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别必亮:加强长江文化保护传承
来源:文艺报 |   2021年03月05日08:21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时指出,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要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将长江的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突出地方特色,更多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修复。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文化是国家、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国家大力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大背景下,加强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可谓适逢其时、意义深远。

重庆作为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等中华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通道,留存大量弥足珍贵的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据初步统计,重庆长江干流现存不可移动文物1471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4处;历史文化名镇23个;传统村落110个;博物馆105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3个(含进入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公示项目9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07个,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分布集中、价值重大,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收的重要见证。

近年来,重庆认真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勇于担当、主动作为,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围绕人类起源、巴文化、宋蒙山城防御体系等重大主题,累计完成考古项目391项,出土文物3.7万余件/套,不断丰富长江文化内涵。坚持保护为主,实施革命文物及抗战遗址、石窟寺、古建筑、三峡后续等重点文物保护工程,确保千年文脉流淌不息。在三峡文物保护中形成了先规划、后实施的文物保护工程管理理念,项目法人制、合同制、监理制、验收制、田野销号制等创新管理模式,为我国大型工程文物保护提供了示范。完成《长江三峡文化发展研究》《川江航运文化研究》《三峡文物与三峡旅游发展研究》等重点研究课题。整合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打好“三峡牌” “人文牌”,推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打造了一批长江文化旅游品牌。

但是,目前长江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工作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保护状况不平衡。沿长江各省市文化遗产资源、工作基础、发展思路各异,各地区的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发展不平衡。

二是系统性研究不够。近年来,从考古、历史等方面开展了部分专题研究工作,但对长江文化研究力量和资源整合还不够,研究课题整体规划不足、系统性不强。

三是传播影响力不足。长江文化传播载体简单、展示手段单一且不够系统,长江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亟待提升。

为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我们建议:

一是从国家层面成立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领导小组,协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等部委以及长江沿线省市,加强工作统筹指导。建立长江文化保护传承跨区域、跨省市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重大事项,强化长江文化保护传承系统性、协同性。

二是在“十四五”规划中,统筹编制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总体规划,强化重庆与四川、湖北、湖南、上海等沿江省市交流互鉴,深入挖掘不同文化高地的文化基因,传承弘扬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等优秀传统地域文化,强化资源互补和整合,策划一批跨省市的重大项目和工程。

三是支持重庆市搭建长江文化学术研究平台,成立重庆长江文化研究院,支持重庆市建设长江三峡考古遗址博物馆、中国水文博物馆、川江航运博物馆等长江文化主题博物馆和三峡考古遗址公园,举办长江文化论坛,策划一批长江文化外展精品,开展长江文化的系统研究阐释。支持建设长江文化库的数据库规划项目。

(作者系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出版集团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