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新闻

葛水平定点沁水深入生活现场座谈会暨作品研讨会在山西举行

“我走这条河,因为我孤独我脆弱,我的心灵放不下那份不舍。我感恩沁水收录了我婴儿时代的啼哭,我感恩这条河流让我懂得单纯比复杂更容易获得爱与幸福,我感恩我在这条河岸上走过了一段时间的风景……”在一部名为《要走过几世才知道自己该怎样爱》的电视音诗画专题片中,作家葛水平娓娓讲述了自己沿 着家乡的沁河行走的经历和感受,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这是山西沁水县历山脚下一场特殊的座谈会上令人动情的一幕。沁水是“山药蛋派”作家赵树理的故乡,也是葛水平的家乡。尽管两位作家身处不同的年代,可他们的作品无不体现了全身心融入家乡的血肉之情。 2010年,中国作协开始实施作家定点深入生活项目……

访谈 更多>>

葛水平:我是乡村遗失在城市里的孩子
葛水平:我是乡村遗失在城市里的孩子

记者:在作品中,您曾说,如果一个人出生在乡村,童年也在农村,那一辈子乡村都会给人以饱满的形象。怎样的乡村形象,在您看来才是饱满和富有意蕴的?您是如何理解乡村文明的生命根基的?
  葛水平:我常常在黄昏降临时看世界暗下来,在某个瞬间,涌动的人流猝然凝固,黄昏是一天中最安静的时刻,我能听见那些老旧的家具在黄昏的天光下发生着悄悄的变化。一切变化总是悄悄的。就像人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短。黄昏能够安静下来的日子总是乡村。乡村过日子饱满的元素其实有四种:河,家畜,人家和天空。如果没有水,万物是没有生气的,而人家则是麦熟茧老李杏黄,布及日常,可乐终身。乡村文明不是简单的一座老房子一条老街可以代表,而是人家清明景和的气象。
  记者:对于您笔下的乡村来说,维系其结构不仅需要土地的滋养与血缘的融合,村人的信仰也是及其重要的一个部分。信仰在乡村有着深远的传统,而在去往城市的途中,原本的乡村结构分崩离析,其中就包括信仰的丢失,这是否让您感到很痛心?
  葛水平:这世界大抵有了人,就有了护佑万物的神灵。敬畏神灵的日子里,我始终认为人是幸福的。乡村城市化的过程中最明显的一点是让我们丢弃了神。多么辽阔的大地和多么绵长的传统,才能孕育出这般诸多的神,他们如繁星散落在穷乡僻壤,默默地闪烁着性灵之光。贫困和苦难如影相随,神们却报答给敬奉他的人们温暖的未来。人与自然相互依赖的生活中,神让每个屋子里的人都不会独立承担人生苦楚,或自享人生美好。神告诉人祖先的功德是繁衍子孙,没有祖先也就没有后人。享福之人是在收获先人清白人生的成果,今生遇着逆境了是为先人曾经在世的恶孽赎罪。一个人的仕途、学业、经商方面的成就,均为祖先的荫庇,为了使先人庇护自己儿孙超越自己,今世人的言行举止不恭不雅不守诚都会叫神看见,都会招来祸福,神说,那就增减他们的寿命吧。

专家发言 更多>>

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生活才是作家创作的源泉
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生活才是作家创作的源泉

生活对作家的回报非常重要,生活才是作家创作的源泉。葛水平《河水带走两岸》读了之后我想说:这是生活、土地对她的馈赠,可以用三个词组来概括,一个是对土地和故乡的一种温馨的吟唱,这是我的第一个感觉。第二个感觉就是家族血脉的一种诗意的追寻,书中写到了她的父亲,奶奶、父亲、小爷、表叔等等的一系列。第三呢,我觉得是一个作家用自己的特殊方式,文字与文学的特殊方式,对自己的一次心灵按摩,也是对读者的一次心灵按摩,这是我的三个直接感觉。我读到最后,更深切的感受是,其实随着三十年城镇化的建设,这样的天翻地覆的变化,由于他是国家意志和个人幸福的一种追求方式和在欲望下的山村、河流、民俗都将在城镇化的在大潮变化中变化、消亡,包括我们空空的村落,年轻人进入城市,很多农民变成市民,这一切大的变化里面它存在很多很多是国家意志。当然所有人可能如果现在还在窑洞里生长的话,都不会喜欢,都出去会寻找自己的幸福,应该每个人都有这样的选择。但是呢,葛水平感受到的这种挽歌般的伤感和痛楚……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白庚胜:继续着一个作家的使命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白庚胜:继续着一个作家的使命

