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1世纪重新思考“20世纪中国文学”
在中国文学史研究中,“现代文学”“当代文学”以及“20世纪中国文学”这些概念,并非一开始就存在,而是在特定时期特定历史语境中提出的。
2019-12-10
-
现代诗语的重要“纽带”:隐喻与转喻
摘要:人类生活充满了隐喻活动,最具创造性的隐喻无疑来自诗歌这一特殊文体。
2019-12-10
-
当代美学研究的多元化与系统化
当代中国美学的繁荣有目共睹,这不仅体现在美学观念创新上,也体现在美学多元化上。
2019-12-09
-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中国传播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传播通考”文库旨在立足于21世纪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历史高度,对我国1949年以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重要著作的中文版本进行收集整理,并作适当的版本、文本考证研究,供广大读者特别是致力于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原著的读者阅读使用。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2019-12-08
-
融入国家治理体系的中华文化基因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
-
地域叙事与意义发现——以东莞文学为例
不同的地域成长着不同的文学文本和特定的文学生态,从不同侧面展示着整个中国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
新世纪诗歌写作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
诗人是每个时代最伟大的先觉者,而诗歌是每个时代最敏感的风向标。
2019-12-06
-
中国文学创立期的艺术格局与历史高度
内容提要:中国文学有着气象恢宏的历史开篇,先秦文学不是简单的文学发源,而是一种决定性的历史突破。
-
中国美学的“中外古今”
近年来,围绕中国美学的话语体系构建,学界产生了很多讨论。
-
培根铸魂要与时代发展同行
“几位专家开阔的视野反映了当前我们的学术空间、话语空间非常广阔,这种广阔在民族复兴、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背景下应该说是空前的。
-
在古典诗歌诵读中激活形象思维
古典诗歌利用“意合”汉字,选择物象,创设意象,以象表意,使诗歌的语言、情感、意象、意境特具形象性。
-
黄钟军:原创性是好作品的标志
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强调,原创性是好作品的标志。
-
不确定性中的文学批评之惑——从制度转型和文学生态之变谈起
编者按 中国当代文学的进程是伴随着国家文学的经验和理论的探索、调适、建设而形成的一种独特轨迹,制度设计一直是其中潜伏着的支持性或限制性框架。
2019-12-03
-
文学理论:已有的和应有的
而今的文学理论,从中国到西方,充满上下求索之心,弥漫多方困惑之态。
-
当代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来未有之大变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等多重趋势,使得国际社会正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2019-12-02
-
在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认识中牢固坚持“根本制度”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明确为文化建设的“根本制度”。
2019-12-02
-
实现文化善治的着力点
党的十九届四中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做了深刻阐述,第一次说清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13个优势。
2019-12-02
-
文艺生态治理的必要性
制度自信有丰富的内涵。
2019-12-02
-
“先锋诗歌”的历史和问题
摘要:本文从“先锋诗歌”的概念入手,辨析了“先锋诗歌”作为一个诗学概念从1980年代到1990年代的流变,并在此基础上辨析了“先锋诗歌”与历史语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揭示其与历史语境“互相建构”的关系。
-
空间美学兴起的当代文化意蕴
在20世纪的文化思想转型中,空间理论研究突破线性的历史时间束缚,以令人瞩目的方式成为当代学术思想界备受关注的热点题域,人们将其称为“空间转向”。
2019-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