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青春莫负好时光 ——“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中老铁路纪实
来源:长江日报  | 龚盛辉  2024年04月30日08:55

龚盛辉,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出版长篇小说《侦察班》,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北斗》《铸剑》等。作品荣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二届、第十六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2021年度中国好书奖,全军优秀文学艺术奖特别奖等。

■ 中老铁路的梦与远方

接到《中老铁路》创作的邀约,我在心里对自己说:“又要去读一门大学专业课了。”这些年,我创作六七部科技报告文学,几乎每写一部就涉及一个崭新的学科,就需要我去学习、熟悉一门新的大学专业,久而久之,就把我这个战士出身的作家泡成了半个“科技通”。

科技报告文学相对于别的报告文学,它要求创作者不仅要具备厚实的文学底蕴,还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要比较透彻地了解所创作的该科技领域的原理,这样才能将有声有色的科技故事讲给读者听。

从中国昆明南站到老挝首都万象的中老铁路,是人类建设史上建设难度最大的铁路之一。

在采访过程中,我发现中老铁路各级项目部领导,绝大部分是三十出头甚至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他们有知识、有文化、有眼光、有冲劲,不惧艰难困苦,渴望成就事业,是中国铁建事业的未来和希望。他们在中老铁路上放飞梦想,他们酷爱挑战,敢于创造、甘于奉献,期待在磨砺中成长。中老铁路,是一对对“中铁伉俪”的梦与远方,他们是“工棚夫妻”,他们在热带雨林比翼齐飞,他们的爱与中老铁路一起成长。

中老铁路是“中铁人”人生事业的大舞台,他们在这里流淌汗水、挥洒智慧,他们在这里创造奇迹!中老铁路建设之初,国外专家预言:那里的地质打不了隧道,中国要修通中老铁路,起码需要15年。国内专家保守估计“起码要10年”。而中老铁路建设者们顽强拼搏,使用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设备,仅用不到5年时间,全线贯通。

中老铁路开启了老挝人们的“幸福门”。中老铁路建设中,开辟了2000多公里物资运输便道,它们被沿线群众称为“幸福路”,让他们第一次走出了原始森林,看到了外边的大世界;中老铁路还连起了中老两国青年的甜蜜爱情。中老铁路全线开工后,大批中国青年才俊远离家乡,来到老挝投身铁路建设。在这里,他们找到了事业,甚至收获了爱情。中老铁路建设期间,先后有十几对中老男女青年成功牵手,结为伉俪,让中老两国人民的血脉相通相连……

我希望通过我的文字,能呈现两国青年建设者在中老铁路建设线上浇灌青春、无悔追梦,收获成长、友谊、爱情、荣誉与自我价值的奋斗故事,展示中国技术和中国智慧,向世界展现一个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

交通线,是一个国家的“血脉”和“经络”。人身上的血脉、经络,越是发达、畅通,身体越有活力,体魄越发健壮。同样,一个国家的“血脉”和“经络”越是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越快,社会生活越是多彩,人民越是富有。

中国改革开放40年经济高速发展,几乎家喻户晓的经验之一:要致富,先修路。

可在世界交通图上往细里一看,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的东南亚地区,却有一个国家各种交通线非常稀疏,没有航海线,没有通向海洋的河流航道,甚至没有铁路线,公路交通线也非常稀少。这个国家就是中国南边的友好邻居、被称为“陆锁国”的老挝。老挝人民已经被“锁”了几千年,他们期待破“锁”而出,走向世界、融入世界!

2010年4月,原中国铁道部与老挝公共工程与运输部在北京签署了《关于铁路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和《关于深化落实合作备忘录的会谈纪要》,确定了中老铁路项目。2015年11月13日,中老铁路合作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中老铁路,是第一条中国投资,采用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设备建设的境外铁路线。

中老铁路既是一条创新之路、发展之路,同时又是一条中老青年成长之路,联结中老两国人民友情、爱情之路。

■ 恰逢这样的大好时光

在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莫过于青春,它是一天中刚刚升起的那一轮朝阳,是一年里万物复苏、蓬勃生长的春天,是光明的启始,是力量的象征。

