿红马甲的党员突击队穿梭其间,让人们看到“党员先上”在广州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种活生生的现实。

午后,排队等待核酸检测的人越来越多,盛悦居广场上有2个手举着自拍杆的志愿者,一直在说个不停,我正奇怪为什么有人在这里做直播。逢源街道的林丹琼告诉我,这是他们的“网上随约”,用直播的方式告诉街坊邻居实时排队的人数,以便大家选择排队的时段,避开拥挤。知道我是一名作家之后,林丹琼希望我能帮她呼吁,让更多的人加入志愿者队伍。她说:“我们已经有2个同事累得当场晕倒”“逢源街道还好,算低风险地区,我们有同事已经到白鹤洞去增援,那边封控,更需要人手”。

(三)

从逢源街道增援白鹤洞的是党员曾凤鸣和她的2个同事。她到达的是白鹤洞的观鹤社区,社区原来的工作人员也已经被居家隔离起来,所以社区居委会没人了。“我是第二批到达这里的人,没有任何资料,我们得从头开始梳理,为了弄清情况必须上门摸查。”曾凤鸣说。观鹤社区共有2650人,其中2031人足不出户居家隔离,619人需要集中隔离。因为是老城区,老人比较多,有些人身体不好,有些人有残疾,社区情况比较复杂,所以“三人小组”(由一位医护人员、一位基层民警、一位社区工作者组成的“三人小组”是经过不断探索形成的广州社区防控模式)除了常规的核酸检测和物资配送之外,有时候还需要处理紧急药物等问题。

“前天晚上有一位居民就因为手术之后身体突然不适,需要紧急就医,情况非常危急,幸好我们及时处理,呈批放行车辆对接,效率非常高。”曾凤鸣说。

因为高风险地区封闭管理,这段时间,曾凤鸣和志愿者一起住进了荔湾区观鹤社区真光中学的教室。他们三四人一间教室,搬开课桌椅,分散在不同角落睡觉,吹风扇,点蚊香,洗澡就到学校的厕所,感觉像回到了过去的农村生活。

这些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有的是像曾凤鸣这样赶来增援的,有的是从“隔离者”转变为“战斗员”的,比如广州市商务局的李晓明。他家住芳村花园,这是一个大社区,有8000多人口,共有21栋楼,3000多户。5月29日芳村封禁,每户每天只能有一人外出购物,作为党员的李晓明便到居委会报到,主动报名参加志愿者;6月3日芳村封控升级,居民足不出户;4日,芳村花园战疫临时党支部成立,共有326名党员,李晓明担任生活委员,负责对接统筹社区8000多人的物资配送。随后,芳村花园小区的每一栋楼,都成立了一个临时党小组,由党员志愿者和群众志愿者共同组成,他们形成了一张网络,维持治安、物资配送、送医送药、上传下达,协助“三人小组”完成核酸检测,成为维护整个小区8000多居民的抗疫战线。这样一支队伍,不单维护自己小区的生活运作,同时还组织30名党员2次驰援西塱社区的全员核酸检测工作。

只要刻苦坚持,总会见到胜利的曙光。6月17日傍晚,广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第20号通告,调整荔湾区芳村片区封闭、封控管理区域分级分类防控措施,这意味着除了少数社区,芳村片区大部分社区可以恢复自由活动,由衷的喜悦照亮了每个人的脸庞。

(四)

李晓明1961年生,再有几个月就要退休了,他从领导岗位退居二线后,一直冲在抗疫的第一线。我之所以知道他,是因为从6月16日开始,我加入了广州白云机场入境人员转接隔离的志愿者服务团队,跟李晓明同在“现场D组”。我将在这里开展为期3个月的志愿服务,而李晓明(今年5月29日被隔离在家,继续在社区做志愿者,至今尚未归队)是从2020年3月一直在机场坚守值班的老成员。我抵达时刚好碰上机场现场组的管控升级,需要对接入境旅客的工作人员都纳入高风险人员管理,需要隔离起来不与外界接触。

6月17日凌晨5点,我第一次穿上医用防护服,用透明胶带扎紧鞋套和手套的所有缝隙,戴上面罩和口罩,照了照镜子,觉得亲妈来了也认不出我了。只有穿上防护服,在广州30多摄氏度的空气里行走,才能明白一线抗疫工作者的艰辛。

我们的主要工作是把入境旅客分组登记,分配大巴送往酒店进行隔离。整个过程不复杂,但必须耐心解释,给有需要的旅客提供矿泉水。副组长王晓帆是一个5岁孩子的母亲,她也是从去年3月份就一直坚守机场接转旅客,她带着我熟悉整套岗位流程。她告诉我,工作人员在分配酒店时也会有所照顾,给外出务工的旅客提供便宜一些的酒店,尽量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9点换班时,我后背已经湿透,王晓帆带领我进入消杀间,按标准的步骤脱掉防护服,她非常细心,反复提醒要一遍遍给双手消毒。

随后我们被大巴送往机场的公寓集中居住。这是一栋新楼,我们每人一间入住,每天有人配送餐食和物资,不能有外卖和快递,不能外出和接待。我们的组长是个小伙子,穿着球服,很精神,他负责安排我们轮班到机场去。

目前,每天全国入境人员,广东就占了90%,其中绝大部分,又是在广州。可以想象这座城市承受的压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强调,在这次抗疫斗争中,青年一代的突出表现令人欣慰、令人感动。青年一代不怕苦、不畏难、不惧牺牲,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展现出青春激昂的风采,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希望。而我看到广州的青年人并没有辜负信任,而曾经年轻过的人,也同样因为疫情而集结。广州人只有一个愿望,守住广州,就是守住中国的南大门。

(作者单位:广州市文艺报刊社,现正在广州白云机场从事为期3个月的志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