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南边》:雕琢生动的凉山众生像
很久以前,在苍莽的大凉山,山巅、山腰、低地分别生活着黑彝、白彝和汉族,如金字塔般的层级,彼此隔离。
2017-01-24
-
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学术共同体的构建
“学术共同体”一词,首先由20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布朗提出。
2017-01-03
-
民族学、人类学的当代意义
在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和挑战的今天,人类学如何寻找自身的意义和价值,田野调查又应如何开展?近日,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邀请香港理工大学客座教授、中国民族博物馆客座研究员赵式庆作了题为“鄂温克族自治旗吉登嘎查的田野反思——探索人类学的当代意义”的学术讲座。
2017-01-03
-
少数民族语言保护迫在眉睫
【语文笔谈】 少数民族语言保护迫在眉睫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资源保护的现状、机遇与挑战 作者:丁石庆(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中国境内已经识别和正在使用的语言涉及汉藏、阿尔泰、南岛、南亚、印欧等5大语系,还有尚难界定语系、语族或语支及混合语等的若干语种,分布于上述语系的10余个语族的语言计130余种。
2016-12-14
-
藏族女性写作的审美特征与不足
益西卓玛于1981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清晨》,开启了藏族女性文学书写的先河,由此打破了男性作家“独领”藏族文坛的局面。
2016-12-08
-
少数民族抗战文学的价值与缺憾
抗日战争期间,由于特殊的社会文化方面的规约,少数民族抗战文学的创作动机和宗旨便是为了完成救亡任务和革命历史的塑造。
2016-11-02
-
新疆文学的希望与未来
作家出版社出版了阿扎提·苏里坦的维吾尔文学评论集《民族文学的书写与构建》一书的汉文版,对维吾尔文学50年来取得的成就,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
2016-10-31
-
民族文学评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评阿扎提·苏里坦评论集《民族文学的书写与构建》
在我国各民族作家中,维吾尔作家使用母语创作的比例很高。
2016-10-31
-
见证当代维吾尔文学的发展——谈阿扎提·苏里坦的文学评论
阿扎提·苏里坦是新疆维吾尔族文学的领军人物之一。
2016-10-31
-
中华民族文学花园的奇葩——评第十一届“骏马奖”朝鲜文获奖作品
第十一届“骏马奖”尘埃落定。
2016-10-31
-
新时期蒙古族母语文学的高度和自我超越
在第十一届“骏马奖”的评选中,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作家用母语创作的八部作品获奖,另有三位翻译家获得翻译奖。
2016-10-31
-
新乡土主义的新景观——评第十一届“骏马奖”散文奖汉语获奖作品
散文是一种古老的文体,越古老越难出新意。
2016-10-31
-
和谐 追寻 挚爱——评第十一届“骏马奖”诗歌奖汉语获奖作品
在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评选中,白族诗人何永飞的《茶马古道记》、裕固族诗人妥清德的《风中捡拾的草叶与月光》、彝族诗人鲁娟的《好时光》三部汉语诗集和其他两位作者用少数民族母语写成的两部诗集获奖。
2016-10-31
-
贴近新生活 弘扬正能量——评第十一届“骏马奖”报告文学奖获奖作品
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共有四部报告文学作品获奖。
2016-10-31
-
正是女儿红——评第十一届“骏马奖”中短篇小说奖汉语获奖作品
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揭晓并颁奖了,在中短篇小说奖的评选中,三位用汉语写作的年轻女作家,在如林强手中脱颖而出,和其他两位用少数民族母语创作的作家一起成为最终的胜出者。
2016-10-31
-
对时代与历史的深情呈现——评第十一届“骏马奖”长篇小说奖汉语获奖作品
在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评选中,土家族作家李传锋的《白虎寨》、侗族作家袁仁琮的《破荒》和维吾尔族作家阿拉提·阿斯木的《时间悄悄的嘴脸》三部汉语长篇小说脱颖而出,获得长篇小说奖。
2016-10-31
-
以需求推动少数民族文艺发展
少数民族文艺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具有鲜明的特色、丰富的内涵和生动的表现形式。
2016-09-28
-
第十一届(2012-2015)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奖者创作感言
一、长篇小说奖 李传锋(土家族) 获奖作品:《白虎寨》 我出生在旧中国,长在红旗下,经历过三年困难时期,吃过草,挣过工分,我体会过“饥肠辘辘”、“身无分文”的无奈,我深深懂得贫穷对国人的伤害。
2016-09-09
-
菩提风语
一 自我到来,菩提悬垂为铃,摇曳为歌。
2016-08-25
-
诗是尘世的安慰
诗最根本的底色是真诚——我没有用“诗歌”,而是用“诗”,是因为吟咏传统断裂已久,“诗”和“歌”早已分为二途,“诗”更多诉诸于视觉阅读和沉思,“歌”则日益在大众文化中走向声光电音的娱乐一道。
2016-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