在中老铁路建设中,有数万名中铁员工奋战在1000多公里战线上,其中40岁以下的青年人占85%以上。从玉磨段、磨万段总体设计负责人、副总体设计负责人,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到各标段、各重点工程项目负责人,80%都是不到40岁的青壮年。

中老铁路磨万段项目经理部总工程师、技术部部长、党支部书记刘亚新,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2010年3月,刘亚新被任命为中老铁路(老挝段)预先可行性研究项目主持人。但这时,她儿子小树出生还不到3个月。平时无论面对什么情况,刘亚新处理起来都干脆利索,从不拖泥带水。可接到任务通知的这一刻,她却觉得无比为难。

她抱着正在吮乳的小树在客厅里转来转去。低头望着怀里腮帮儿一鼓一鼓地吮吸着乳汁的儿子,想着过几天就要给他断奶,独自去老挝,很久看不见儿子,她心里真是一千个、一万个不愿意啊。

可她能拒绝领导的安排、组织的信任吗?她也不能,更不愿意。

两难之下,她与丈夫商量。“好啊,亚新,机会难得呢。”丈夫一听,高兴地说,“你这么年轻,领导就让你干这么大的工程,别人求都求不到呢。”

她说:“那咱们小树怎么办?”

他说:“小树妈妈出差了,小树爸爸在家呀。”

她担心:“你一个人忙得过来吗?”

他说:“不是还有爸爸、妈妈吗?”

她说:“还有小树还没断奶呢。”

“很多孩子一生下来就喝牛奶,我看也长得好好的。咱们小树还能喝三个月母乳,算幸福的了。”他安慰她,“你不在家,我们会照顾好小树。你不去老挝,可就过了这村再没这店了。”

她感激地望了丈夫一眼。她心里离不开的,除了儿子小树,还有他。

启程前往老挝的那天早上,她第一件事就是给儿子喂饱奶,然后收拾行李。出门前,儿子还在酣睡。她站在床前看了他好久、好久。丈夫说:“送你去机场的车已经停在门口。”

她说:“你去告诉师傅,等我再给儿子喂次奶,时间来得及。”

儿子终于醒了。她轻轻抱起孩子,紧紧搂在怀里,泪水哗哗地淌……

丈夫走到她身边,轻轻接过孩子说:“我和爸爸、妈妈会带好小树的。你去了老挝,自己保重。”

……

2016年,中老铁路老挝段项目建设正式启动后,刘亚新顺理成章地走向了项目经理部总工程师兼技术部部长的岗位上。这一年,刘亚新只有36岁。接受任命后,她既为自己深受组织信任而激动,又担心自己年轻的肩膀担不起这副沉重的担子。

连续失眠了好几个晚上后,刘亚新把技术部全体人员招集起来,对大家说:“中老铁路沿线地形地质复杂,施工中肯定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尤其是各种‘疑难杂症’,施工单位很难解决。咱们技术部就是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我们一定要树立服务意识,注意换位思考,多站在参建单位角度想问题,主动为他们排忧解难。以后,我们要少坐办公室,多去施工现场,把过去那种施工单位出现问题再向我们‘求技术’,改为我们‘送技术’,到基层去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为各单位施工争取时间。”

项目正式开工后,为掌握全线施工动态、及时发现问题,422千米的中老铁路磨万段,刘亚新经常带着项目部的同志跑全线,常常一跑就是十几天。每到一个项目部,一下车就往工地上钻,仔细查看现场情况,白天广泛与施工人员交流,晚上处理各种问题和各种文件,甚至从这个项目部到另一个项目部的路上,她还在不停地与30多个团队成员讨论问题。大家都非常惊讶:身材娇小的她,精力为何如此旺盛啊?

一天,刘亚新带着大家刚离开一个项目部,另一个项目部突然打来求援电话:“我们隧道出现大突泥险情,请你们尽快派技术员过来。”

刘亚新立刻打开北斗导航查询,发现该隧道项目就在附近。“告诉他们,我们半小时后到。”

当她与大伙赶到那时,项目经理迎上来,惊讶道:“你们比天兵天将还来得快呀。”

刘亚新说:“我们正好巡查到附近呢。”

项目经理说:“天气这么热,刘总和大家一路辛苦了,先到空调房喝杯茶吧。”

“茶,等解决完问题再喝吧。”刘亚新把手上的安全帽往头上一扣,“先到现场看看去”。说罢,就跟着项目经理一头钻进隧道,和技术人员一道,在掌子面项目地一蹲就是几小时,直到制定出排险方案才离开。

一次,刘亚新和项目技术部巡线途中发现有人正在铁路线旁搞测量,立刻让司机停车,对身边一名技术员说:“他们穿的不是咱们中铁的工装,下去问问他们是哪个单位的,在勘测什么工程?”

