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作家协会隆重推出“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对以长篇小说为主的优质选题提供支持,充分发挥由全国重点文艺出版社、重点文学期刊等成员单位组成的联席会议作用,从作家创作、编辑出版、宣传推广、成果转化、对外译介等多方面统筹协调,形成联动机制,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中国作协创研部、中国作家网联合推出“行进的风景——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作品联展”系列专题,将对计划入选作品逐一展示、阅读、评论、探讨,并以融媒体的形式与大家携手攀登文学高峰。2025年8月总第三十三期,让我们一道走进祝勇的《国宝》。(本期主持人:刘雅 王清辉)
2025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2025年1月,作家祝勇的最新作品——两卷本60万字长篇小说《国宝》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详细]
《国宝》(节选)北平城风声鹤唳,谁也说不准明日的北平城会是什么样,说不定哪一天就会像沈阳城一样,市民们一觉醒来,悲伤地发现大街小巷都挂满了日本的膏药旗。似乎每个人都在等待,等待他们平凡安静的岁月中出现一个巨大的裂缝,把他们吸进去,掉进深不见底的万丈深渊。[详细]
2010年,在“温故知新——两岸故宫重走南迁路”考察活动开启时,我对故宫文物南迁可以说还一无所知。那时我正师从刘梦溪先生攻读博士学位,没能参加这次考察活动。此后我有幸入故宫博物院工作,有机会深入到故宫博物院的历史中。越来越多的文献、档案,包括文字和图像,带着与那段历史有关的信息涌到我的眼前,破碎的、遗落在历史深处的时光一点点拼合起来,那段被屏蔽掉的历史,像拼图一样,越来越完整。虽然那段不寻常的历史赐给了我非虚构作品《故宫文物南迁》,但我深知,非虚构历史作品侧重于对历史脉络的梳理与重构……[详细]
在故宫工作,拍故宫,写故宫,祝勇与故宫逐渐成长在一起,成为故宫的一部分。早在20世纪90年代,在北京生活、工作的祝勇就特别喜欢去故宫转悠,沉浸式感受其中的文化气息。后来祝勇进入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工作,更是与之朝夕相伴。对于祝勇来说,“历史变得可以触摸。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故宫从规划到建筑布局,都体现着中国古代的一种世界观和宇宙观。[详细]
《国宝》近六十万言的篇幅,以宏阔的笔力书写中国近现代历史,已入选2024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第三期名单。小说通过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聚散流徙,讲述其因南迁而波澜飘摇的家族史,以小见大,以家映国,从烟火日常的民间立场见证磅礴沧桑的近代中国。[详细]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何平(主持人语):这期我们共读讨论的是祝勇新作《国宝》,这部作品选取了战争年代故宫文物南迁的历史背景,值得关注的是作者开创性地使用了“器物叙事”这一写法,让沉默的古物成为历史风暴中的叙事主体,能够相对细腻地叙述凝固尘封又错综复杂的的历史、器物下的暗流,足见其笔力,值得我们深入讨论。[详细]
《国宝》以故宫文物的迁徙和那文松一家人的离散聚合组成复线并置结构,以抗日战争的历史图景为基底,完成了一曲多声部的历史交响,将文明守护的宏大命题与个体命运的精微刻画熔铸成有机整体,织就了一幅全民守护文物、传承文明火种的壮丽画卷。[详细]
文物南迁路上,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山河板荡之时,又有哪些曲折迂回的心路?作家祝勇首部长篇小说《国宝》以诗意的笔触和学术的严谨讲述一个家族文物南迁的悲欢故事,于烟火漫卷的民间立场展现近代中国的宏大叙事。这既是一部守护文物的文明史和心灵史,也是一首磅礴大气的史诗乐章,还是献礼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的最好礼物。[详细]
多年来,祝勇以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的身份,专注于对故宫进行多重角度的文学书写,已出版数十种故宫系列著作,凭借一己之力,营建了一座“纸上的故宫”,引发了广泛关注和好评。但这部新著,不同于此前的大多数纪实性作品,它是作者向小说创作天地的一次雄心勃勃的进军,让人看到了作者在虚构写作领域的不凡潜力和出色表现。[详细]
“不管过去了多少年,新婚的梅遇影依然清楚地记得,丈夫那文松在薄暮中走出家门的那一天,丈夫扭过身对她说:我把这批古物护送到南京,马上就回来,前后最多半个月。而此生,梅遇影再也没有见到那文松踏进这个门槛……”祝勇创作耗时最长、用功最深的长篇小说《国宝》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近日,他在新书发布会上表示:“写下这段描述,我感觉自己找到了这部小说的语感和状态,书中的人物也有了生命感,成了真实的人,小说的题材是故宫文物南迁……[详细]
祝勇的名字和故宫是联系在一起的。祝勇是沈阳人,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从盛京到帝都,此心安处便是吾乡。2011年,在完成“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纪录片后,他便一脚踏进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的大门,一脚踏进故宫悠远的历史。人生阅历是写作者的第一素材,所以祝勇是存储了巨额故宫历史素材的“富翁”,用密集的文字书写,为读者开启一个又一个故宫盲盒。他的好朋友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邱华栋老师说他最多的时候一个月写一本关于故宫的书。2023年5月,以故宫文物南迁真实历史撰写的非虚构文集《故宫文物南迁》出版,祝勇用夯实的文字堡垒为读者筑造了一座“纸上故宫”。[详细]
当朱墙在暮色中泛起金红,青铜器皿的斑驳绿锈在月光下发出荧光时,故宫又度过了新的一天。近日,作家祝勇的《国宝》——一部以故宫文物为经纬编织的小说,与读者正式见面了。该小说以60万字的篇幅,讲述故宫文物南迁的故事。作者以考古学家般的精准笔触,在虚构的叙事中展现文物保护人的使命,让逐渐远去的历史和陈列于展馆的器物再次有了温度。[详细]
