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在文学光芒的闪耀下,千里同行 ——评《清溪村——新时代山乡巨变》第六集《跨越千里共奔赴》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卢静  2024年04月17日15:29

当镜头从黑龙江一隅的银装素裹,白雪漫天,突然切换到南国青翠欲滴的清溪村,一下子吸引了我,心底发出这2800公里长廊的回声,在默默而长久涌动的文学暖流里,不觉回望着逝去的年代。生于1908年的著名作家周立波,四十年代在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镇元宝村,写下长篇小说《暴风骤雨》,五十年代回到故乡湖南省益阳市的清溪村,又留下了长篇小说《山乡巨变》。两个村子,文学纽带下结成友好村,积淀了岁月里深厚的情谊。

在新时代活活泼泼的山乡巨变里,作为影视艺术的一种独特形式,纪录片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一个瞭望窗口。《清溪村——新时代山乡巨变》更是一部独辟蹊径、制作精良的纪录片。

屏幕上,在清澈睿智的目光、抬头挺胸的自信、脚踏实地的笃定中,四通八达的路,不停向前延伸……

在梳理与探求文化与乡村发展的紧密关系时,我们观照到文学为乡村赋能,以永不枯竭的活力与潜于无形的阵势之图,以纯金打造般的精神砝码,因地制宜,随物赋神,以通向希望的多种可能形式,为乡村振兴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渡口。看到溪水潺潺处,山乡发生的巨大变化及其与文学的双向促进,默默感动于文学坚不可摧的凝聚人心的力量。

山乡里的大事小情,则又通过文学的魅力呈现。本集还通过强调一个特写镜头——元宝村老支书张宝金与清溪村老支书贺志昂紧紧拥抱,巧妙地将文学赋予的紧密的联结力量,具象化表达出来。在浓厚的泥土气息里,两个老支书的臂膀,内心深处迸发的笑容,两个坚实有力的身形,传递的是文学温度,似乎指尖上,正依稀传来大地的心跳,诠释着长久闪耀的文学光芒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充实与提升。

“身份证带上”,家门口的一句叮咛,寻常得不能再寻常了。而村庄中的家门,本身便是一个细小的温情符号,选择拍摄这一场景独具匠心。纪录片通过平实自然的镜头,贴近与观众的距离,使观众在鲜活生动、声情并茂的叙事里,受到艺术感染。平凡寓含哲理,平实饱藏深情,两个村,“都经历过暴风骤雨,都迎来了山乡巨变”,在从容的语调里,元宝村年轻的新支书邱树丽,言简意赅,一句话道出了历史背影的沧桑,也道出了新时代大江南北的山乡巨变。再如邱树丽与暴风骤雨纪念馆于馆长千里南下,前往清溪村参访,在车上聊天时,于馆长谈到特别期待参观周立波故居,今天终于去了,不由打趣道,咱俩不回来了。这貌似脱口而出的一句话,不仅以两村友谊为奠基,而且蕴含多年以来,馆长为暴风骤雨纪念馆付出的劳碌,为文学事业倾注的感情与心血。到达清溪村后,两个老支书通过手机隔空对话时,清溪村年轻的干部,跃前一步,向屏幕热情招呼,生动地阐述了乡村建设接力棒的传递之路,青春力量的注入,为乡村振兴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纪录片于一草一石中发力,笔触细腻,以微见著,在一重重历史帷幕下,文学赋予乡村静水流深的力量,也见证了新时代山乡的巨变。

纪录片背后所展现的“清溪模式”,引发人们对乡村振兴的全新思考。在友谊中互补,在交流中共同奔赴乡村振兴。作为《暴风骤雨》中元茂屯的原型,元宝村主打红色旅游,清溪村之行后,也开始了可贵的尝试。在中华大地的四面八方,乡村振兴虽模式不同,但探索的精神相同。千里同行,走在向未来延伸的、不断超越山海的山乡巨变之路上。

作者简介

卢静,中国作协会员,山西作协全委会委员,作品曾发于《诗刊》《青年文学》《山西文学》《星星诗刊》等报刊,散文集《谁谓河广》入选“晋军新方阵文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