技术员下车询问后,回来说:“他们是中国高速公路设计院的,正在勘测万荣高速公路。”

刘亚新巡完全线返回项目部门,立刻在项目部部务会上提出:“中老铁路、万荣高速公路两条线路有多处交叉,影响到铁路的桥涵、路基排水、弃渣场、通站道路、改移道路等工点。咱们应尽快与高速公路建设部门联系,对交叉影响问题进行全面梳理、协调解决。”

一些领导认为:“我们开工在前,他们开工在后,应该高速公路主动来联系我们。”

刘亚新说:“双方早接触、早发现问题、早提出解决方案,这对大家都好,何必讲究谁先提出、谁后提出呢。”

在她的坚持下,项目部主动向老中公司汇报,请求公路、铁路双方尽快协商解决问题。高速公路项目单位接到他们的协商电话后,非常感动,表示一定积极对接。通过双方会审、共同核对现场、来往函件确认等方式对各个干扰工点的方案进行双方确认,最终在实施过程中实现了零干扰。

2018年,刘亚新被中老铁路项目联合党工委评为“中老铁路党员先锋岗”。作为奖励之一,项目部特意安排她回家休假。

刘亚新带着对亲人的无比思念回到了祖国,而与她一道回到亲人身边的,还有她随身携带的那台笔记本电脑。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情便是打开它,与团队保持联系,掌握工程施工情况,线上指导解决问题。在家的日子里,也和在项目上一样,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加班。

儿子问她:“妈妈,你不是在休假吗?怎么还这么忙呢。”

她笑着对儿子说:“妈妈在休假,可修铁路的那些叔叔、伯伯们没有休假,他们遇到了问题,让妈妈和他们商量解决的办法,妈妈就只好加班了。”

儿子咕噜着眼睛说:“那妈妈还是没有休假,还是工作。”

一天,一个隧道施工出现重大险情,刘亚新正在线上与大家紧急磋商排险方案时,突然接到母亲电话,说父亲突然病危送进重症监护室。刘亚新一急,抱着笔记本电脑就赶到重症室。

由于抢救及时,父亲病情终于稳定下来,转到病房继续治疗。刘亚新坐在病床前,一边看护老人打点滴,一边在电脑上继续与远在老挝的同事讨论排险方案。

病房护士了解到她的工作性质,理解地说:“你回家去忙吧。这里我们给你守着,有什么情况我及时联系你。”

2019年,刘亚新又被老中公司评为“技术专家”。

从总结表彰大会领奖回来后,刘亚新接到了儿子小树的视频。儿子每天都要和她视频一次。虽然母子聚少离多,但儿子对她一点不陌生,而且还成了妈妈的“小粉丝”。一次学校布置了一个作文题《我的妈妈》。小树在文中深情地写道:“我的妈妈是一只远飞的大雁。她总是出差,就像大雁一到冬天,就会飞到温暖的地方去,很久不回来……”小树非常懂事,妈妈每次出差,他都像个小大人似的对妈妈说:“你把你的事儿做好,我把我的事儿做好,我们做好自己的事儿,不要担心对方。”但妈妈出差很久没回来,和妈妈打视频电话时,他又会说:“天啊!一年还要多久啊?我很多次睡觉都会梦到妈妈,妈妈却迟迟不回来。”

小树在视频里说:“妈妈,学校要举行模型比赛,我想参加。”

刘亚新听了很高兴:“小树真棒!”

小树说:“我需要妈妈的支持。”

刘亚新说:“说吧,需要妈妈怎么支持?”

小树说:“妈妈要教我架设一座大桥。”

刘亚新说:“小树准备好架桥的材料了吗?”