 中国作家协会定点深入生活这项工作已经开展多年了,它是中央宣传部支持中国作家协会工作的几项重大活动之一。今年中国作协的重大活动除了青创会,就是我们这项工作,去年的重大活动是这项工作和少数民族的骏马奖评奖以及少数民族文学的创作会议。中宣部的领导也就是现在中共中央政局常委的云山同志,曾经在批示当中说道:“中国作协的这项定点深入生活的项目抓到了要害,有很强的针对性。所以希望把他做得更深、更好。中宣部将会长期的关注这项工作,并且给予它足够的、各方面的支持。”两个月之前在长白山举行了作家胡东林的现场会,那时中宣部还派了代表,这次本来白轶民同志要来,由于现在正开展关于党的群众路线的教育和实践活动,很多重要会议还未完成,未能成行,但仍然通过电话让我们中国作协创联部的同志代表中宣部向葛水平女士表示祝贺,并预祝这次会议成功……

山西省作协党组书记张明旺:在葛水平文学创作研讨会上的发言
山西省作协党组书记张明旺:在葛水平文学创作研讨会上的发言

葛水平是近年来山西创作成就非常显著的一位作家。她从小在沁水的山水间自由地长大,后来在艺校读书,从事戏曲工作,最初写过诗歌、散文,出版过诗集《美人鱼与海》《女儿如水》散文集《心灵的行走》等等。戏曲、诗歌、散文的艺术实践活动,锻炼、培养了她的艺术感觉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也初步地体现也了葛水平的创作追求和创作风格。在她的早期创作中,她写了“女儿如水”,而现在,当她的创作达到了成熟之时,她又为我们奉上了“河水带走两岸”,“水”的文化意象与葛水平的生命追求和艺术追求结下了不解之缘,自由的生命对艺术自由表达的需要,奠定了她文学创作的坚实基础。2004年,葛水平集中地发表了一批中篇小说,如《甩鞭》《喊山》《地气》等等,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反响,2004年全国的中篇小说创作有了“葛水平年”的说法……

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孙德全:定点深入生活对创作的重要作用
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孙德全:定点深入生活对创作的重要作用

感谢大家出席今天的座谈会,也感谢所有为会议的成功举行作出努力的朋友们!召开现场座谈会的想法,是在中国作协组织作家定点深入生活的过程中产生和成型的。几年来组织作家定点深入生活的过程,让我们发现,在作家扎根生活、采访和创作的过程中,有太多经验值得梳理;在生活与创作密不可分的关系里,有太多问题需要探讨;而作家在勤苦采访、深入体验之后创作完成的作品,也的确需要深入座谈、关注评议和推介,来让更多的人发现其价值。基于上述几种原因,我们产生了为参与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的部分作家召开座谈会的想法,希望借会议之机,评析作品、探索深入生活的新方式、扩大作家作品的影响力,也鼓励和号召更多作家深入生活……

中国小说学会会长雷达:文学要在生活中汲取转化从而创作出非常精美的艺术食粮、艺术精品
中国小说学会会长雷达:文学要在生活中汲取转化从而创作出非常精美的艺术食粮、艺术精品

我连续参加了两个深入生活的会,长白山胡东林的会还有这个会。在今天突出生活与创作的主题,强调生活体验非常重要。新时期文学发展三十年,很多作家一路走过来,特别是现在转型进入一个深化的阶段,我觉得生活体验的问题显得特别突出。在文学方面比如说原创力的匮乏,某些作家与生活的隔陌,一些捉襟见肘的感觉,自我重复的感觉都出现了,所以说生活是唯一创作的源泉,生活是解救作家最根本的东西,这一点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当然我们不能太机械的理解生活问题,也不是临时抱佛脚似的去采访,虽然那也是一种方式,但那些东西不能长期的为你创作解决问题,这种把文化、把生活内化为你自己的人格,内化为自己的血肉,那才是你的东西,才能解决根本问题。葛水平的《河水带走两岸》是内化为她自己血肉的。最近关于文坛我有一个想法,其实去年我也写过一篇文章,就是关于重新发现文学,特别是莫言的获奖给大家一个很大的自信……

