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馕坑”一样的吐鲁番

来源:中国作家网 | 艾贝保·热合曼  2018年04月11日12:22

第一次去吐鲁番,是在孩提时代,一个突出感觉,就是燥热难捱。尤其是刚开始那几天,即使坐在树荫下,坎儿井边,浑身的血液还是不断向上翻涌,脸像一个茄子,红得发紫。

直到时隔二十年再去吐鲁番,我依旧不能适应那种炎热干燥的气候,胸闷、气喘、汗流如注,加之身处沙疗站特殊环境,脚底板也开始经受一种严峻考验。

一开始根本没想到沙子还会烫脚,但我一口气跑上沙丘,仿佛突然间站在一堆炭火之上,双脚开始有一种烧灼的感觉。我就像沙漠里的蜥蜴,轮换着抬起一只脚,散发热量。以前只听说气温最高时节,吐鲁番沙子可以烤熟鸡蛋,不曾想也照样烫脚,尽管我穿着一双皮鞋,烧灼依旧电流一样,穿透皮革,刺激神经,不跑下沙丘看来不行。

可那三三两两的沙疗患者,怎么就能仍受如此煎熬呢?

我就看到那些患者,或平躺着,或仰靠着,把自己的身体埋进沙子。有的头顶有一把遮阳伞,有的直接面对高悬的烈日,无一例外身旁有一陪护者,或提供饮食,或调整沙量,安然、自在,看不到一张痛苦的表情。

所谓“沙疗”,就是沙漠疗法,借助热沙做全身桑拿,透出一身汗,换来身体舒畅,同时因沙子含有磁铁等多种矿物质,通过热导作用人体,对风湿,关节炎,高血压等病有独特疗效。

我就想到“以毒攻毒”这个词汇,就像吐鲁番戈壁滩的蝎子,维吾尔语称其“依邪克”,尾部有根黑色毒刺,针尖一样钻心刺骨,如果不小心被伤到,即使年轻气盛壮小伙,也忍不住嗷嗷乱叫。然而据说蝎子就是上好的解药,亦如毒蛇之毒液,号称软黄金,价格不菲。

后来去吐鲁番的机会,逐渐多了起来,特别是随着乌洽会成功举办,远道而来的宾客,久仰火焰山和葡萄沟的大名,洽谈之余浏览胜景,成了约定俗成。

火焰山远远望去,真的就像火烧一样,蜿蜒起伏,一片红色,刺人眼目。《西游记》第59回“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行者一调芭蕉扇”这样描绘:“正是西方必由之路,却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围寸草不生。若过得山,就是铜脑盖,铁身躯,也要化成汁哩。”毕竟是一部神话小说,极尽夸张想象之能事,但有一点却是真的,就是热,异乎寻常的热。

然而很多客人,就是冲着这一点慕名而来。尤其是在火焰山,天空万里无云,太阳像金色的轮子光芒四射,这个时候或许没有一丝风,空气有可能仿佛静止。但就是有人或骑一峰骆驼,或一直徒步登高,在宛如熊熊燃烧的火的世界,感受一种从未有过的人生体验。

两边都是干山,中间一条沟谷,到了盛夏,一沟全是葡萄,因而又名葡萄沟,成了吐鲁番最具影响力的风水宝地。最干旱的地方,盛产最甜美的葡萄,除去吐鲁番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归功于远处高高耸立的天山,因为有了天山,才蕴育出一条奔流而下的河水,河水浇灌土地,土地长出葡萄,葡萄闻名遐迩,造福一方百姓。

后来内地的同学接踵而来,去的最多的地方,一个是喀纳斯,一个就是吐鲁番。其中有不少同学对坎儿井推崇备至,说坎儿井集中体现民族智慧和创新精神,是农业发展史上一个重大进程,真正意义上的人间奇迹。

这还是取决于吐鲁番的气候,干燥、炎热,降水极少,蒸发却极快,雪水从山上流下来,一部分渗漏,一部分蒸发,剩下一部分流进田地,远水解不了近渴。

于是就有了坎儿井。具体讲就是先在高山雪水潜流处,寻其水源,在一定间隔打一深浅不等竖井,然后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水下流。因坎儿井是在地下暗渠输水,不受季节、风沙影响,蒸发量小,流量稳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

如果从天空俯瞰,坎儿井一眼眼竖井,犹如一颗颗珍珠,镶嵌在吐鲁番这片神奇的土地,而串珠的丝线,就是那条源源不断的地下河流。因为一座火焰山,吐鲁番才被冠之“火州”这个别称,而由于坎儿井的存在,“火州”自然变成了绿洲。

还有一次陪同学去交河故城,直到夕阳西下,同学依然兴致勃勃,意犹未尽。同学是研究古文化学者,足迹遍布祖国各地,研究成果影响深远。同学告诉我说,寻访过那么多都市遗迹,只有交河故城历史最悠久、保存也最完好,而且因为生土夯筑而成,其研究价值难以估量。

同样因为干旱少雨,才使这座故城保存得如此完整,即便今天徜徉其中,仍然感受到当初的规模和繁荣。城内市井、佛寺、街巷,以及作坊、民居、演兵场,历历在目,清晰可辨。最感慨的是偌大一座城池,就建造在一个居高临下的巨型高台上,仿佛一座柳叶形半岛,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而因脚底下两条河流由此交汇,故名交河故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在吐鲁番处处得到充分印证,有这样两个细节,一个是吃杏子,一个是喝烈酒。换做其他地方,吃了杏子再喝凉水,或许就要闹肚子,而吐鲁番恰恰相反,孩子吃杏子时,大人都要叮嘱一声:“别忘了,吃完杏子喝一瓢凉水!”喝酒也是一样,冬天喝白酒驱寒,夏日饮冰啤降温,可一个吐鲁番朋友这样对我说,最热的时候喝最烈的酒,自然汗就出的最多,而排汗多了,顺带把体内的毒素也排走了。

说了这么半天,我还是要回到文章的标题,所谓《‘馕坑’一样的吐鲁番》,基于这样一种思考:吐鲁番是我国地势最低和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因四周环山,形成盆地,就像一个馕坑,即使炉底火苗最终被灰埋住,坑口依然感到一种强热气流烘烤。而维吾尔语形容炎热的词汇中,就有“热如馕坑”一说,以此譬喻吐鲁番的气候,我看还是非常贴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