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人文”视野中的目录之学
2019年3月19日,拙文《目录学向何处去》在《上海书评》发表。
-
谭献《复堂日记》的编选、删改与文本重塑
内容提要:谭献《复堂日记》在流传过程中存在两种形态,一种是经谭献亲手编定刊行的八卷刻本,一种则是被刻本长期遮蔽的原始稿本,二者在性质上分别归属于子部和史部。
-
王秀涛:当代文学史料的等级问题
姚从吾在《历史研究法》里提到史料价值的差异时说,“客观的记载胜于主观的记载。
-
陈寅恪著作进入公版,简体字版《陈寅恪合集》出版引发争议
陈寅恪是我国20世纪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同时他也被视为是中国文化托命之人。
-
红学会长张庆善揭秘《红楼梦》古抄本
原标题:红学会长揭秘《红楼梦》古抄本 《红楼梦》的版本多是其特点之一,早期古抄本是备受研究者和读者关注的话题。
-
陈子善:《萧红墓畔口占》小考
1月24日 阴。
-
杨牧作品在大陆:迟来的授权出版
3月13日,台湾诗人杨牧逝世,享年80岁。
-
史料出版中的得与失:书信篇
我做出版亦有年头,但绝对没有想到忽地到了被人约写总结和回忆的辰光,乍听时五味杂陈,恨早年贪、后来痴,于是今日嗔;已而想到白头宫女都是闲说玄宗消永日,避“疫”家中,回忆遣闷,倒也不错,就欣然允诺,来谈谈出版书信和日记的一点心得和随想。
-
李怡:发现现代中国文学史料的意义与限度
中国新文学自1917年一路走来,浩浩荡荡,波澜壮阔。
-
读《论语》该从何起步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大大增加,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需求非常强烈。
2020-03-16
-
世界景观在近代中国的视觉呈现
在20世纪初的中国思想舞台上,梁启超叱咤风云。
-
《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在“文学史著”与“出版工程”之间
原标题:在“文学史著”与“出版工程”之间——《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导读 1970年5月,长期主持商务印书馆工作的王云五在一次内部讲话中称:“我认为一个出版家能够推进与否,视其有无创造性的出版物。
2020-03-11
-
《寒夜》的修改与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问题
中国现代作家修改自己的作品——甚至是频繁地修改——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了,作家思想认识的变化,时代风尚变化,以及现代出版业的发达,作品重印、选编几率大大提高等因素,客观上都为作家修改作品提供了机会。
-
《汪曾祺全集》为什么编了八年?
近日,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汪曾祺全集》项目主持人、《新文学史料》主编郭娟分享了《汪曾祺全集》编辑过程的细节。
-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选择性问题
把整本书阅读纳入语文课堂,是针对此前的语文教材往往以单篇文章或者中长篇片段组合成教材作出的一种补救。
-
苏雪林与1929年的《沪江年刊》
《沪江(大学)年刊》是民国时期沪江大学的一份重要刊物,英文名The Shanghai。
-
陶亢德筹而未办的《文风》杂志
去年拙编《陶亢德文存》出版之后,笔者并未就此停止对陶氏其人的研究,对有关材料仍然时时关注、有闻必录,希望继续加深了解,以体会其为人处世之艰辛。
-
国士无双秦少游
《淮海集》(宋)秦观撰中华书局出版 “东南淮海唯扬州,国士无双秦少游。
-
西夏古籍,渐次打开
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室是个神奇的地方,许多残损的古籍在这里经过修复师的巧手而重获生机。
-
《说部丛书》原作续考
今年初写了一篇书评,谈及清末民初上海商务印书馆所刊《说部丛书》里的翻译底本问题。
关键词:  说部丛书中国近现代翻译文学史樽本照雄2020-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