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清溪人物志 春风常绿“禾场上” ——邓春生、邓旭东父子印象小记
来源:文艺报 | 罗建森  2024年03月22日08:36

邓春生(左)、邓旭东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只用“村民”这个前缀来形容邓旭东,显然有些不太够用。这个出生于1992年的小伙子,如今拥有多重身份:清溪村党总支委员,返乡创业青年代表,“禾场上”家庭农场经营者,湖南省人大代表,“山乡有理·清溪一课”的主讲人……

2019年底,在深圳从事钟表测评工作的他,经不住村里老支书贺志昂和父亲邓春生的“狂轰滥炸”,决定回乡看看家乡的变化。

“老支书打电话跟我说,希望像我这样在外面接触过世界的年轻人,能够回到村里来,帮助村子进一步发展。我父亲也多次给我打电话,说现在村里有很多新的发展项目,如果我回去的话,也会有不小的发展前景。”在这样的契机下,邓旭东回到清溪村,成为一名便民服务员,协助村民处理大小事务。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公布,同年清溪村启动提质改造工程,村庄面貌焕然一新。许多在外打拼的中青年村民,感受到家乡的新变,纷纷选择回乡就业创业,并且做出了不错的成绩。这一切,邓旭东都看在眼里。被吸纳为村党总支委员的他,工作期间接触了很多与乡村振兴相关的政策文件,充分了解到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心和力度,于是和父亲商量,决定为家乡建设再出一份力。

“我们想进一步运用好清溪的文化名片,因地制宜,弥补产业缺口,打造绿色健康的林下经济。各具特色的乡村产业,民宿、农家乐、擂茶馆,包括我们的家庭农场,可以相互支持、相互依靠,共同致富。”

走地鸡的粪便被收集发酵,成为蚯蚓和面包虫的培育温床;蚯蚓和面包虫被用来饲喂走地鸡,被它们“改造”过的粪便,则成为山茶树的肥沃养料……这套绿色无污染的生产循环系统,是“禾场上”家庭农场的产业特色,这个占地60亩、取名自周立波同名短篇小说的家庭农场,是邓旭东一家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也是先进农业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邓旭东的父亲邓春生,在接受采访时,显得有些沉默腼腆。但当被问到怎么评价儿子目前在村里的工作时,他的话匣子打开了。“说实话,他们这代人,做得比我们要好很多。”作为儿子的“帮手”和“下属”,邓春生话语间流露出自豪。“他们这些年轻人,了解新政策、熟悉新技术,总有一些新想法,可以有效协助村两委,为大家解决实际问题。”在村里,“片组邻”三长制的落实推行和便民小程序的推广使用,让村两委和村民间的沟通更高效、渠道更畅通。邓春生既是“禾场上”家庭农场的管理者,也是村里的邻长之一,走进农场捡鸡蛋、走进屋场解忧难,是这父子俩共同的日常。

除去这些身份外,邓春生还是一位小有名气的诗人。在2023年5月举行的中国作协“文学赋能乡村振兴”调研座谈会上,邓春生朗诵了自己写的一首藏头诗:“清荷摇曳舞翩翩,溪水潺潺蛙声绵。周贫济老当乐事,立笔家山撰桑田。波澜壮阔七十载,故里旧貌换新颜。居仁循义有公序,山茶花开孕丰年。乡愁未忘胞罐地,巨著宏篇盈万言。变化万千感党恩,文旅融合谱新篇。学子书屋品翰墨,村美花香尝果甜。”对他而言,写诗是自己抒发感情的一种重要方式,所思所想皆能成诗,因此在他的笔记本上,既有“月照清溪归晚牧,桂花香处隐农家”,也有“订单多,任务大,绿壳鸡蛋快快下”。

“写诗也好,写散文也好,我都是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我是60多岁的人了,经历过非常困难的时期,现在则经历着非常幸福的时代。”邓春生说到,以前的清溪村是“衣无领,裤无裆,三餐光只喝米汤”,现在则是小汽车、小楼房,发生了巨大变化。“我想把这种深切的获得感、幸福感,用文字表达出来。我们享了共产党的福,沾了周立波的光,尝到了山乡巨变的甜头,铆足了乡村振兴的干劲。”

在邓旭东家,有一个小小的展示柜,其中摆放着邓旭东从各处收集来的与周立波相关的资料文物,其中有他的作品手稿、稿费单,也有他年轻时和外访时的珍贵照片,还有他自费购买赠送给抗美援朝战争前线官兵的苏联文学作品。“我们从小听着周立波的故事长大,他对我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清溪村是一个文学村庄,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清溪村丰富的文学资源和文化底蕴,更好推动文学赋能乡村振兴。”邓旭东说。