小树立刻搬出一堆模型木条。然后在视频里的妈妈注视、指导下,开始一根梁一根梁地拼接出一座大桥模型。

“小树这桥架得真漂亮。”刘亚新欣慰地说,“那给这座桥取个名字吧。”

小树拿起笔,在一张纸上工工整整写上《妈妈设计的中老铁路大桥》。

看着儿子写下的这一行字,刘亚新落下欣慰的泪水……

听了她这些故事,我问道:“对当初的选择,你后悔吗?”

她说:“假如时光能倒流,让我回到当初,我依然这样选择。”

我问:“为什么?”

“我那么年轻,组织上就对我如此信任,给了我一个这么好的锻炼成才的机会,这是人生难得的荣幸。”刘亚新说,“每个人青春都只有一次,又恰逢这样的大好时光,此时不拼,不仅辜负了党组织的培养、辜负了这个时代,也辜负了自己。”

■ 小荷才露尖尖角

中老铁路是老挝青年梦想起飞的地方。一些老挝青年知识分子,听说中老铁路即将开工建设,纷纷到中国留学,准备将来在中老铁路上大显身手;一些老挝青年应聘参加铁路建设和运营工作,在中国参建公司培养下,迅速成长为铁路“工匠”。

佟朗是在中老铁路建设中成长起来的老挝青年铁路人才的优秀代表。他家在距离琅勃拉邦160公里的农村。他是全家10个兄弟姐妹中唯一的大学生,也是全村第一个到中国学习铁路专业的大学生。他的微信头像,就是大学毕业头戴学士帽的照片。佟朗身上,凝聚着全村人的骄傲与自豪,也背负着全村人的希望与期待。

佟朗从小就是个有志向的孩子。读中学时,他从课文中知道了中国长城,便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阅读一些介绍中国的书籍,并开始学习汉语,渐渐地产生了到中国留学的想法。

机遇总是青睐于那些有理想、有准备的人。佟朗高中毕业以优异成绩考上老挝苏发努冯大学,学习土木工程专业。2018年5月的一天,他在校园通告栏上看到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与苏发努冯大学联合办学,在学校选拔老挝轨道交通人才班留学生的通知,高兴地挥着拳头,一路小跑着来到招生处报名参选。

当时的面试官是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轨道交通学院铁道工程系主任李培刚。回忆起当年考核佟朗的情景,李培刚印象非常深刻:“佟朗是个有大志向、大理想的老挝青年。”当时,李培刚问:“你真想到中国留学吗?”

佟朗回答:“到中国留学,我已经想了很久了,从中学时就开始想。”

李培刚问:“你为什么想去中国留学?”

佟朗回答:“一来中国是我们老挝的友好邻邦,而且是个强大的国家,科学技术非常发达,尤其是高速铁路技术十分先进,到中国留学,我能够学到先进科技。二来,我们老挝至今还没有一条像样的铁路,交通非常落后,我想用去中国学到的先进知识,参加我们国家的铁路建设,让我们的国家以后也像中国那样建很多高速铁路。”

李培刚满意地点点头。佟朗终于梦想成真,与苏宋、帝佳、宋小麦、凯发、妮娜、李磨、陈思、冯图等9名同学一道来到中国留学。佟朗在苏发努冯大学时品学兼优,在同学中威信很高。在留学生班第一次召开班务会时,他被大家推选为班长。

虽然佟朗自学汉语多年,但初来乍到时,依然存在语言障碍,为此还闹了不少笑话。一次,他上超市买矿泉水,付款时老板说:“两块钱。”佟朗拿出一张百元面额的人民币递过去。老板说:“只要两块钱,这么大票子找不开,你给零钱吧。”佟朗再次把百元大钞递过去。老板有些不耐烦了,提高嗓门说:“我说找不开,你听不懂吗?”不知老板为啥生气的佟朗,一头雾水。好在旁边的一个年轻人见状,走过来对老板说:“他真是听不懂呢,我想是刚来的留学生。”然后从包里掏出一些零钱兑给佟朗,这事才算了结。

佟朗是个差距越大就越努力的孩子。他仅用半年,就通过了汉语四级(HSK四级)考试,能与中国的老师、同学无障碍交流。

作为班长,佟朗是同学中当之无愧的“领头羊”。在专业学习中,他虚心请教、刻苦钻研,专业考试成绩名列前茅。他带领同学们提出了做“两个工程师”——中老铁路维护工程师和中老友谊、中老文化传递工程师的奋斗目标,创建了中老双语“中老铁路通”微信公众号,介绍中、老文化,成为传递两国友谊的平台。