中国作协创研部原主任胡平:山神凹里出灵秀
中国作协创研部原主任胡平:山神凹里出灵秀

实际上,古朴的乡村天然更具有文学性。乡村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城市是人文的,却不是自然的,更不要说乡村存有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为创作带来丰富资源。村里的一切似乎都能涉笔成趣,在葛水平文中,驴、猫、鼠、狗皆很生动,就是一只石碾子,也仿佛有着生命——她曾认一只石碾子做了“干大”,因为家里希望她命硬。这石碾子沉默不语,却是温馨敦厚的,有着人情味道,比城里的物件更具文学色彩。为什么如此呢?我想,这大约与人类的原始记忆有关。人类本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对大自然环境有着先天的亲近感。读葛水平的文字,你会不禁想到,她比许多城市作家要幸运,因为她可写的东西太多。如她自己所说:“如果一个人出生在乡村,童年也在乡村,一辈子乡村都会给人以饱满的形象”,她的创作也的确总是饱满的,不会枯竭。当然,更重要的是她对家乡怀有的始终不渝的爱,乡情给予了她的创作以无穷无尽的动机……

作家出版社总编辑张陵:一种特殊的散文文本
作家出版社总编辑张陵:一种特殊的散文文本

《河水带走两岸》这本书的有些章节我反复在看,所以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点阅读的体会,我建议大家要注意她每个句子之间那种排列和组合,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散文文本。这样一种意境或者意象,对一个作者来说很重要,这也是我为什么会反复读其中一些章节的原因。我觉得每一个伟大的作家或者走向伟大的作家最终都会注意到语言的表达,刚刚大家讲深入生活啊、题材啊,乡村啊,技术准备啊,包括理论准备,感情的准备,这都很重要,但它最终会落实到应该怎么去表达一个事情,表达一个东西,表达一个细节,这是一个伟大作家经常走的道路,这是必然的。因为表达才决定它存在着的价值。我当时在读葛水平的小说中,我觉得她还没有走到表达的自觉上来,当时我一直觉得她还早,慢慢来,别着急。但拿到这本书后我觉得那种东西提前到来了,我在想可能是这种厚实的生活给她一种刺激,不知道对不对……

中国作协创联部副主任尹汉胤:无限青山随意好
中国作协创联部副主任尹汉胤:无限青山随意好

读到《河水带走两岸》这部作品,我才真正知道生活对于葛水平创作的重要性,她对家乡的这种依恋,对家乡的认识,有她的自觉同时也有她的自醒,这种自觉自醒表现在沁水这条河对于她来说,就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血脉,此血脉不同于普通的血脉,她作为沁河的一个女儿,又是一个母亲,作为母亲最知道脐带血的重要性,那么我说这个沁河就像一个脐带血,脐带血对于人、生命和文化,不但有诞生生命,产生文化的作用,同时它还能救赎生命,就像人类的脐带血中的干细胞可以修正生命,那么沁水这条河,葛水平就是把这条水当做脐带血来爱护,来珍惜,而且不断的用母亲河修正自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就像刚才雷达老师讲,现在许多作家离开了自己的母地、出生地、生活原本的基地,但是他的这种脱离就没有能像葛水平一样有还能自觉用这种基因来修正自己的创作……

山西省作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杨占平:后赵树理写作
山西省作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杨占平:后赵树理写作

水平搞这个走沁河活动大概应该是在两年前,她开始做这项活动时候就跟我交流过,所以这两年我一直关注着,从一些报刊上,特别她的博客上也看到了她提供了一些文章。这次出书以后呢我也认真地拜读了,我觉得水平这部书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信息和内容,包括文化的、地理的、政治的、历史的等等,有许许多多。我想讲一点,也就是刚才大家提到的葛水平和赵树理的关系。大家说,谈到葛水平,肯定离不开赵树理,因为赵树理是沁水人,葛水平也是沁水人。赵树理的一些作品和葛水平的一些作品其实还是有很多的相通相似之处。我本人也对赵树理做过一些研究,也写过一本《赵树理传》,所以对赵树理也还有一些了解。所以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特别注意水平在这文章里面怎么表现或者说评价赵树理,结果我觉得他对赵树理的感情确实深厚,她整个书里面有好多处提到赵树理,最集中的就是高洪波主席提到的那一篇叫《时间让文字留下凭据》……

