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纪念茅盾先生诞辰125周年手迹展”
2021年恰逢茅盾先生诞辰125周年,中国现代文学馆12月12日开幕“纪念茅盾先生诞辰125周年手迹展”。
-
未成行的赏樱之约 张中行与林楚平信函往来背后的故事
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张中行先生(1909—2006),曾被季羡林先生赞誉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
陶洁:一面之缘和一封信
我跟钱瑗在1987年相识,因为共同的兴趣很快成为好朋友。
2021-12-01
-
“我爱远山的野火 烧赤暮色里一湖波”
一封写自三十一年前的信 ◎赵蘅(赵瑞蕻之女) 11月10日,立冬三天,天空呈现大片的蓝。
-
浦江请信札:遗笺一读想风标
图为作者收藏的浦江清致施蛰存信 一 结识浦江清先生,最早缘于读他去世次年出版的《浦江清文录》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1989年增补)。
-
丁玲与谢旦如、上海鲁迅纪念馆
谢旦如致丁玲信 上海鲁迅纪念馆珍藏着丁玲一些珍贵的手稿、书信、照片等文物,这些文物是谢旦如在1960年代初期、陈明在本世纪初期先后捐赠的。
-
许我忘年为气类 风义平生师友间:几种王国维书信集读后
近年来,关于王国维(1877-1927)的学术史资料及考证研究都有诸多成果刊布。
-
我们为什么珍视泛黄纸页上的名家手稿
鲁迅诞辰140周年之际,集合北京、上海、广州、绍兴等多地收藏机构、研究力量汇成的新版《鲁迅手稿全集》问世,成为近期文学界、文博界引人瞩目的事件。
关键词:  名人手迹2021-11-11
-
胡竹峰:从鲁迅的书法谈起
读鲁迅书法,有种特别的味道。
-
浦江清致施蛰存:遗笺一读想风标
一 结识浦江清先生,最早缘于读他去世次年出版的《浦江清文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1989年增补)。
-
“打捞”手写的温情和记忆
10月31日,为期20天的华东师范大学作家评论家群文献展落下帷幕。
关键词:  名人手迹2021-11-01
-
朽者不朽陈师曾
编者按:《北京晚报》“墨缘”版创设近十年,近日,“墨缘”编写组将多年的优质文章集结成书,《古今书家事》便是其中一本。
-
“觉醒年代”的一组信札
图①:北京《新青年》编辑部办公室;图②:1920年5月7日陈独秀致李大钊、胡适的信;图③:北京《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大门。
-
陈喜儒:我珍藏的光未然手迹
张光年手书《黄河颂》 张光年(左)和本文作者 访日期间合影,左起本文作者、从维熙、张光年、邓刚、陈祖芬 在我珍藏的中外名作家手迹中,光未然(张光年)的不算多,但种类较全,有信札、条幅、赠书、题词、批示、在我文稿上的修改,还有一条足可以假乱真的木版水印横幅《黄河颂》。
-
从一页稿纸的修改谈周氏兄弟与宫白羽的交往
在中国现代文学馆手稿库中,收藏有一部1962年11月30日周作人在北京苦雨斋创作完成的名为《知堂回想录》(又名《周作人回忆录》)手稿档案。
-
柔中带刚老舍书
编者按:《北京晚报》“墨缘”版创设近十年,近日,“墨缘”编写组将多年的优质文章集结成书,《古今书家事》便是其中一本。
-
陈独秀信札手稿收藏细节披露
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展厅内景 陈独秀致胡适、李大钊的信 步入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常设展览“尺翰之美——中国传统家书展”的展厅,昏黄的灯光、书信独有的沁人气息,让人立马沉静下来。
-
书衣在说话——作家孙犁“书衣文录”全编首次面世
未经整理的“书衣文录” 百花文艺出版社供图 在《全唐诗》书衣上,孙犁记下当天过生日,与小女共食面。
-
胡洪侠:陈子善老师的字
陈子善老师读书教书,编书写书,总能出人意料,让人称奇。
-
名家岁月总留痕 心中宛有当时在
林青霞在7月30日和8月1日发了两条微博,提到的都是同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