2022年初春,祝勇将30万字非虚构文学《故宫文物南迁》定稿交给编辑部,仿佛递来一卷沉甸甸的时空长轴。为捕捉这段历史的呼吸,作者踏遍故宫博物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辗转辽宁、重庆、上海、四川等地,叩访文博前辈后人,更率纪录片团队重走南京、宝鸡、贵阳等地的南迁故道。翔实考证下,运输路线如精密罗网,文物清单似无声军阵,1933年至1958年故宫文物南迁的轨迹得以复现。[详细]
2025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近日,作家祝勇的长篇小说《国宝》,通过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聚散流徙,再现了战争岁月中故宫文物南迁的历程,描绘了文化守护者群像。[详细]
与中国作协其他推动出优秀作品的工程不同,“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不是直接面向作家的,而是与全国重点文艺出版社、文学期刊以及中图公司达成合作,为文学创作、出版、传播搭建平台,形成合力,助推精品力作。客观地说,作品质量的提高,不仅仅是作家艺术家的事情,也需要社会环境的方方面面和文艺生产各环节的共同努力。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深知,有没有质量意识、能不能切实做到“十年磨一剑”,一方面固然同作家自身的信念和修为有关,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社会文化的环境和条件……
当我们回顾新时期文学的成就的时候,恐怕不能否认,老一辈编辑家们精益求精的精神起了重要作用。我们现在是否应该思考一下,怎么能够从体制机制上培养和鼓励像章仲锷、崔道怡这样的编辑家?或者说,我们怎样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逐步调整和发展出一套更合理更有效的机制,使得文艺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能够坚持质量导向,把出精品放在第一位、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系列谈之一:各方联动推精品 形成合力攀高峰] 新时代新征程,为中国文学提高作品质量、攀登文艺高峰设定了新语境、提出了新要求……
[“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系列谈之二:彰显新时代文学价值与尊严的重大文学行动] 一部文学史,就是文学不断发展创新的历史。随着时代发展突飞猛进,文艺体制机制不断变化……
[“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系列谈之三:多方联合搭建 文学精品的传播平台] 今天的媒介环境正在不断更新迭代,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文学生产,全方位介入着我们的文学生活……
[文学界出版界热议“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之一:让新时代文学的沃野结出累累硕果] 充分发挥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文学精品的产生赋能,推动文学精品的传播和转化,有力彰显新时代文学的价值……
[文学界出版界热议“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之二:对长篇小说创作的扶持正当其时
] 原创文学尤其是长篇小说力作的推出,需要作家和出版者共同经过漫长的艰苦努力,“攀登”一词很精准……
[文学界出版界热议“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之三:整合优势资源 助推精品力作
] 攀登计划以扎实有效的举措推动新时代文学从“高原”走向“高峰”,受到文学界、出版界的热忱欢迎……
[文学界出版界持续关注“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 大家表示,“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集中优势资源,全过程扶持优秀作品的成长,为文学精品的产生加压赋能,力推文学从“高原”迈向“高峰”,是中国作协积极应对新媒体环境挑战、勇攀新时代文学高峰的重大文学举措。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新鲜题材,也为文学出版提供了丰厚的资源,文学界、出版界要积极回应时代要求,勇于面对挑战,不负读者期待。
[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启动
] 7月31日,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在湖南益阳启动。活动现场,铁凝、张宏森、杨浩东、彭玻、瞿海与32家共同发起单位启动“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李敬泽与发起单位签署合作议定书,发布第一批入选项目名单。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处同志向第一批项目入选单位代表颁发出版标志。
[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联席会议座谈会在益阳举行] 7月31日,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联席会议座谈会举行。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出席并讲话。会议由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施战军主持。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副主任李朝全,全国32家重点文艺类出版社、文学期刊负责人,中国作协各报刊社网负责人参加会议。
[攀登新时代文学高峰,出版人与期刊主编出谋划策!] 在现代传播格局中,文学真的没有竞争力了吗?作家资源和编辑人才如何培养与寻找?文学面临全新定位,行业生态是否遭遇洗牌?针对这些话题,全国32家重点文艺类出版社、文学期刊负责人建言献策,在依据自身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探讨新时代文学攀登的方向与现实意义,同时表达希冀与展望,为新时代文化版图耕耘文学的辽阔沃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