结束中国留学生活返回老挝,佟朗立刻在家里上网课,系列学习岗前培训内容,系统掌握劳动安全、接触网规则、电力规则、工务规则等铁路施工相关知识,为参加中老铁路工程建设做准备。不久,佟朗进入中铁二局铺轨队,开始学习实践,第一次见识了什么叫现代化铺轨技术。

随着眼界的开阔,他把一个个新问题抛给中国师傅:“为什么要采用500米长轨?”“长轨牵引法如何操作?”“基于北斗的标线装置工作原理是什么?”……

凭着这股子积极肯干、勤学好问的劲头,佟朗很快便掌握了施工技术,被提拔为小组负责人。他每天都对小组工作制定出详细计划,哪座桥需要多少梭头,组里的哪个成员干什么事情,事先安排得妥妥帖帖,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们的各项任务。

佟朗小组里的中国工人师傅说:“佟朗不愧是留学回来的,有知识、有文化,爱动脑子,学什么都快,做什么都带头,我们都服他。”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第一期9名留学生,都直接参加老挝琅勃拉邦、万象两地中老铁路建设而且都表现非常优秀。

此时,正值中老铁路建设攻坚阶段、关键时期,工期非常紧张,工地上的工人师傅们三班倒,每天24小时连轴转。刚离开学校的9名年轻老挝留学生,特别能吃苦,和工人师傅们一样加班加点,脏活、重活抢着干,经常得到师傅们的夸奖:“这些老挝小伙、姑娘干活的劲儿,怎么也看不出是刚留学回来的大学生。”

他们在中国留学期间学到的专业知识,在工作中派上了大用场。参加万象至万象南段桥梁建设的冯图,接受了桥梁墩台基坑、垫石的测量的任务。他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测量原理、方法,精准测量出墩台基坑、垫石的各种数据,为施工队搭建桥梁提供了基础条件,受到了项目部经理的表扬。冯图高兴地说:“第一次单独执行任务,就受到领导表扬,让我对今后的工作更加充满信心。”

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在铁路建设实践中,他们经常遇到学校没学过、书本上没见过的问题。这些从中国留学归来的学生,把工作中的难题当作学知识、长学问的机会,一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就缠着中国师傅请教,而且打破砂锅问到底,不彻底弄懂学会不罢休,让师傅们感慨不止:“这些老挝小伙子,是我见到的最勤奋、好学的年轻人。”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佟朗和他的同学们还年轻,刚刚迈开人生事业的步履,相信随着风雨的不断摧打、磨砺,他们定能最终走向理想的彼岸——成为老挝的“詹天佑”。

■ 爱,与铁路一道成长

恋爱如喝茶,各有各的喜爱,各有各的喝法。有些人一见钟情,闪电结婚,就像喝凉茶,咕咚、咕咚,高山流水,酣畅解渴;有些人花前月下,轻侬细语,仿佛温水泡茶,慢慢变浓,渐入佳境……

云南国际公司老挝工作组副组长王德福,说自己和夫人黄菊是“冷水泡茶慢慢浓”,整整谈了十年恋爱,最后才沿着中老铁路这座鹊桥走进婚姻殿堂。

王德福和黄菊,同为广西民族大学老挝语专业的校友。两人从校友变为校园恋人时,正值中老铁路开始酝酿之时。因此,两人常常自豪地说:“我们的爱情,是与中老铁路一起萌芽的。”

大学毕业后,王德福分配到南方电网云南国际公司,黄菊则到了中国铁路国际公司。从此,他们就像出站的铁路线,从一条线路分成了两条线路,分别走向不同方向,开始了异地恋之旅。

2010年,中老两国正式确定中老铁路项目后,中国电力部门成立老挝工作组。时任南方电网云南国际公司市场开拓中心高级业务经理的王德福,被任命为云南国际公司老挝工作组综合副组长,前往老挝工作,参与230千伏老挝北部电网项目、中老铁路磨万段外部供电项目、老挝国家输电网项目等重点互联互通项目建设。

