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森:孤岛与天地
海南岛纳入中华文明版图的时间很晚,在很多年里,那里的图景不被看见、那里的声音不被听到、那里的风暴不会吹拂到中原。
-
孤岛与天地:我为什么要写《岛》
林森,作家,《天涯》杂志主编。
2020-12-29
-
董夏青青:不是每只狍子都跑得快
去年冬天,朋友王苏辛在她的微博上写下一段话: “如果一个人能知道,他看到这世上多少恶意,就有责任补上接近重量的善意,那才是一个好世界有可能到来了。
-
李苇子:父辈的足迹与巴洛克时代的骷髅头
1981年农历十月底的某天,姥姥带着二舅和四姨坐上了从临沂去济南的长途大巴,他们要从济南换乘午夜的列车,赶赴千里之外,滴水成冰的“金色鱼滩”。
-
苏童:我为什么不会写杂文
作家如我,多年来睁大眼睛观察着世界这个巨人。
-
刘庆邦:数不清的细节组成我们的人生
首先我个人认为小说是一种美学现象,或者说小说是一种以词表意的美术。
-
甫跃辉:云边有路许谁知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2020-12-27
-
勋章不会迟到,英雄闪耀星空
一位在国民党军队里挨打受骂不堪虐待的伙夫,一次次受尽欺凌设法逃跑,而在人民军队里,他何以不畏生死冲锋在前,成长为顶天立地的战斗英雄? 一位在朝鲜战场上孤身阻敌的志愿军士兵,何以能向死而生血战到底,阻挡了汹涌而至的敌人,创造了青史留名的卓著功勋? 一位曾经激励过黄继光的英雄楷模,何以在大西南山区里几十载隐姓埋名,即便历经坎坷也坚守初心、不改本色? 这不止是一名志愿军英雄的生死传奇,还浓缩一代军人的精神缩影;这不止是一个孤立偶然的英雄故事,还昭示了一支军队百炼成钢的历程。
-
贾平凹:我心目中的小说
我的小说越来越无法用几句话回答到底写的什么,我的初衷里是要求我尽量原生态地写出生活的流动,越实越好,但整体上却极力去张扬我的意象。
-
蒋子龙:姑且称作“笔记小说”
我的材料库里有许多“边角余料”,舍不得用在虚构的小说中,丢了更是可惜。
-
黄咏梅:这“古老的敌意”
这个小说写于庚子年疫情的后期。
-
高凯:我赖以活着的精神脐带
《高小宝的熊时代》 高小宝是小时候的我,去年在《高小宝的熊时代》一书里突然复活了。
-
王彬:墙里秋千墙外道(续)
《袒露在金陵》 絮语散文,我钟爱的一种写作方式 散文可以分成若干种类,有抒情类的,有议论类的。
-
张怡微:家族生活的多重宇宙
从17岁在《萌芽》杂志发表第一篇小说至今,我写了百万字的小说,大部分作品并不值得出版,但对曾经学生时期的我来说,是一种文学上的鼓励。
-
王彬:墙里秋千墙外道
《袒露在金陵》书写了我对生命的敬畏 《袒露在金陵》是一本散文集,收录了我的三十一篇散文作品。
-
文珍:再见不是真的
第一个读到《暗红色的云藏在黑暗里》的出版社同事——至少是我知道的第一个——在两个月前的一天中午突然无头无脑发来微信,说:“看到你在《十月》的新小说了。
关键词:  《暗红色的云藏在黑暗里》2020-12-16
-
王尧:《民谣》的声音
编者按 《收获》2020年第6期刊发王尧教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民谣》,译林出版社则将在明年1月出版单行本。
-
丁晓平:我写的是奔小康的历史
作为“中国作家协会脱贫攻坚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一分子,用自己的笔为人类的伟大奇迹做一点记录员的工作,我深感自豪和光荣。
-
李春雷:小康志 新史记
小康社会,几千年来就是中国仁人志士和政治家们的社会理想。
-
王宏甲:扶贫助弱的世纪回响
这几年我跑了20多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70多个县市,近300个自然村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