中国作协创联部综合处处长高伟主持座谈会:进一步张扬“生活是文学创作唯一源泉”的旗帜
中国作协创联部综合处处长高伟主持座谈会:进一步张扬“生活是文学创作唯一源泉”的旗帜

从2003年葛水平的《甩鞭》在文坛炸响以来,中国文坛就一次又一次地把赞许的目光投向这里,投向这个来自山西黄土地的女作家,她的才情和爆发力,以至于让批评家在盘点2004年全国中篇小说创作的时候,以“葛水平年”的标签来概括当年的文学创作现象。从《甩鞭》到《裸地》,葛水平以她特有的沉静和从容,一路走来,走在她挚爱的乡土,用她扎实、厚重的中篇、长篇,不断地给我们呈现这块土地的岁月、人生和命运。“行走”已经成为葛水平文学创作的一个理念,成为她文学成长历程中的一个重要姿态。她说:“我在路上,我的出生,我的亲人,我的朋友和老乡,他们给我他们私密的生活、让我泪下的人生,已经成为我挪不动步的那个‘数’,我不能不陷进去,我活在他们中间我真实。”……

深入生活作家葛水平:要走过几世才知道自己该怎样爱
深入生活作家葛水平:要走过几世才知道自己该怎样爱

沁河,即沁水,古称少水、洎水,是黄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山西省沁源县,干流流经山西省的沁源、安泽、沁水、阳城、泽州等县市,于河南省济源市五龙口出太行山峡谷进入下游平原,流经河南济源市、沁阳市、博爱县、温县,至武陟县方陵村汇入黄河。全长485公里,落差1844米,流域面积13532平方公里。我于2011年10月开始沿着它的源头寻着它走,走近它曾经流过的村庄。我看到繁华露出瘦削刚硬的筋骨,素净的沁河与壮阔的秋风,无限扩大了村庄两岸衰落后的萧瑟,我不能够欢喜。一座村庄,一代人的驿站,路上尘土飞扬,扑打人的脸,水成为村庄的终结,也丰沛了万物。然而,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人口增多,一方面,沁河两岸的土地面积日趋紧张;另一方面,由于人为设障、缩窄河流、开采煤矿,一条河流,在孤独和将要面对的绝望下虽爱于执著,然,不得不面对它最后的宿命:瘦弱……

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傅书华:
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傅书华:

第一点,“神性”观照。这突出地体现在这么几个方面:一个是时间观念。河水即是时间的象征,在时间的流动中,空间具有了新的内容与内涵、意义的变化,带走两岸,即谓此。海德格尔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把对事物的观照,从三维空间,因为时间维度的引入,成为四度空间。从而赋予事物更为丰富的含义。第二个方面是个体性,对每一个不同的一次性的个体生命的有限性给以价值认可,这种一次性的个体生命,在葛水平笔下,既是大自然形态的花草树木、是日常生活的器皿物件,也是一个个曾经生活在她身边的家乡人。对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与时间的引入,导致对生命虚无感的形成,海德格尔讲:存在与时间。存在与虚无。他将此引入对荷尔德林诗歌的研究,认为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认为人生是“林中路”。所以,葛水平这篇散文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各种一次性生命过程中美好瞬间的消失的惆怅感……