驻外工作,难度比在国内工作大很多。亲兄弟之间都有不同意见,何况国家与国家。王德福始终坚持换位思考,以真诚换真诚,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就求同存异,不仅打开了工作局面,还交了很多老挝朋友,因此,他在老挝工作生活都很开心。若说有什么不如意,就是与黄菊的异地恋,让两人“相见时难别亦难”。

2013年,黄菊所在的中国铁路国际公司要向老挝增派一批工作人员。她立刻报名参加竞选,并如愿以偿地被派到老挝,在中国铁路国际公司驻老挝机构当翻译。这对恋人这两条不同方向的线路,终于来到同一个车站,在老挝相聚了。

虽然都到了老挝,但这时正是中老铁路项目前期准备、协调任务最为艰巨的时候,两人工作都非常忙,压根顾不上谈婚论嫁。直到2016年,中老铁路正式拉开建设大幕,两人才在一次回国办事时领了结婚证,但来不及办婚礼,两人又匆匆飞回了老挝万象。

老挝朋友们知道后,坚持要为他们办一场老挝婚礼,并精心为他们做好了一切婚礼准备。

婚礼当天,按照老挝人民婚俗,黄菊身着红色衣服,王德福穿红色兜裆裤,腰佩宝剑,手上拿着甘蔗叶子和鲜花,象征着保卫爱情和创造甜蜜美好的婚姻生活。二十多位来宾一律穿绿色民族服装,表示他们是一片绿叶,是来衬托鲜花的。

婚礼开始后,时任老挝公共工程运输部副部长拉塔纳玛尼,首先以新人长辈的身份致辞说:“我们以后就是一家人了。无论将来走到哪里,一定要常回家看看。”

说完,拉塔纳玛尼拿起一个熟鸡蛋,用棉线分成两半,再从饭篓里取一团米饭,捏紧,再用棉线分作两半,分别放在两片鸡蛋上,然后分别交给两位新人,象征着从此以后,两位新人你心里有我,我心里有你,共同经营好圆满的家庭。

拉塔纳玛尼又从芭蕉叶上取下一根长棉线,分别拴在王德福和黄菊的手上,表示以后两人哪怕不在一起的日子,依然心相连、情相牵,幸福美满到永远。

接着,就是来宾们挨个祝福新人。大家每人从芭蕉叶上拿一根长棉线,一一拴在他们手上,送上一声声暖心的祝辞。

音乐响起来,王德福牵着黄菊的手领头跳起了老挝民族舞蹈。来宾跟着纷纷起舞。整个婚礼融洽、温馨,让王德福和黄菊觉得就像在自家一样备感亲切和幸福。

中老铁路开通前夕,恰是疫情严重之际,各项准备工作艰难繁重。王德福、黄菊夫妻俩开启了“996”工作模式,即上班9小时、加班9小时、休息6小时。王德福白天要和老挝相关部委、国内同事协调中老铁路境外段保供电事宜,晚上要及时和同事开视频会议沟通工作安排,还要统筹做好防疫、后勤、内外协调工作。黄菊则为通车仪式做准备,整日埋头于千头万绪的工作中。

交付“澜沧号”动车那天,夫妻俩与很多老挝朋友,站在动车旁合影留念。刚在通车仪式上认识的老挝朋友问起他俩的工作单位。

黄菊指着丈夫笑道:“我修铁路,他供电,谁也离不开谁。”

老挝朋友问:“你们在老挝工作多久了?”

王德福说:“我十一年了,她也来了几年了。”

老挝朋友说:“中老铁路即将开通,我们都很高兴。”

“是啊,终于要通车了。”王德福说,“中老铁路通车后,从万象到中老边境将由原来的两天半缩短到4小时左右,更多老挝人民可以乘坐火车去中国,了解中国,对沿线城市的经济发展,两国的民间交往、文化交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坚信,人员流动起来,民间交流多起来,双方更能互相理解,两国人民也将越来越亲,携手迈向更美好的未来。”

老挝朋友问王德福:“你已经在老挝工作十一年。中老铁路开通后,你们还回去吗?”

王德福说:“我们夫妻俩在老挝相聚、在老挝结婚,我们的家在老挝,以后我们就在老挝,继续为中老铁路服务。”

(此文为长篇报告文学《中老铁路:“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建设纪实》节选,该作品将由漓江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