陕西省作协副主席叶广芩:文字灵动,有诗一样的韵律
陕西省作协副主席叶广芩:文字灵动,有诗一样的韵律

我这段时间一直在外面走,从北京到内蒙,从内蒙到陕西,一路上都在看这本《河水带走两岸》,而且在不停地做笔记,做了很多。并不是因为要看这个研讨会我才看才做笔记,是因为我觉得我要向她学习的东西太多了,我自己的文字语言、表达都太实,太陈旧,太笨重。读她这本书我最大的感觉是她对于历史的敬重,对于文化的推崇,对于民族精神的审视和追寻都是发自于内心的,这种素材,你如果不深入下去是寻找不到的。我想葛水平出生在这片美丽的土地,那么她受到了先天的滋润,而她回过头来的追寻,是一种很难得的拷问,对历史、对自身的拷问,对于乡村自己生活过的地方的拷问,这种素材她可以做到信手拈来,所以这本书在我看来不做作,是于心的一种流出,比如她写到阳城的琉璃塔,她说“琉璃澄明的特质契合着佛教明心见性的境界。”……

山西省作协副主席蒋韵:消亡可以是如此艳情
山西省作协副主席蒋韵:消亡可以是如此艳情

厚重的一部大书,是葛水平对沁河、对故乡、对北中国乡村、对农耕文明所孕育出的情感方式、审美观以及一切的致敬、叹惋、凭吊。我要承认,是这部大书,让我读懂了,水平的美,她独一无二的美和魅力,来自何处。那无可取代悠长而坚韧的美和魅力,是由什么丰沃的母体诞育生养。所以,在她这里,消亡是如此无奈悲伤,却又如此艳情,如此性感,如此风情万种。也许,那就是大美山河自身的袅袅余音和绝唱吧?只不过是借了这个人世间的生灵发声。一切都那么有情有义,荒草中的小石雕、老时光中的柱础、佛塔上的琉璃、二百年前的眠床、木雕窗棂、刺绣和老银器、象征现世安稳的土炕、端正严谨的古老民居……它们不是物,不是物件,它们就像她前生前世的恋人一样,来到此生与她践三生之约……

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春林:农业时代乡村文化的凭吊式书写
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春林:农业时代乡村文化的凭吊式书写

葛水平,不管怎么说,都应该被看作是当下时代一位难得的优秀小说家。然而,只有在读过这部装帧设计特别精美、图文并茂的《河水带走两岸》(北岳文艺出版社2013年3月版)之后,我才进一步认定,葛水平,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其实,早在以小说创作一举成名之前,葛水平就曾经有过时间不短的散文创作经历。或许因为葛水平是以小说创作而知名于文坛的缘故,说到葛水平,人们大多都只关注她的小说创作,都只是把她视为小说家。即使在我,情况也同样如此。尽管此前早就知道葛水平曾经出版过专门的散文集,但因为一直没有能够寓目阅读,所以,自然也就无从领略作家散文创作的风采。我之所以延迟到现在才认定优秀的小说家葛水平同时也是优秀的散文家,根本原因显然在此……

名作欣赏杂志社社长、总编辑赵学文:不动声色的幽默
名作欣赏杂志社社长、总编辑赵学文:不动声色的幽默

大家说了很多,我觉得大家可能都没有谈到葛水平这个文本当中的幽默,我在看这本书时,关于前面大家谈到的语言等等那些都有感觉,但她那种不动声色的幽默,我感受更多一点,比如说她父亲要死了,但不想死。葛水平就跟她父亲说,毛主席都要死的。再比如说写一篇猫叫春的那个故事,看到猫叫春之后葛水平就想她也要叫春,然后她就跟别人说,村里面的人就笑她,后来她以后一听到春这个字就很惶恐,连这个春字都不敢说。再比如以前看这个《地气》这个小说的时候,在茅房,一个女的在里面,一个男的在外面,一根红裤带搭在茅房墙上,两个人一个在这边拽,一个在那边拽。我就感觉她的这种幽默是不动声色的,那么细想的话,首先源自于你的天真,实际上我感觉这还是一个农民式的幽默,农民所拥有的一种宽容和忍耐,是这种幽默产生的一个根本……

河北省作协副主席胡学文:她是一个有才情的作家
河北省作协副主席胡学文:她是一个有才情的作家

葛水平的作品凡是能看到的,我是都要读的,读肯定因为喜欢,喜欢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写作多是乡村生活,这是我喜欢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她的语言,刚才高主席还有其他几位老师也都谈到了葛水平的语言。余华曾经说,他对格非的一个比喻句像迷恋了很久,格非写一个人的死亡说像歌谣一样消失。葛水平的语言也非常的棒,同样让人迷恋,比如她说:“叹息一声,像春风吹花瓣上的浮土一样,轻得都要跳起来。”好多这样的语言,确实是非常的美,我过去一直认为葛水平能写出这样一个语言,是因为她是一个有才情的作家,最近读了《河水带走两岸》,我想固然她是一个有才情的作家,但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与她的深入生活,与生活的亲密关系是分不开的。这部书中有一篇《高与大地的庙脊》,写庙中住的一个老人的那段描写,关于建筑的那段描写,我就有这样一个体会,如果给一个作家出一个这样的题目让他写,凭着作家的想象力完全可以写出来……

《文学报》社长、总编陈陈歆耕:一个有着现代视角的对作家
《文学报》社长、总编陈陈歆耕:一个有着现代视角的对作家

葛水平这部新著《河水带走两岸》它精致和优美的文字让我随时可以沉浸其中,昨天我在虹桥侯机厅也在呼吸着沁河水温润的气息,三个多小时的侯机的原本应有的烦躁,在阅读这样的文字时变成了一种愉悦享受,这是一个题外话。 葛水平在《河水带走两岸》里写到沁河的源头有一通纪念碑,我想做一个比喻,:葛水平用她的文字为沁河树立了另外一座文字的碑。碑上刻写的即有历史的诸多记忆,也有对沁河现实的生态的考察和记录,这里面有很多的东西:古物、建筑、戏曲、手艺、庙宇、名人故居、历史文物等等,也有很多的现实的、人文的思考,在葛水平的这个文本中都能看到,这一文本对于沁河来说意义是非同寻常的。她在后记里讲到,“我理由知道她的美丽’,但她的《河水带走两岸》不仅是一个美丽的呈现,同时它也传递给我们苍凉、忧伤,无奈、苦涩等等五味交成的感受。因此我说葛水平既是一个对传统文字、优美的文化深深迷恋的一个作家……

北岳文艺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续小强:一个女人的身体和灵魂的感触
北岳文艺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续小强:一个女人的身体和灵魂的感触

首先感谢中国作协搞这样一个很好的活动,作为一个出版人,我也经常在思考,作为一个文学出版或者说文学组织者如何去呈现文学。这本《河水带走两岸》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机会,当然在出版过程中赵学文老师,还有我们名作欣赏的很多同志付出了很多的辛苦。对于这本书我谈一下个人的感受,我觉得《河水带走两岸》这本书,是一个容量很大的文本,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自然与城市的、从现代文明的、甚至哲学的,乃至于当下我们生活与创作的这种关系的,还有我们中国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的都在谈,但我最看重的是,它是一个还原性的作品,就是说作者不是带着作家的面具或者作家的身份标识去进入这个世界,进入这种生活,它是一个人的讲诉,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女人的讲述,刚才葛水平非常动情,我觉得这也是她内心最真实的感受,一个女人的身体和灵魂所感触到的都给我们呈现出来了,我觉得这是最最有价值的东西……

采访对象、散文家孙喜玲:读葛水平的《河水带走两岸》感言
采访对象、散文家孙喜玲:读葛水平的《河水带走两岸》感言

中国的农村,始终是孕育和培植华夏文明的基地,农业文明曾经的辉煌繁荣与今天的衰落破败,让葛水平字里行间充满了感慨,充满了叹伤。心灵因此打结的时候,除了写作,她会选择喝酒。在《高于大地的屋脊》一文的末尾,葛水平问:“消失的东西固然就消失了吗?”说:“那一晚我喝了半斤酒,……我想用那半斤酒把自己放倒。……只为曾经的手艺,消失的比风还快。虔敬不在,我们拿什么来坚守?”而这样的诘问,在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是软弱无力的,作为一介文人,她知道自己改变不了农业文明毁灭与消亡的宿命,她所能做的,就是借助文字表述她的纠结和痛苦,并企图用此唤起人们的思考和反省。她说:“我们丧失了许多,恰恰可能是有关生命最高秘密的隐喻和福音。不能知,在衰败中,我唯一不想放弃的是想入非非。”在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在无法抗拒的毁灭中,她能做的也仅仅是想入非非和用文字来表述她的想入非非……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